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输血是现代急救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具有风险,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疾病传播,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是临床输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 标签: 输血 安全
  • 简介: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可在人之间通过一定传播途径传播。由于具有极快的蔓延速度和极高的致死性,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尤为重要。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检测 检测模式
  • 简介:目的:排除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分析IgG类IgM类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反定型不一致并且抗体筛选阳性的血型标本,用谱细胞鉴定抗体。放散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的标本,制备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反定性红细胞,重新准确鉴定血型。结果:用适当反定性细胞可以有效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病例中,IgM类抗体占92.6%,IgG类占7.4%。结论:可以通过选择反定性细胞排除不规则抗体的干扰。高效价的IgG类不规则抗体同样可以引起血型正反不一致。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血型鉴定 抗体效价
  • 简介:血液收回是指血液发出后,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血站对已发放的血液的一种处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9条"血液收回"明确规定了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收回程序,在收回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血液时,应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收回 质量 预防
  • 简介:输血前对全血或血液成分进行辐照是目前唯一用于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的方法。血液辐照是指对全血(或)成分血进行一定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处理,放射线主要指γ射线(或)x射线。目前常用的为γ射线,放射源主要为^137Cs(或)^60Co。

  • 标签: 血液辐照 血液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效果不佳的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互助献血 无偿献血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血小板洗涤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计数 新鲜冰冻血浆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的患者(P〈0.05)。②输血2~3次的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的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0例,血红蛋白65-75g/L,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不给予输血治疗,试验组患者20例,给予输注少白红细胞2-4U,并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A、IgM、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NK细胞、CD3^+、CD4^+、CD4^+/CD8^+较输血前显著减少(P〈0.05);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IgG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A、IgM变化不显著(P〉0.05);输血前、输血后1d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有疗效,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对于异体输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异体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科参与临床会诊的方向和模式。方法:查阅我科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的病例,从会诊科室的分布,会诊例次,会诊目的会诊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总数为53例,会诊科室为15个科室,其中内科为5个科室,占33.3%,外科为10个科室,占66.7%。会诊科室最多的为妇产科,会诊15例,占28.3%。从会诊的目的看,技术指导占17.0%;安全用血评估占35.8%;多学科联合会诊占47.2%。从会诊的效果看,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率为96.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引起的相关疾病为零。结论: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为临床科学﹑安全﹑有效地用血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输血 临床会诊 模式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疗效的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机采血小板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的不同组合模式的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的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的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的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的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 标签: ELISA 核酸检测 HIV 献血者 筛查模式
  • 简介: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红细胞白细胞污染少、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普及。血小板输注是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输注血小板对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和功能障碍性出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采集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和心理素质有严格要求。同时还需要特殊设备、先进的采集技术特殊的服务,因此每一步工作的细致与谨慎对保证血小板的质量至关重要。

  • 标签: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 机采血小板 解聚 处理对策
  • 简介:目的:分析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室内质控,总结失控原因,加强实验室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方法:运用L-J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进行室内质控分析。结果:2013-01-2014-10共检测2033批次,其中警告57次,失控2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2.80%和1.42%。其中随机误差10次,系统误差19次,分别占质控总数的0.49%和0.93%。22个RCV处于9.72%~22.85%,其中21个均处于20.00%以内,1次是22.85%。结论:ELISA法影响因素较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加强室内质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ELISA HIV抗体 室内质控 Westgard规则
  • 简介:目的:对妇科患者生殖道内支原体感染情况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80例妇科门诊患者,用一体化试剂盒进行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和检测。结果:58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有315例,检出率为54.3%(315/580),其中Mh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4.7%(15/315)和61.0%(192/315),Mh和Uu的混合感染率为34.3%(108/315),uu的检出率和Mh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O.05)。对于单纯的Uu感染,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均超过75%,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小于50%;单纯Mh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Mh和uu的混合感染对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超过70%。结论:女性生殖道内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uu感染为主;治疗方面,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线药物进行仲用.

  • 标签: 支原体 女性生殖道 耐药性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曲靖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并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状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IV感染献血者检测HBsAg、抗-HCV、抗-TP。结果:133例HIV感染献血者中,HBV感染率为1.5%,HCV感染率为10.5%,梅毒感染率为7.5%。结论:曲靖市HIV感染的献血者中,并发HCV和梅毒感染率高,而并发HBV感染率较低。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梅毒
  • 简介:患者出院后,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的全过程,其是医疗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的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病历是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的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全血在血液分析仪比对传递的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血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全血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全血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的比对,发现2台仪器一致性良好;新鲜全血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全血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仪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全血在不同血液分析仪间进行传递是一种经济、实用和有效的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菌的耐药性,为防范医治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医院剖宫产手术患者病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尿液定量培养和药敏检测依照细菌学有关技术操作,WHONET5.6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4年1至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3414例,尿路感染率6.5%;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导尿管留置时间、多次切入性操作;244株感染菌以肠道菌群为主,占78.3%;产ESBLs株检出率为48.7%,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3.5%,MRS检出率为53.3%;耐药率在60%-70%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抗生素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尿路感染菌的耐药率呈增长态势,相关管理机构应针对危险因素严于防范,扭转医院流行菌耐药性增幅较大的危险倾向。

  • 标签: 剖宫产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