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尘肺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改变为主的疾病,是引起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之一.为探讨尘肺对心脏的影响程度,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我们对64例煤尘肺病人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煤工 尘肺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内镜下高频切除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息肉最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且病人痛苦小。是当今应用最普及和技术最成熟的一项技术,这一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外科开腹手术。本文总结124例内镜下高频切除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大肠息肉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癌变发生率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
  • 简介: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粘膜下子宫肌瘤全部为O型(带蒂粘膜下肌瘤)及Ⅰ型(向肌层生长<50%),肌瘤最大径≤6cm。术前均经彩超筛选。仪器使用美国产SonoSite180便携式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日本产蛇牌官腔切镜。

  • 标签: 宫腔镜 电切手术 粘膜下子宫肌瘤 超声监测 妇科手术 宫腔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它的感染不但与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MALT淋巴瘤和胃癌也有重要关系,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等肿瘤的相关致病菌[1,2,3].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较为高50%~80%[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效抗原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运用,将预防和根治Hp的感染成为了可能.因此,本实验以Hp特快特异性基因--18kDa外膜蛋白基因,经PCR扩增,构建重组载体,为在原核生物表达创造条件,同时为疫苗的研究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重组载体 致病菌 肿瘤 外膜蛋白
  • 简介:随着治疗内镜迅速发展,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可根据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切、热活检、微波、激光、套扎等,但对切术后并发症出血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自2001-06/2003-07采用金属钛夹对大肠息肉经电子肠镜高频切术后出血者52例(68颗)止血,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 出血 并发症 治疗方法 金属钛夹 治疗效果
  •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结果224例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例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与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与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岛型及舌型SSBE病例39例,随机及自愿结合分组。23例治疗组患者在内镜下对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施行高频凝治疗,同时口服雷贝拉唑,20mg,bid,疗程4周。16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持续抑酸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行胃镜随访,对照原内镜图片,观察各组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的变化,并在原病灶处取活组织检查其病理改变。对治疗组中复查内镜未达显效者,再次行镜下凝治疗并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随访病例平均显效率87.6%,总有效率100%;未出现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对照组平均显效率6.6%,平均总有效率26.5%,平均无效率73.5%。结论经内镜下高频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安全,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BARRETT食管 SSBE 岛型BE 舌型BE 内镜电凝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山东威海农民。因胸骨后梗噎感伴呕吐8d于2015年4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d食用生海螺肉时,因牙齿不全未经咀嚼整体吞入食管,随后出现胸骨后梗噎感,自觉食物堵塞不能下行,少量饮食水后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吞咽的食水,呕吐后梗噎感无缓解;无呕血黑便,无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不适。

  • 标签: 海螺肉 胃镜检查 食管痉挛 呼吸困难 胸痛 山东威海
  • 简介:内镜下摘除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有多种,但在摘除直径>2cm的息肉时易造成摘除不全、活动性出血甚至穿孔等,使其普遍开展受到限制,不少患者只能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消化道息肉 内镜 金属夹 高频电治疗
  • 简介:背景:局部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刺激的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的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的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的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的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的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的损伤,理想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的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的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的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和微波切除胃十二指肠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30例胃十二指肠的204枚息肉进行了内镜下高额切或/及微波灼除术。结果切除成功率100%、有效率95.1%,4例并发出血,出血率3.1%。胃息肉好发部位为胃窦和胃体.以〈2.0cm的广基息肉为主:十二指肠好发部位为球部,以〈1.0cm为主。回收率为63.5%。其中腺瘤性息肉8例8枚,占6.15%;炎性息肉82例156枚,占76.4%;增生性息肉40例40枚,占19.6%。多发息肉均为炎性息肉。1年后其中95例胃息肉和6例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复查了胃镜,共发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4.9%,且均非原位复发。结论无痛内镜下高频切除术和微波灼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两者合理使用,不失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无痛内镜下 高频电 微波 息肉切除术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间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切术与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大功率高频刀与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治疗的139例PLC患者,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67),在7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功率高频刀,在67例对照组使用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8)min、(317.9±68.2)ml、(161.3±41.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5.7)min、(435.9±51.6)ml、(186.7±40.4)min,P<0.05】;术后1w,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37.8±85.6)U/L和(133.4±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1±102.5)U/L和(186.8±55.9)U/L,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胆漏发生率为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P<0.05)。结论使用大功率高频刀用于PLC患者肝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明显提高。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叶切除术 高频电刀 超声刀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妊娠早期给予替比夫定口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0例HBV高载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受试者在孕12周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服药至产后12周,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和乙肝疫苗20μg。比较两组孕妇受试者在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血清HBVDNA水平。评估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和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孕妇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试验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为(3.58±0.56)lgcopies/ml和(2.98±0.32)lg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3±0.47)lgcopies/ml和7.46±0.43)lgcopies/ml(P〈0.01);新生儿出生时,试验组HBsAg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和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和17.5%(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P=0.64)、身长(P=0.44)、头围(P=O.93)、体质量(P=0.46)、Apgar评分(P=0.4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孕妇在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未见孕妇和新生儿有不良反应。

  • 标签: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母婴传播 安全性
  • 简介: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如何进一步规范医嘱的执行,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强化法律意识是我们护理人员的新课题。从2002年8月起我院开始使用输液卡的配液人及输液人签名制度。现将设计过程及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输液卡 配液 护理人员 医嘱 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