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1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记录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并进行SGA和NRS2002营养评估。结果在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hildA级7例,B级39例,C级4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7例、38例和45例(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72.34±41.46)g/L、(91.35±26.36)g/L、(30.32±5.02)g/L,均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89.67±69.24)g/L、(104.24±25.67)g/L和(35.23±5.46)g/L,P<0.05】;酒精性肝硬化BMI水平为21.67±3.4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23.56±5.97(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SGA评分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6%,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64.8%(P<0.05),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8.9%,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67.0%(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但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具有更高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在临床上应注意甄别,并给予积极的干预。

  • 标签: 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营养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后续或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治疗24w后再联合阿德福韦酯或初始即两药联合治疗,比较治疗48w末两组血清HBVDNA转阴和ALT复常情况。结果B组患者Child-Pugh评分、血清ALT、TBIL和ALB水平分别为(7.6±0.6)分,(65.8±10.1)U/L,(25.4±5.6)μmol/L和(32.3±0.8)g/L,与A组的(8.9±0.8)分,(87.3±21.0)U/L,(27.9±7.4)μmol/L和(32.3±0.6)g/L比,除了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外,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厚度分别为(12.7±0.7)mm、(7.9±0.6)mm和(45.4±6.5)mm,与A组的(12.2±0.9)mm、(7.6±1.0)mm和(45.7±7.4)mm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血清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0.0%和88.0%,均显著高于A组的54.0%和60.0%(P<0.05)。结论相对于后续加用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能提高血清HBVDNA阴转率和血清ALT复常率。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DNA复制期患者血清IL-12、IL-18水平变化及Foxp3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两院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3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B组),HBV携带者67例(C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D组),采用定量PCR、ELISA法检测四组人群的血HBV-DNA复制,IL-12、IL-18表达水平以及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B组肝功能显著升高(P〈0.05),IL-12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B组血清Foxp3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DNA复制活跃程度影响血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8及Foxp3的表达,复制程度越活跃,患者IL-12、IL-18、Foxp3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 标签: 乙型肝炎 IL-12 IL-18 FOXP3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Calc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LD、i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 简介:在过去几十年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两种。SFL一般是指单纯肝细胞的脂肪积累,并无肝组织的炎症和坏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发现它与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TNF-α、SREBP、MLCK、RBP4、性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基因或基因受体多态性、肠道细菌生态失衡等作用下SFL可向NASH演变[1-5]。因此,对SFL患者应当定期复查和追踪观察。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硬化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miR-1273g-3p水平诊断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方法我院诊治的57例CHC患者和同期入选的21例经体检显示为正常的健康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1273g-3p水平.CHC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标准疗法治疗12m,并接受肝穿刺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3例肝组织呈F0期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为(1.02±0.3),20例F1-2期患者为(1.68±0.26),24例F3-4期患者为(4.21±0.42),存在肝纤维化的CHC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1.03±0.2),P〈0.05;在抗病毒治疗12m末,CHCF0期、F1-2期和F3-4期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依次变化为(1.03±0.4)、(1.43±0.22)和(3.97±0.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前,分别以血清miR-1273g-3p水平〉1.68和血清miR-1273g-3p水平〉4.20为截断点诊断存在肝纤维化和显著肝纤维化,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95%CI为0.714~0.973,诊断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6.4%,和0.864,95%CI为0.701~0.976,诊断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78.4%;在治疗后,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CHC患者F0期、F1期、F2期、F3、F4期依次为15例、9例、14例、11例、8例,血清miR-1273g-3p水平诊断存在肝纤维化和显著肝纤维化的效能仍然较好.结论血清miR-1273g-3p水平随着CHC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而逐渐升高,在抗病毒治疗后,随着肝纤维化的缓解而降低,因而具有-定的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血清miR-1273g-3p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液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液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MCD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