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内镜诊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急诊内镜时机尚未完全统一。目的:探讨EVB患者内镜诊疗时机以及急诊内镜时间>24h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诊疗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EVB患者,依据急诊内镜时间分为急诊内镜组(12~24h)和择期内镜组(>24h),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内镜时间>24h的因素。结果:急诊内镜组与择期内镜组的学历、对EVB的了解、家庭成员、非工作日就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死亡率、外院二次转运时间、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内镜时间>24h的危险因素为对EVB不甚了解(OR=4.644,95%CI:1.206~17.888,P=0.026)、家庭成员众多(OR=5.895,95%CI:1.115~31.171,P=0.037)、非工作日就诊(OR=3.653,95%CI:1.297~19.487,P=0.014)、获取知情同意时间(OR=1.391,95%CI:1.115~1.687,P=0.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EVB患者最好在出血后24h内接受内镜诊疗。对EVB了解较少、家庭成员众多、非工作日就诊、获取知情同意时间增加延长了EVB患者急诊内镜的时间,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优化非工作日EVB的诊疗流程,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急诊 内镜 影响因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精准曲张静脉断流术(ESVD)在治疗GOV型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连续纳入我院GOV型食管静脉曲张行二级预防的患者35例,均采用ESVD治疗,1~2周内复查胃镜,必要时再次行ESVD治疗,随访半年,对治疗效果、并发症、转归进行总结。结果(1)共34例成功行ESVD,一次ESVD治疗后静脉曲张总改善率(显效+有效)为25例(71.4%),其中静脉曲张完全消失8例(22.8%),术后共25例患者进行二次ESVD治疗,静脉曲张总改善率为20例(80.0%),其中静脉曲张完全消失为7例(28.0%)。(2)术后并发出血1例(2.9%),发热21例(60.0%),胸痛16例(45.7%),术后排胶溃疡28例(80%),未出现异位栓塞及死亡病例。(3)随访半年,随访成功32例(91.4%),其中27例(84.3%)患者无再出血,5例(15.7%)患者发生再出血,1例(3.1%)患者死亡,半年生存率为96.9%。结论ESVD治疗GOV型食管静脉曲张临床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内镜下精准曲张静脉断流术 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7年98例食管及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的患者进行食管硬化剂联合胃底组织胶治疗预防出血。结论:对98例患者进行术中护理配合的观察及术后护理的宣教,随访3—6个月再出血5例,有效率高达95%。结论:硬化剂及组织胶是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比较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中,术中的护理配合、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与病情的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硬化剂 组织胶 术中护理配合 术后护理
  • 简介:背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套扎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首选方案。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潜能。目的:系统评价卡维地洛或普萘洛尔联合内镜套扎术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纳入卡维地洛+内镜套扎术(试验组)与普萘洛尔+内镜套扎术(对照组)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5.40,95%CI:3.01~9.69,P<0.0001),总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0.57,95%CI:0.36~0.89,P=0.01;RR=0.46,95%CI:0.29~0.73,P=0.0009),而两组死亡率、心率降低程度、平均动脉压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RR=0.66,95%CI:0.33~1.30,P=0.23;MD=-4.99,95%CI:-10.04~0.07,P=0.05;MD=3.59,95%CI:-0.71~7.89,P=0.10)。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优于普萘洛尔联合内镜套扎术,出血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少,且不增加死亡率,安全可靠。

  • 标签: 卡维地洛 普萘洛尔 内镜套扎术 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 治疗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食管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根治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16例。观察组(57例)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59例)采用传统食管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Karnofsky得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FEV1%)及血气分期指标(PaO2、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Karnofsky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肺部感染、胃排空困难并发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有较好临床效果,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保护肺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胸腹腔镜 根治术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食管鳞癌患者胃镜活检标本中,MRP1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观察所有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随访患者的2年生存率。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的MRP1表达率为52.94%,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P1高表达组患者的放疗有效率为72.22%,低于MRP1低表达组患者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65)。结论:MRP1在食管鳞癌的表达水平与放疗的敏感性相关,MRP1可能对食管鳞癌放疗的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MRP1 食管鳞癌 放疗敏感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确诊并行ESD手术切除治疗的100例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时间、病灶长度等,观察ESD在不同类型病变中的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病变占管周面积大小与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相关性,观察术后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长度均显著多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P〈0.05),两种疾病类型患者的手术切除效果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穿孔、胸骨后疼痛等现象,但经对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随着病变占管周面积的增加,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术后2个月复检创面愈合率为100%,术后6个月复检1例患者出现局灶复发,术后12个月复检又有l例患者出现责门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ESD 早期食管癌 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食管癌的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癌癌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癌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转移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的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效果以及再出血率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曲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凝血酶进行治疗,对比2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再出血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更佳: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凝血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食管癌组织中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的74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食管癌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RAF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RAF6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其TRAF6阳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要高(P<0.05),阴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要低(P<0.05)。结论:临床上在食管癌患者中,其TRAF6水平存在显著地提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地相关,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相关因子6 食管癌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剖腹探查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因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并最终行剖腹探查的92例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出血定位、病因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成功定位出血灶者63例,术前诊断未明者29例,经剖腹探查确诊者24例(82.8%)。剖腹探查确诊并行手术治疗者87例(94.6%),其主要病因为小肠憩室(24例)和小肠间质瘤(17例);手术治愈84例(91.3%)。结论剖腹探查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可取得较满意的诊治效果,但术前尚需完善出血定位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探查。

  • 标签: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 剖腹探查 内镜 诊断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阶梯式治疔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中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方案对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AMVT患者8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阶梯式治疗,即将治疗分成3个阶段,首先行血管取栓术,其次为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最后行Ⅱ期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采血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叶酸(FA)、血清D-二聚体(D-D)及白细胞计数(WBC),记录两组院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Hcy、F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FA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的静脉血WBC、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WBC、D-D水平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死亡率为1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治疗能提高AMVT的临床疗效,降低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阶梯式治疗 院内死亡
  • 简介:目的:探究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4例处于ICU并实施CRRT的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功能得到控制有25例(73.53%);间断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14.71%);自身脏器管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有2例(5.88%);经济负担过大导致出院有2例(5.88%)。结论:探究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CRRT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分析冠心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冠心病患者95例,其中存在45例60岁以上的患者,分析其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观察所有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人数较多;存在消化道病史的患者人数多于无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人数;持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人数多于治疗不足3个月的患者人数;肠溶阿司匹林每日用药剂量达到100mg的患者为71例,占总人数比例74.74%;单一用药治疗的患者人数多于联合用药治疗的人数。对比上述资料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有消化道病史、患者用药剂量较大且长期用药等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原因。主治医师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肠溶阿司匹林的药理知识以及药物原理,并结合对患者实际身体情况的考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谨慎用药,从而降低因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而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发生率。

  • 标签: 冠心病 肠溶阿司匹林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对策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的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90例双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实验组予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比率;门脉高压控制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时间;护理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再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门脉高压控制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效果好,可改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减少再出血发生率。

  • 标签: 双介入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围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瑞士奶酪模型干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我院接受治疗的81例PL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干预模式,和观察组41例,采取瑞士奶酪模型干预。比较两组输液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结论应用瑞士奶酪模型管理应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PLC患者,就是用心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收效好。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瑞士奶酪模型 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手卫生管理对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月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手卫生管理前收治的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管理后收治的3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手卫生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相关知识考核及手卫生依从性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手卫生知识及六步洗手法考核共涉及156名医务人员,实施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知识考核合格率由35.25%提升至83.33%(P〈0.05);六步洗手法实践考核正确率由31.41%提升至85.89%(P〈0.05);实施管理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率及手卫生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第7、14天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卫生管理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

  • 标签: 手卫生管理 急性胰腺炎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目的:探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流程,护理组采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比两组止血效果,记录两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呼吸道误吸发生率、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止血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呼吸道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抢救护理流程再造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可促进患者抢救效率提升,并减少护患矛盾,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 标签: 抢救护理流程再造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沟通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沟通方式,实验组沟通中加以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比较两组一次沟通时间及一次沟通成功率、沟通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一次沟通时间(2.14±0.6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2±1.08)min(P<0.05);实验组一次沟通成功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沟通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低于沟通前(P<0.05),且实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沟通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实验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有效沟通、满足需求、住院安全感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分别为(454.23±15.38)ml及(27.52±3.51)h,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能够缩短一次沟通时间,提高一次沟通成功率,减小患者因躁动、焦虑等引起的血压、心率升高,缓解患者出血情况,降低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ICU气管插管 清醒患者 非语言沟通 宣教图册
  • 简介:目的: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及营养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67±4.38)分,对照组患者的为(21.43±4.39)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18%低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34%,P<0.05;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发现,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营养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明显,为患者预后做出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具有很大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脑出血 预后 营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