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黄疸、纳差,部分病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在病程中出现发热,应用一般退热药物不易见效。我们应用痰热注射液静滴,对控制肝癌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肝癌 发热 痰热清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学指标。方法1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2例,服乙肝丸,对照组68例服五灵肝复胶囊。治疗观察6个月。观察指标为T淋巴细胞亚群,HBV-M定量,HBV-DNA定量。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CD3^+、CD4^+、CD8^+、CD4^+/CD8^+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P<0.05)。治疗组HBeAg、HBV-DNA定量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肝丸治疗慢性乙肝能明显使外周血中CD3^+、CD4^+、CD4^+/CD8^+增加,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抑制或间接排除HBV明显降低血清中HBeAg和HBV-DNA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使HBeAg和HBV-DNA阴转。

  • 标签: 乙肝清丸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学指标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痰热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抗菌消炎解痉的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多发病,我们2004—01/2005—12临床应用痰热(中成药制剂,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每支10ml)治疗急性胆囊炎7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胆囊炎 痰热清 临床观察 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 简介:萎缩性胃炎(AtrophicGastritis,AG)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炎症、粘膜腺体萎缩和胃功能损害,最近研究表明Hp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我们此项研究目的是评价菌治疗对于伴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组织的长期影响。

  • 标签: 治疗 萎缩性胃炎 HP感染 胃粘膜组织 逆转 观察
  • 简介:目的评价病人对三种肠剂的耐受性和对肠道的清洁效果。方法9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改良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3in1")、磷酸钠盐溶液。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对三种肠剂的耐受性;由肠镜操作医师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三种肠剂中,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在口味以及气味上易于为患者接受;磷酸钠盐溶液由于服用量少,患者易于为耐受,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相比,对患者夜间睡眠影响较大;在肠效果上,三种肠剂效果相当。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相比,服用磷酸钠盐溶液的肠道汽泡较多。结论三种肠剂肠道清洁效果大体相当,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由于口感、气味较好为患者接受。

  • 标签: 清肠剂 耐受性 肠道清洁效果
  • 简介: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黏着斑 肿瘤转移 细胞迁移 力传导
  • 简介: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用乙醇灌胃造模,给予抗氧化剂银杏制剂预防胃粘膜损伤,测定胃粘膜和血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胃溃疡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胃粘膜中的LPO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预防组大鼠胃粘膜和血中的LPO含量均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P<0.05和P<0.01).胃溃疡患者服用硒卡拉胶囊治疗后,胃粘膜中LPO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抗氧化剂银杏制剂和硒卡拉胶囊对大鼠和胃溃疡患者由氧自由基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自由基 抗氧化药 胃粘膜损伤 胃溃疡 动物模型
  • 简介: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MiR-20a在胃癌患者癌组织、循环血液以及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MiR-20a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调控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诱导化疗耐药产生。血清/血浆miR-20a单独或与其他miRNAs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疾病进展、复发和预后的预测,有可能成为新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微RNAS MiR-20a 胃肿瘤 诊断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FTY720是一种由冬虫夏草培养液多球壳菌素合成的鞘氨醇类似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FTY720还能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化疗敏感性、抑制肿瘤转移。本文就FTY720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FTY720 肿瘤 细胞凋亡 抗药性 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etrpylori)的粘附能力与粘附特征,探讨Hp的粘附机理及其致病.方法用10株临床分离Hp对四个6~8月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粘附试验.结果不同Hp的粘附能力有很大差别.存在强粘附株和弱粘附株;不同Hp对不同胎儿胃粘膜组织各个部位的粘附特征亦有差别.结论Hp可分泌多种粘附素,机体分泌的粘附素受体亦多样,它们表达的种类以及数量影响粘附结果.

  • 标签: 胃粘膜组织 胎儿 幽门螺杆菌 粘附能力 粘附素 分泌
  •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的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的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的相关性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的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的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甲硝唑因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而被用于联合根除治疗方案,但临床滥用甲硝唑、患者依从性差以及初始治疗失败等因素使其产生了全球性的耐药问题.其发生率呈迅速上升趋势。虎月燕等的调查发现云南地区H.pylori对甲硝唑的原发耐药率为67.98%。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天然药物着手.以期筛选新的抗H.pylori天然药物以用于甲硝唑耐药产生后的补救治疗.为今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体外抑菌作用 H.PYLORI 实验研 蒲公英 根除治疗方案
  • 简介:背景: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目的:研究尼克酰胺在AHF小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700mg/kg和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AHF模型。将5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尼克酰胺对照组、AHF模型组、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000mg/kg),检测ALT、AST、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将另外40只小鼠分为AHF模型组、0.9%NaCl溶液组以及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动态观察72h内的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尼克酰胺对照组相比,AHF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明显,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低、中、高剂量尼克酰胺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37.5%、62.5%、100%,均显著高于AHF模型组(P均〈0.05)。结论:尼克酰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对AHF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生存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烟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CKJ方”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分别采用CCl4或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两批实验均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CKJ方组、扶正化瘀方组和秋水仙碱组各11只.在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GGT、TBIL、Alb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CCl4模型,CKJ组肝组织Hyp含量为293.0±99.1μg/g肝湿重,显著低于模型组(524.5±143.0μg/g肝湿重,P〈0.01);CKJ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CKJ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在DMN模型,试验结果类似于在CCl4模型见到的情形.结论CKJ方能有效防治CCl4或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疗效与扶正化瘀方相当,优于秋水仙碱.

  • 标签: 肝纤维化 CKJ方 四氯化碳 二甲基亚硝胺 大鼠
  • 简介:瘦素(Leptin)是人类肥胖基因(obesegene,ob-gene)编码的一个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1994年,Zhang等[1]应用定位克隆法(positionalcloning)从肥胖和糖耐量异常的小鼠中首次成功克隆出ob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位于人类染色体7q32),人和小鼠间的ob基因的编码序列同源性高达84%,基因的高同源性提示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功能的高度保守性.

  • 标签: 瘦素 肝病 病理机制 肥胖 基因结构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NSL动物和人体内的氧敏感性转录因子,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基因表达参与组织细胞对低氧的适应性应答,其表达是机体适应低氧的关键环节和起始步骤。近年研究发现HIF-2a可能与脂代谢过程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IF-2α对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2 α亚基 脂代谢障碍 脂肪酸类 胆固醇
  • 简介:肠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