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触发方式
  • 简介:有人称高胆固醇血症是"无声杀手"。胆固醇升高是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胆固醇升高没有任何症状,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是每例都得到有效控制。原因是关于高胆固醇血症有许多误区,知晓率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危险因素 冠心病 胆固醇水平 知晓率 脑卒中
  • 简介:人生第一次心跳是什么时候?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比先前认为的更早,女性受精16天时,胚胎出现第一次心跳。研究人员给小鼠胚胎中的钙分子添加荧光标记物,以便观察心脏肌肉的活动,结果发现,小鼠胚胎在心脏发育早期阶段——形成新月形生心区时,心脏肌肉开始收缩,意味着心脏开始跳动。小鼠第一次心跳是在受精7.5天时,相当于人类受精16天。

  • 标签: 小鼠胚胎 生心区 荧光标记物 发育早期 英国牛津大学 心管
  • 简介:来自另外一个让人安心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足动症(以下简称ADHD)的药物并不会增加儿童心脏病的死亡风险,而这个报告是在成人中。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的文章显示,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分析了美国四个健康计划的医学记录,样本包含了150,000名成人,均服用兴奋剂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和左旋安非他命(阿得拉)等常用于治疗ADHD的药物,以及另外300,000名不服用这类药物的成人。

  • 标签: 死亡风险 人心脏 美国医学会 类药物 医学记录 健康计划
  • 简介: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秀华一到春天,我们体内的火气就开始蠢蠢欲动。今天吃点辛辣煎炸的东西,明天就能在脸上冒出几颗小痘痘。本来畅通的肠子也不好好工作了,便秘、痔疮、肛裂,问题一个接一个,叫人好不心烦。"降火降火!"很多人把凉茶当成"灭火器",可不分虚实寒热随便地喝,

  • 标签: 灭火器 凉茶 肝脏 上火 广东省中医院 博士研究生
  • 简介:目前,食管心脏搏术已在国内基层医院迅速普及,其在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报告我院近10年中应用食管搏治疗心律失常情况.

  • 标签: 经食管心脏调搏 治疗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从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透内瘘失的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动静脉内瘘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①急性内瘘闭塞共11例,6例患者发生于透析结束后,患者均存在透析后低血压,回家后发现内瘘震颤减弱或消失,瘘口处有疼痛感;3例患者由于低血糖反应、腹泻后发现内瘘闭塞;2例患者由于造瘘侧肢体受压时间较长而发生闭塞;经溶栓治疗以及介入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等措施,有9例患者内瘘再通,2例患者处理无效,给予内瘘重建术;②20例为慢性闭塞,由于内瘘吻合口狭窄或血管瘤形成导致血栓形成。17例患者再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再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则在同侧肢体更高位置行动静脉吻合10例,另外2例行对侧肢体动静脉吻合术。3例患者因为局部血管条件差,无法再次行造瘘术,改为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例患者改为腹膜透析。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的影响因素众多,护理人员应分析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证动静脉内瘘的质量,提高患者透析的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肝心方治疗恶性肿瘤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氟西汀胶囊,起始剂量20mg/d,早餐后服用,用药2周后根据者病情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舒肝心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抑郁自评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抑郁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AMD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②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治疗后观察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肝心方能改善恶性肿瘤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减轻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炎性因子来实现的。

  • 标签:
  • 简介:本文报道了高血压病患者一性U波倒置正常化的4个病例,其中一例与间歇性左束支阻滞有关;其他3例都与室性早搏有关,分别出现于插入性室性早搏之后、室性早搏的长代偿间期之后,还有一例就是室性早搏的U波。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一性U波倒置正常化,认为可能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及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高血压病 心电图 U波倒置 室性早搏 间歇性左束支阻滞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晕厥1年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33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静息心电图(图1)示:为长Ⅱ导联,P波均位于QRS波之后ST段上,P波直立且缓慢出现,心房率为33次/分,P波、R波频率相同,除P。后见相关的畸形QRS波群外,其余P波后均元QRS相随。心电图诊断:①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②缓性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 标签: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干扰性房室脱节 过缓性 QRS波群 等频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一套精心设计的锻炼方案可起到增强衰竭的心脏功能而使患者离开医院并且获得更长的生存期的作用。这个方案对日益增多的内置有电击除颤器的心衰患者适用吗?或者当进行锻炼而心跳加速时,会不会由于锻炼而导致这种内置电击除颤器不必要的放电?

  • 标签: 锻炼方案 除颤器 电击 放电 激发 心衰患者
  • 简介: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脂代谢异常,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进行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最近发表的CORALL研究中表明,在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1].因此,对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脂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我们主要介绍各类脂药物对糖尿病状态下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标签: 糖尿病 降血脂药 烟酸类 氯贝酸 葡萄糖代谢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钙蛋白抑制剂w_7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120只)皮质神经元,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染色方法确定神经元的比例;添加不同浓度的NMDA,制备细胞损伤模型,MTT法评估细胞生存力;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NMDA)、不同剂量w-7保护组(25、50、100μmol/L),MIT法评价细胞生存力;对上述各组进行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上述各组神经元的p38MAPK和NF-kBp65表达情况。结果①以NSE抗体标记培养的神经元,阳性神经元的比例为90.86%。②不同浓度的NMDA对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50μmol/L的NMDA对细胞的损伤以凋亡为主,以此剂量做后续实验。③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的吸光度(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损伤组比较,w-7各保护组A值均升高(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观察到凋亡细胞,保护组随着w-7剂量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减少。(5)WesternBlot结果显示,w-7可以使p38MAPK和NF-KBp65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w-7可能通过降低p38MAPK和NF.KBp65的途径,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

  • 标签: 钙调蛋白 脑损伤 N一甲基天冬氨酸 凋亡诱导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应力状态变化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取30只3、12和24个月龄SD大鼠(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迅速取下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置人4℃氧合Kreb’s液(pH=7.4)中,用于各组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的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量。右侧颈总动脉置人4%多聚甲醛溶液,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颈总动脉组织形态学及定量形态学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壁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大鼠月龄增高,成年大鼠颈总动脉发生明显重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并伴有eNOS蛋白表达的降低。①3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0.1±2.5和79±8,显著高于12(6.7±1.4,64±8)和24个月龄大鼠(1.9±0.9,30±5),P〈0.01;②3、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张开角分别为(80±6)度、(110±6)度和(121±4)度,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的张开角都显著大于3个月龄大鼠的张开角(P〈0.01);③应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量与血管张开角变化呈负相关(r=-0.8089,r=-0.7560,P〈0.05)。结论无论在血管形态学还是在应力状态方面,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血管壁组织eNOS蛋白表达与大鼠颈总动脉应力状态的改变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颈总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应力 物理 张开角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并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18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一侧肌力减退.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中、术后脑缺血有相关性(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动态监测 神经外科 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