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免疫固定电泳(IFE)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敏性和特异性很好的分离和鉴定M蛋白的方法,可以鉴别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并对异常免疫球蛋白亚类分类,M蛋白的存在是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的重要证据,因此对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 标签: 免疫固定电泳 M蛋白 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目的:分析90d婴儿不同年龄段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符合率。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手工微柱凝胶卡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767例标本正反定型一致为444例,符合率为57.9%,各年龄段符合率分别为:0d57.2%;1~7d63.1%;8~30d48.1%;31~60d52.9%;61~90d68.2%。结论:90d婴儿血型正反定型符合率跟年龄非正相关,符合率与血型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血型 正反定型 符合率
  • 简介: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设备的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的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临床结局

  • 标签: 检验医学 临床 沟通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对妇科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80例妇科门诊患者,用一体化试剂盒进行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和检测。结果:58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有315例,检出率为54.3%(315/580),其中Mh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4.7%(15/315)和61.0%(192/315),Mh和Uu的混合感染率为34.3%(108/315),uu的检出率和Mh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O.05)。对于单纯的Uu感染,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均超过75%,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小于50%;单纯Mh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Mh和uu的混合感染对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超过70%。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uu感染为主;治疗方面,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线药物进行仲用.

  • 标签: 支原体 女性生殖道 耐药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骨髓造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含量;采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留取AA患者手术前后的骨髓液,涂片,进行瑞特染色后检测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百分率。结果:AA患者术后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贫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清VEGF水平提高与改善骨髓造血状况关系密切。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骨髓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肝恶性肿瘤术后远期复发率及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照有无输血分为2组,每组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访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显示35例患者复发,其中输血组有25例(71.4%)患者复发,无输血组有10例(28.6%)复发,输血组患者术后复发显著高于无输血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围手术期输血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输血组患者肿瘤大小、侵袭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输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围手术期输血可作为判断肝恶性肿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恶性肿瘤 输血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患者,男,44岁。于2007年5月13日入院,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23cm)和巨脾(脾肋间厚76cm、肋下长130mm)。5月14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压积33.2%,血小板16×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19.7s,凝血酶原活动度38%,

  • 标签: 血小板 巨脾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菌的耐药性,为防范及医治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医院剖宫产手术患者病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尿液定量培养和药敏检测依照细菌学有关技术操作,WHONET5.6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4年1至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3414例,尿路感染率6.5%;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导尿管留置时间、多次切入性操作;244株感染菌以肠道菌群为主,占78.3%;产ESBLs株检出率为48.7%,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3.5%,MRS检出率为53.3%;耐药率在60%-70%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抗生素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尿路感染菌的耐药率呈增长态势,相关管理机构应针对危险因素严于防范,扭转医院流行菌耐药性增幅较大的危险倾向。

  • 标签: 剖宫产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月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的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都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都参与了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