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人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2、4、6]。与颅内动脉瘤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病、吸烟、酗酒、性别、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7-9]虽然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发现了部分自然破裂风险低于现阶段外科治疗风险的UIA患者,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他汀类药物 药物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CT影像诊断情况.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在发病24h之内均行CT扫描明确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结果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出血量跃100ml患者的死亡率40.00%(2/5)、出血量在50-100ml之间的患者的死亡率25.00%(3/12)、出血量约50ml患者的死亡率6.06%(2/33),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入脑室患者的死亡率为27.27%(3/11),显著高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10.26%(4/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血肿位于丘脑的死亡率为60.00%(3/5)、血肿位于壳核的死亡率为44.44%(4/9)、血肿位于脑叶的死亡率为0(0/3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位移结构逸1cm患者的死亡率为25.00%(2/8),显著高于中线位移结构约1.0cm的11.90%(5/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CT影像学检查能够准确地定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位置和范围,并对患者的出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影像 诊断
  • 简介:出血后血管内容物通过理化损伤机制,尤其血液成分所产生的大量细胞毒性因子造成神经细胞不同形式的死亡。研究显示,在人和动物脑出血标本中均发现了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坏死、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等神经细胞的多种死亡方式。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铁死亡为小鼠脑出血模型中存在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由此可见,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机制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特点、调节机制、干预靶点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神经细胞死亡机制 综述
  • 简介: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压
  • 简介: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妊娠高血压的产后出血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了本院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4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缩宫素的方法预防产后出血的症状,给予观察组患者缩宫素结合米索前列醇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妊娠高血压换则会出血率为2.7%,对照组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出血率是11.1%,可以看出,观察组妊娠患者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生产之后的2h和4h患者的出血量上,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分娩之前的血压指标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在分娩之后的血压指标的对比和分娩之前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米索前列醇应用在妊娠高血压患者有房产后出血的临床中,能够降低患者的出血率,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该加强对于米索前列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标签: 米索前列醇 妊娠高血压 预防 产后出血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脑出血患者鼻饲中持续泵入营养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脑出血鼻饲患者62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鼻饲法治疗和持续泵入营养液鼻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蛋白、血总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反流、便秘、误吸及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鼻饲中持续泵入营养液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鼻饲 持续泵入 营养液
  • 简介: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伴上消化道出血8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方法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挑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以住院号单双数模式,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每组患者40例。单一组统一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联合组统一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单一治疗组显效11例,显效率27.50%;有效17例,有效率42.50%;无效12例,无效率30.00%;治疗总有效率70.00%;联合治疗组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23例,57.5%;14例,35.00%;3例,7.50%;总有效率92.50%。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时候,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有着更好的效果,治疗总有效率高,此种方式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冠心病 伴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观察
  • 简介:缺血性卒中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证实,发病4.5h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1],但可发生出血转化,引起患者早期死亡或对神经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t-PA治疗24~36h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为1.7%~6.4%[2]。脑缺血可导致局灶性大脑功能迅速丧失,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脑屏障 出血转化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ICU接诊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90例,按照不同的出血时间分成甲、乙、丙3组,每组30例。其中,甲组的出血时间≤3h,乙组的出血时间≤6h,丙组的出血时间≤12h。该90例患者均直接由急诊收入外科ICU,根据出血部位、血肿情况和出血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各组的临床疗效作出分析比较。结果甲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乙、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实施手术,根据检验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可显著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重症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方式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选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剔除3只死亡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p38抑制剂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blot分别检测p38、磷酸化p38、帕金森病蛋白7(DJ-1)、自噬相关基因5(Atg5)、自噬接头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I轻链3(LC3)-I和LC3.U蛋白表达,并用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判断神经损伤。PCI2细胞加氧合血红蛋白建立体外SAH模型,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DMSO组及DMSO+p38抑制剂组,利用荧光探针JC-1观察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1)4组大鼠p38、磷酸化p38和DJ-1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4.959、150.293和698.476,均P〈0.01)。4组PCI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4.989,P〈0.01)。4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Atg5和p62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5.319、110.490和36.311,均P〈0.01)。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25.550,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后p38、磷酸化p38和DJ一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分别为0.43±0.06、0.41±0.02和0.07±0.01上升至0.61±0.08、0.79±O.07和0.17±0.03,均P〈0.01),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8.294-0.28上升至9.23±0.42,P〈0.01);Atg5蛋白表达上调及LC3-II/LC3-I升高(分别为0.23±0.04和0.25±0.04上升至0.47±0.04和0.46±0.04,均P〈0.01),p62蛋白表达下调(1.09±0.14下降至0.54±0.10,P〈0.01);神经功能评分降低[(17.54-0.6)分降至(11.3±2.7)分,P〈0.01]。p38抑制剂显著下调SAH后磷酸化p38蛋白表达(0.794-0.07�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线粒体 自噬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17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组109例,预后不良(mRSI〉3分)组6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等,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进一步行急性脑出血患者90d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NLR以中位数为截点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带入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截断值。结果(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较高[11(8,16)分比3(2,5)分],GCS评分较低[13(6,15)分比15(15,1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手术治疗比例较高,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27/68)比14.7%(16/109),P〈0.01];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LR值[8.92(4.83,16.07)比3.45(2.22,5.81)]及人院时血糖水平[7.36(6.19,9.25)mmol/L比6.33(5.27,8.18)mmol/L]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肿体积较大[38.64(16.89,77.14)ml比9.69(2.64,19.12)rnl],破入脑室比例较多[60.3%(41/68)比22.0%(24/109)],组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脑出血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 标签: 脑出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并给予全身麻醉下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统一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和介入治疗,但SGB组额外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相关激素胰岛素(InS)、血糖(BS)、β-内啡肽(β-EP)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相近(P〉0.05),经手术治疗后72h,SGB组患者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及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GB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缓解机体应激反应状态。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