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患儿男,汉族,2岁9个月。因“无明确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困难1周余”,于2009年1月20日到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既往无类似表现,否认发热以及其他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无贫血疾病史。足月顺产、第1胎,母乳喂养8个月断奶,进食良好,但因经济原因饮食成分主要为素食,肉类食物摄入较少。

  • 标签: 脑梗死 贫血 缺铁性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高峰是1~3岁,发生率为4%~8%。一些病例报告表明,儿童的缺血性卒中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系的Maguire等2007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选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儿15例为病例组,在门诊选择143例无卒中的健康幼儿为对照组。两组幼儿年龄为12—38个月,既往健康,无可确认的卒中危险因素。收集两组幼儿的年龄、性别、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缺铁性贫血 婴幼儿 平均红细胞体积 病例报告表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我年过七十。没有患慢性疾病。健康状况一贯良好。但最近体检时发现.血色素只有100克/升。为了查找原因。我到医院做了相关的检查。排除了因感染、肿瘤、肾脏病、血液病和服药等引起的贫血,最后诊断为老年性生理性贫血。请问健康老人也会贫血吗?

  • 标签: 健康老人 贫血 老年性生理性贫血 睾丸激素 维生素
  • 简介: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时溶血对其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纠正措施。方法将同一血液样本分为两份,其中一份血清标本没有溶血,另一份血清标本发生溶血,对两个样本中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并对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以及溶血的变化数值进行分析。结果TP、AST、CK、CK-MB、HBDH以及LDH和K+检测值,溶血标本高于未发生溶血的标本,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a+检测值未溶血的标本高于发生溶血的标本,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导致的TP、AST、CK、CK-MB、HBDH、LDH、K+同血清Hb浓度具有正相关,Na+变化情况同血清Hb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生化检验结果会受到溶血的影响,并且同血清中Hb浓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借助血清Hb浓度可以对生化检测指标进行纠正。

  • 标签: 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与纠正 措施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性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而缺血性脑卒中占80%.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6个月,加重2d就诊。活动后出现的胸骨后压榨性闷痛,伴有气短、头晕、全身乏力,无明显大汗及肩部放射痛,持续约10—20min,休息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多次发作。门诊以“冠心病”收入,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85次/分,生化标记物正常。查心电图(图略)示:V4—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V2导联ST段水平上移0.10mV。临床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高血压Ⅲ期;③高脂血症;④糖尿病。建议患者行冠脉造影,患者不同意此项检查。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平板运动试验。

  • 标签: 缺血性猝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性胸闷 导联ST段 心肌 急性
  • 简介:心脏疾病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来源,心源性脑栓塞占缺血性卒中的25%.在脑动脉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脏疾病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诱发脑梗死.在对隐源性卒中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小于55岁的年轻患者.为此,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受到关注.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卒中 心脏疾病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在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对照组间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心病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中青年 血压 血脂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方法对5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患者发生HI的机率高。发生HI时部分病人病情加重,以头痛发生的频度最高。头颅CT的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对于脑梗死病人尤其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患者,均应在治疗中定期进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合理修正治疗。头颅CT是Ⅷ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 CT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患者22例,分别给予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彩色心超检查,部分患者行^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结果6例核素心肌显像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减低,无花斑样缺损。结论核素心肌显像对于诊断ICM有重要意义,诊断ICM在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明确有存活心肌后,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核素显像
  • 简介: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卒中单元和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由我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研究,历时3年,并且在今年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认为西洛它唑预防脑梗塞方面与服用阿司匹林效果相似,但是预防出血性脑卒中较之阿司匹林更有效。在发表后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赞赏。

  • 标签: 西洛它唑 出血性脑卒中 预防措施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运动方式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近4年来25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在实施临床医疗措施的同时,早期介入运动康复,并与同期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早期运动康复,其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节省,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可增强患者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出院时生活质量.结论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康复 运动疗法
  • 简介: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生是增加国家病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据发病原因,脑卒中又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占脑卒中患者总发病数量近70%,且呈持续上升趋势^[2]。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可由血栓形成,脑血管闭塞后导致血液供应中断,能量衰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生成,最终导致脑实质坏死、凋亡、自噬^[3]。

  • 标签: 卒中 血栓形成 血脑屏障 再灌注损伤 周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深入心衰机制的研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主干,使心室壁发生梗死,长期饲养(6周),建立心梗后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并与同期的假手术组比较,观察术后大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心梗区域大小.结果:手术组术后成活率52.5%,心梗后6周出现失代偿性心衰.结论:此方法有效且重复性好,可较理想地模拟心梗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对研究心衰机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鼠模型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心脏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治疗方式。方法选取128例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该组患者所患基础心脏病中比例最高的三种是占25.78%的冠心痛,占19.53%的高心痛,和占17.97%的肺心病。在并存疾病中,15.6%并存1种。引发疾病的因素非常的多,其中肺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占46.09%。临床症状中出现比例最多的就是双下肢水肿,占82.03%。心电图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中存在异常的占88.28%,且有75%存在2种以上的异常。有9例患者发生洋地黄中毒现象,共出现5例死亡。结论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多种因素引发,没有典型的体征、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此要给予针对性的控制和治疗。

  • 标签: 老年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各项血凝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7例CHF病人及20例正常人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CHF病人体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随心力衰竭加重而增加,伴房颤病人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特别是心衰严重,伴有房颤的病人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浆Von Willerand因子 血浆D-二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