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的内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嗳酸、食欲不振、烧心等。我院20001-12/2003-12用莫必利与雷尼替丁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莫沙必利 雷尼替丁 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病人女性,56岁。不明原因发热4天,体温高达39.8℃,全身酸痛,乏力、腹胀,左腹部胀痛,并触及包块,食欲不振,在院外给予“青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无效,病人又出现恶心、呕吐、尿量减少,2天未进食,急送本院。查体:T39.8℃、P92次/min、R21次/min、Bp14.7/9kPa,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不振,贫血貌,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

  • 标签: 双侧多囊肾 术后护理 ICU 护理措施 消毒隔离
  • 简介:十二指肠溃疡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十二指肠狭窄及胃排空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胃潴留等,既往对十二指肠溃疡性狭窄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表明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而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中,部分病人容易发生残胃炎、胆汁反流、胃食管反流病等术后并发症[1-3].

  • 标签: 内镜引导 沙氏探条扩张 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性狭窄
  • 简介:目的研究替米坦抗肝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2只)、模型组(12只)和替米坦干预组(16只).在制备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成功后,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活化受体-γ(PPAR-γ)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结果替米坦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平均标记指数(PI)为0.284±0.068,正常对照组为0.076±0.033,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0.739±0.065,P〈0.01);替米坦干预组大鼠PDGFPI为0.259±0.050,正常对照组为0.039±0.023,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0.511±0.107,P〈0.01);替米坦干预组PPAR-γ平均PI为0.326±0.068,正常对照组为0.115±0.021,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0.038±0.018,P〈0.01).结论替米坦通过活化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PAR-γ,抑制肝脏细胞因子表达,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 标签: 肝纤维化 替米沙坦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活化受体 大鼠
  • 简介:1996-01/2001-11我们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出尿流改道最好的替代方法。即把两侧输尿管移植于乙状结肠短袢时作逆流整形,这是第一膀胱乙状结肠膀胱。再于乙状结肠与即直肠交界处缩窄成漏斗状活瓣,最终尿液贮存于直肠内为第二膀胱直肠膀胱。

  • 标签: 手术配合 膀胱术 可控性 乙状结肠膀胱 输尿管移植 动物实验
  • 简介:利铂(草酸-1R、2R-环已二胺合铂)属于第三代新的铂类衍生物。体内外临床前研究试验已证实对人类多种肿瘤具有抗瘤活性,较顺铂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作用。目前奥铂与5-FU/FA方案已被公认为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愈后有显著改善。我院2001-06/2002-0l应用此方案治疗胃癌、大肠癌共2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甲酰四氢叶酸 晚期胃肠道肿瘤 近期疗效
  • 作者: 费学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7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6期
  • 机构: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定塘分院,浙江 宁波 315732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单纯采用莫必利,联合莫必利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对患者胃功能你影响,探讨莫必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的100例样本,选自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连续经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将100例样本分为两组:抽取其中50例样本为对照组,单纯采用莫必利进行治疗;抽取另50例样本为观察组,采用莫必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44例,其中临床治愈14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36例,其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00%,组间治疗有效率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等评分明显更高,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采用莫必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莫沙必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功能
  • 简介:我院于2002年3月开始对硬膜外一点穿刺置导管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研制成的硬膜外置导管穿刺针,是在传统(Tuohy)硬膜外穿刺针基础上研制而成。其结构简单,由针体、针管、针芯组成。经体外模拟试验成功后,并于4月应用于临床,获得了临床麻醉满意效果。操作方法与传统针大致相同,可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的椎体任一间隙置导管(同向、反向),推注药物,实施麻醉。本文介绍硬膜外置导管穿刺针一点穿刺,同向置双管用于胸腹手术麻醉的应用体会。

  • 标签: 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 胸腹手术 麻醉效果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硬膜外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经药物传输泵(DDS)门静脉化疗(PVC)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7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再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A组行TACE、B组行经DDS泵PVC,C组行经DDS泵PVC联合TACE。随访3年。结果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5%、80.6%、41.9%和29.0%,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87.1%、54.8%和45.2%,其中2年和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0%、16.1%和22.6%,与A组和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后,行途径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门静脉化疗
  • 简介:DII4/Notch1信号通路是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发育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AG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利度胺常用于治疗AGD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目的:探讨DII4/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道AGD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利度胺的干预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经胶囊内镜和(或)小肠镜检查确诊为AGD的患者25例和因AGD致消化道出血接受利度胺(100mg/d.疗程4个月)治疗者10例,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以ELISA法检测血清DII4、Notchl浓度。结果:AGD组血清DII4、Notch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DII4与Notch1间呈正相关(r=0.900,P〈0.01)。利度胺治疗前后,AGD患者的血清DII4、Notch1浓度无明显改变;根据性别和疗效进行分层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II4/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消化道AGD的形成.利度胺对该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血管发育不良 胃肠出血 受体 Notch1 Delta—Like配体4 沙利度胺 治疗
  • 简介:目的经胃肠镜微创治疗存在出血穿孔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镜治疗的应用,为提高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寻找对策,为内镜治疗后的预防性治疗进行探索。方法经内镜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经内镜下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快速修复溃疡面,内镜下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我院胃镜或肠镜进行内镜下治疗47例,其中胃镜下38例,肠镜下9例。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穿透性溃疡19例,边缘整齐的胃良性溃疡5例,食管气管凑2例,广基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创面15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内镜下切除创面3例,EMR黏膜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3例,每两周复查一次内镜,测量创面直径。结果经内镜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治疗穿透性溃疡预防穿孔,修复比单纯内科治疗愈合迅速,创面对合整齐;能够修复已经穿孔的清洁的小食管气管瘘。与常规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单纯切除法相比,对于较大和较深内镜创面,经内镜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出血穿孔几率显著减少,几乎为零。结论选择经内镜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新方法,使胃肠镜微创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 标签: 内镜 生物蛋白胶 胃肠穿透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环醇治疗因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奥利铂和卡培他滨等化疗,在出现肝损伤后给予环醇治疗。结果46例胃癌患者在化疗后,28例(60.9%)发生肝损伤,其中包括Ⅰ级3例(10.7%),Ⅱ级19例(67.9%),Ⅲ级4例(14.3%),Ⅳ级2例(7.1%);经4w治疗,28例患者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由(77.6±37.1)U/L、(103.9±42.8)U/L和(79.5±57.2)μmol/L降至(45.8±31.2)U/L、(33.5±27.4)U/L和(37.2±11.4)μmol/L,血清ALB由(28.5±1.8)g/L上升至(34.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使肝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双环醇 胃癌 化疗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的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90例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实验组予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比率;门脉高压控制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时间;护理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再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门脉高压控制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效果好,可改善舒张压和收缩压监测情况、主观焦虑分值,减少再出血发生率。

  • 标签: 双介入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围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歧杆菌四联、三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作者两院就诊的80例老年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腹泻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髙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A、IgG含量髙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髙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M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疗效优于三联活菌片,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缩短腹泻缓解时间,安全性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三联活菌片 老年 慢性腹泻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目的观察歧杆菌四联活菌在临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方法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及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商品名: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及诺氟沙星胶囊。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P〈0.05)。结论歧杆菌四联活菌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有明显增效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双歧杆菌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联苯酯(DDB)对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26例血清AFP水平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DDB治疗,剂量为67.5mg/d(22.5mgtid)~135mg/d(45mgtid),连续治疗。治疗期间每隔4周检测AFP、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O.01);治疗后AF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2.3±92.6ug/L对280.O±315.2tug/L,卢3.5338,P〈0.001);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01)。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DDB对血清AFP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除了保肝降酶作用外,它还可降低血清AFP水平。

  • 标签: 乙型肝炎 甲胎蛋白 联苯双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合并发生的患者应用二甲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合并发生的患者6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磺脲类口服降血糖类药物治疗(对照组,n=30)与应用二甲胍治疗(观察组,n=30)总有效率、血糖水平、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率、不良反应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并结直肠癌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分化率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粒细胞下降1例,恶心呕吐2例,周围神经毒性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率为20%;对照组粒细胞下降3例,恶心呕吐3例,周围神经毒性2例,腹泻4例,不良反应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患者,取二甲胍治疗,可提高改善症状体征效果,促血糖水平下降,阻碍肿瘤发展进程,且具较高安全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结直肠癌 二甲双胍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二甲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4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NAFLD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给予盐酸二甲胍片或二甲胍联合葛根素治疗,观察3m.常规检测血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和HOMA-I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2±0.51)mmol/L、(6.01±0.81)mmol/L、(5.90±0.62)mmol/L和(1.52±0.42)对(6.32±0.35)mmol/L、(6.39±0.71)mmol/L、(6.72±0.83)mmol/L和(1.71±0.39),P〈0.05];血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5±0.14)mmol/L、(1.12±0.22)mmol/L、(1.91±0.12)mmol/L对(4.56±0.21)mmol/L、(1.31±0.13)mmol/L、(2.14±0.11)mmol/L],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1.31±0.22)mmol/L对(1.11±0.09)mmol/L,P〈0.05];AST和ALT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分别为(49.71±4.75)U/L和(52.16±4.93)U/L对(59.13±4.30)U/L和(77.52±7.15)U/L,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二甲胍治疗NAFLD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疗效显著,可能与调节血糖和血脂代谢,改善肝功能有关.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糖尿病前期 二甲双胍 葛根素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