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venousanomaly,DVA)最早由Lasjaunias等提出,并已经替代以前的“脑静脉畸形”、“脑静脉血管瘤”。DV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由引流正常脑组织的穿髓静脉的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

  • 标签: 发育异常 静脉 综述文献
  • 简介: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FMD)是一种非炎症性、非动脉硬化性、阶段性及多灶性的血管病。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以肾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多见。主要表现为动脉狭窄和闭塞,也可引起动脉瘤和夹层。其临床表现与受累动脉相关,肾动脉受累可表现为肾性高血压,颈动脉、椎动脉受累可表现为头痛、耳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等症状。我院神经内科收治3例肌纤维发育不良伴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报告于下: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肌纤维发育不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成熟及免疫的影响来探讨AS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2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1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五天后收集imDC,用1、8、16umol/L的ADMA干预未成熟DC24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吞噬能力及DC的凋亡,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成熟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生理浓度ADMA并不刺激DC成熟及分化;但病理浓度ADMA抑制DC成熟;抑制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DC凋亡:抑制DC分泌IL-12细胞因子、TNF-α及IL-10细胞因子。结论:生理浓度ADMA并不刺激DC成熟及分化;但病理浓度AD-MA抑制DC成熟和免疫。

  • 标签: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 树突状细胞(DCs) 动脉粥样硬化 体外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DLIP)对未成熟心肌间质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n=8),仅灌注K-H液90min;I/R组(I/R,n=8),建立灌注模型,灌注K-H液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E组(n=8),动物麻醉后反复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5min,松开5min,建立模型,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然后各组全心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以心脏舒张功能指标、心肌羟脯氨酸(HP)及血清内皮素(ET)含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E组在心功能恢复、HP含量方面高于I/R组(P<0.05),ET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DLIP对未成熟心肌间质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标签: 双下肢缺血预处理 DLIP 心肌间质 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动态监测1岁以下婴儿的未成熟心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I)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30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72h及术后7d取外周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并与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进行对比分析,并与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作相关分析。结果cTnI在术后24h、72h,及术后7d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K—MB在术后24h、72h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与LDH分别在术后24h、72h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青紫型与潜伏青紫型组,以及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组在各时间点cTnI浓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cTnI浓度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TnI浓度可准确及时反映婴儿先心病手术未成熟心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青紫型与潜伏青紫型,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组之间的cTnI对评价未成熟心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无明显差别。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cTnI浓度升高越明显,提示术中心肌损伤程度越大。

  • 标签: 肌钙蛋白Ⅰ 未成熟心肌 心肌损伤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患者男性,37岁。因突感心悸、心慌,急诊心电图(图1A)示:未见明显P波,心室率19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R—R间距规整。aVL导联呈R形。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彩超检查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改变,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右胸导联、下壁导联QRS波后可见一界限分明的低振幅小棘波(称Epsilon波),导致QRS波群酷似右束支阻滞形。

  • 标签: 右室发育不良 致心律失常性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EPSILON波 QRS波群 心电图诊断
  • 简介:患者男性,57岁。因多次发作性心悸、晕厥在外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拟行射频消融术来本院就诊。常规体表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RS波群电轴左偏,心率51次/次,P—R间期0.17s,QRS波群时限0.09s,V1、V2导联ST段起始部可见一正负双向小棘波,持续约40ms,V1~V3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Epsilon波。借阅外院心电图(图2)示:快速均齐宽大畸形QRS波群,

  • 标签: EPSILON波 右室发育不良 致心律失常性 QRS波群时限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宽大畸形QRS波群
  • 简介:ARVD患者因右心室出现异常是进行性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性很大,且每位患者都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用QTd作为一项判断和预测ARVD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可能性的一项指标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