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伐他汀治疗老年清晨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昌平区中医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60~80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伐他汀钙,均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监测24h动态血压,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和舒张压(24hDBP)以及清晨6~10时平均血压(SBP和DB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舒张晚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24hSBP、24hDBP、清晨SBP、清晨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VST、PWT、LVEDd均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明显,[(11.8±1.4)mmvs.(10.4±1.2)mm]、[(12.6±1.0)mmvs.(11.3±1.1)mm]和[(48.6±5.2)mmvs.(42.7±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左室肥厚。

  • 标签: 清晨高血压 苯磺酸氨氯地平 阿托伐他汀 左室肥厚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56例)与伐他组(56例)。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治疗后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内皮素(ET)-1水平均明显降低,一氧化氮(NO)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P均〈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伐他汀组血清IL-6[(157.42±30.13)pg/ml比(129.83±27.31)pg/ml]、TNF-α[(25.41±2.67)ng/L比(21.38±2.13)ng/L]、CRP[(19.87±2.78)mg/L比(17.13±2.04)mg/L]、ICAM-1[(81.23±19.83)pg/ml比(64.31±15.46)pg/ml]、ET-1[(1.45±0.34)pg/ml比(0.87±0.23)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NO[(53.27±5.31)mmol/L比(58.72±5.46)mmol/L]水平、LVEF[(52.37±5.38)%比(63.19±5.79)%]和CO[(4.58±0.78)L/min比(5.13±0.82)L/min]增加更显著(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伐他汀组心绞痛总有效率(73.22%比89.29%)、心电图总有效率(66.07%比83.93%)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用药不良反应。结论: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炎症状态,且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 标签: 冠心病 炎症因子6 C反应蛋白质 内皮 血管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对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在治疗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上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年间来我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利用随机分组别的方式将患者分为随机的两组,例数均为55例,对照组利用氨氯地平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利用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血脂及血压水平。结果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3.47±0.53)mmol/L、(1.75±0.45)mmol/L、(5.42±0.36)mmol/L、(79.30±6.00)mmHg、(122.60±4.00)mmHg与对照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0±0.60)mmol/L、甘油三酯(2.56±0.37)mmol/L、总胆固醇(6.75±0.35)mmol/L以及舒张压(94.20±2.00)mmHg、收缩压(146.30±3.00)mmHg相比明显降低;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比对照组得高,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时治疗作用更显著,可以有效地对患者血脂及其血压水平进行改善。

  • 标签: 高血压 高血脂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结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收录的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总结,从中抽取108例设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4例)和探讨组(54例)。对照组者给予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片,探讨组给予患者使用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1)两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改善(P〈0.05),其中探讨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HDL-C和LDL-C均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PV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探讨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PV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突出(P〈0.05)。结论在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氨氯地平伐他汀钙片可有效维持患者的正常血脂水平,具有较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氨氯地平 阿托伐他汀钙片 冠心病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伐他汀钙预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拟行PCI术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0)。其中对照组患者为首次进行PCI治疗且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术前连续口服伐他汀钙片3个月以上,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24h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以及炎性反应进行监测,同时观察患者术后20min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I术前、术后12h及24h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PCI术前及术后的TMPG及TIMI血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伐他汀钙预治疗在ACS患者PCI术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心肌的损伤,降低炎性反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血流灌注并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比较实际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良好率明显比对照组高,治疗冠心病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分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应用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生理状态,改善躯体疼痛,且对于控制冠心病及糖尿病病情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糖尿病 临床效果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和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3个月后对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及昼夜血压变化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单纯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为(17.1±3.5)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9±2.5)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为(15.5±4.2)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2±3.2)mmHg;而调脂联合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19.6±4.1)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3.1)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19.2±4.0)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2.8)mmHg,调脂联合降压组及单纯降压组血压水平均较前下降,但调脂联合降压组患者夜间血压降低较单纯降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血压;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减少昼夜血压波动,改善昼夜节律消失现象。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贝那普利 氨氯地平 非杓型高血压
  • 简介:目的研究伐他汀强化剂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免疫及心肌炎性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治疗,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强化剂量伐他汀),对照组(n=41,常规伐他汀)。观察两组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kinaseisoenzyme-MB,CK-MB)及肌钙蛋白(troponin,TnI)等心肌炎性指标和CD4^+T淋巴细胞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表达情况,并观察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d的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0.26±0.05)pg/mLvs.(0.44±0.11)pg/mL,P〈0.05]、IL-10浓度高于对照组[(13.26±3.48)pg/mLvs.(10.43±2.52)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观察组hs-CRP、CK-MB及TnI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及2周miRNA-2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1表达水平与IL-10和TNF-α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观察组术后心绞痛和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04%和4.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他汀强化剂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干预,能显著减少心肌炎性损伤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可能与伐他汀上调miRNA-21表达,抑制TNF-α浓度,促进IL-10分泌有关。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强化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免疫 心肌炎性反应
  • 简介:葡萄柚,又叫西柚,是一种热带水果,原用于庭栽观赏,果实可食用及药用,我国早已引进种植。在国外做成像可乐一样的饮料。葡萄柚汁有浓郁的香味,其果汁含有丰富维生素C,及多种化学物质,如黄酮类柚苷、呋喃香豆素、香柠素和二羟佛手苷亭,以及新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

  • 标签: 葡萄柚汁 西柚 黄酮类化合物 药效 呋喃香豆素 热带水果
  • 简介:目的:研究替罗非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术中使用普通肝素)和替罗非班组(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测量比较两组在PCI术前,术后2h、6h和36h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术前比较,常规治疗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均显著降低,vWF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替罗非班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无显著改变(P均〉0.05),仅2h、6h的vWF浓度显著升高(P均〈0.01),36h的vWF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9)。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2h、6h、36h的NO浓度[6h:(40.46±9.79)μmol/L比(54.84±10.76)μmol/L,36h:(49.42±9.82)μmol/L比(55.39±12.34)μmol/L]显著升高,vWF浓度[6h:(243.14±19.99)μmol/L比(121.58±18.92)μmol/L,36h:(223.38±19.76)μmol/L比(105.32±23.05)μmol/L]显著降低,P〈0.05或〈0.01。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4.8%比16.1%),P=0.040。结论:急诊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能够显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再灌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缺血性心肌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新活素组(48例)和左西孟旦组(52例),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及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P〈0.05),LVEF及CI较治疗前升高(P〈0.05),BNP明显下降(P〈0.05);且左西孟旦组BNP水平及LVEF和CI改善情况均优于新活素组(P〈0.05);两组随访3个月,左西孟旦再次入院率25.00%,显著低于新活素组54.17%(P〈0.05)。结论左西孟旦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短期预后更好。

  • 标签: 左西孟旦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组(接受氯吡格雷+替罗非治疗)和替格瑞洛组(接受替格瑞洛+替罗非治疗)。测量比较两组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小板聚集率、P2Y12反应单位,以及随访30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81.4%比91.4%)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55.2±4.1)%比(50.8±4.4)%]和P2Y12反应单位[(196.2±15.1)U比(180.8±12.0)U]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30d后,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再次心肌梗死(5.0%比2.9%)、心源性死亡发生率(2.9%比0.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2.8)mm比(49.0±2.0)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2±2.1)mm比(37.4±1.8)mm]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1.8±2.7)%比(55.4±2.5)%]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且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5.0%比6.4%)无显著差异,P=0.591。结论:对于急诊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替格瑞洛联合替洛非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短期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格瑞洛 替洛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非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非Ⅰ组(46例):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PCI,替罗非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非Ⅰ组TMPG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非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非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非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非II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非I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d,替罗非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非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非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非I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非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营养学指标对β-淀粉样蛋白(Aβ)显像阳性的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记忆痴呆门诊就诊的AD患者40例作为AD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踪剂为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及11C标记的匹兹堡化合物B,以确定符合AD的病理改变。另外选同期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认知正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D的影响因素。结果AD组血清总蛋白[(69.23±3.28)g/Lvs(72.49±5.44)g/L]、维生素B12[(415.76±192.71)ng/Lvs(545.24±316.86)ng/L]及体质量指数[(22.77±2.70)kg/m2vs(24.67±3.59)kg/m2]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血管危险因素后,较低水平的血清总蛋白(OR=0.846,P=0.004)、叶酸(OR=0.833,P=0.020)及体质量指数(OR=0.817,P=0.042)与AD独立相关。结论较低水平的营养学指标可能加重AD发生与发展。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的中老年人应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并给予相应的膳食指导,可能对预防AD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营养不良 淀粉样Β蛋白 叶酸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8例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A组(参松养心胶囊+美洛尔):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3次/d,同时给予美洛尔(12.5-25)mg/次,2次/d;B组:口服美洛尔(12.5-25)mg/次,2次/d。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律失常改善率为97.44%,B组改善率为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可更清晰地观察到,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洛尔联合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及短阵房速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美洛尔。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参松养心胶囊 美托洛尔 房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评价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利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监测诊室血压(CBP)、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2周结束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的诊室血压,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及夜间下降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利沙坦酯降低白昼及诊室收缩压(SBP)和降低24h、白昼、诊室收缩压幅度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DBP)平均降压幅度、血压达标率、谷峰比值(T/P)及平滑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自行缓解,但在引起转氨酶升高方面比较,利沙坦酯更安全。结论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状动脉内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上游组42例(术前急诊室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和下游组40例(术中导管室经冠状动脉使用替罗非),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后结果、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下游组比较,上游组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57.5%,P〈0.05)。上游组术后30d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下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7.1%vs.44.0%±5.4%,P=0.01)。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前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0~2级占51.02%,TIMI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0~2级占20.41%,TIMI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给药 静脉泵注
  • 简介:目的评估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性腺轴激素及相关蛋白水平变化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AD患者173例,男性86例(AD1组),女性87例(AD2组),健康体检者227例,男性115例(对照1组),女性112例(对照2组)。检测血清总雌二醇(TE2)、总睾酮、黄体生成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并计算生物可利用雌二醇(BE2)及生物可利用睾酮水平。所有AD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控制其他混淆因素后,AD1组总睾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1组[(16.21±7.32)nmol/Lvs(17.84±7.41)nmol/L,P〈0.05]。AD2组TE2和B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57.16±25.33)pmol/Lvs(47.58±25.63)pmol/L,P〈0.01;(30.96±16.14)pmol/Lvs(28.88±17.86)pmol/L,P〈0.05]。女性AD患者中,BE2与词语记忆呈负相关,SHBG与词语记忆呈正相关,且仅存在apoEε4阴性患者中。结论高雌激素水平可加重女性AD患者的认知损害。apoE基因影响SHBG水平与A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载脂蛋白E类 雌二醇 睾酮 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