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那普利、氨氯地平对非杓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杓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和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3个月后对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及昼夜血压变化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单纯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为(17.1±3.5)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9±2.5)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为(15.5±4.2)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2±3.2)mmHg;而调脂联合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19.6±4.1)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3.1)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19.2±4.0)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2.8)mmHg,调脂联合降压组及单纯降压组血压水平均较前下降,但调脂联合降压组患者夜间血压降低较单纯降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那普利、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血压;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减少昼夜血压波动,改善昼夜节律消失现象。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贝那普利 氨氯地平 非杓型高血压
  • 简介: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1],高甘油三酯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致代谢紊乱、致凝血-纤溶紊乱被认为是一种强危险因子[2],因此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与降低血清胆固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辛伐他汀和非诺特交替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以期提高调脂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自2000.5~2001.5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近4周未服过血脂调节剂的异常血脂者共78例,随机分二组,合用组40例(男21例,女19例,

  • 标签: 辛伐他汀 非诺贝特 治疗 混合性高脂血症
  • 简介: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屏东县一位超级妈妈陈林面25年间竞接连生育了12个孩子,且无一例外都是千金。如今“十二金钗”都已长大,已经87岁高龄的她儿孙满堂,多的连自己都不清楚。

  • 标签: 专家 女儿 媒体报道 台湾地区
  • 简介:目的评价国产帕霉素长支架对弥漫性长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长海医院347例冠心病患者,并根据置入支架数目分组为单个支架组(22-36mm)及重叠支架组(〉36mm);根据置人支架长度分4组:22-36mm、37-59mm、60-80him和〉80mm组。观察支架置入后对分支血管的即刻影响、术后心电图变化和术后1周内心肌肌钙蛋白的变化,并且随访术后的临床症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①总的手术成功率达98.9%,总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1%。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达14.1%,30d内MACE发生率5.4%。②重叠支架组(〉36mm)术后肌钙蛋白I(TNI)显著高于单个支架组(22-36mm):6.0%比1.1%(P〈O.05);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单个支架组:11.6%比5.6%(P〈0.05);30d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支架长度〉60mm组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MACE事件明显高于22-36mm组(P〈0.05),其余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帕霉素药物支架治疗弥漫性长病变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安全。重叠支架组及置入支架长度〉60mm明显增加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释放,增加围手术期非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雷帕霉素 药物支架 围术期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苯扎特联合降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10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以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苯扎特0.2g,2次/d,疗程1个月.观察血甘油三酯含量及血压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苯扎特与降血压药物合用,除显著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外,还明显提高常用降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甘油三酯 苯扎贝特
  • 简介:目的观察甲基多巴联合拉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4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甲基多巴联合拉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水平、血浆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甲基多巴联合拉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小血浆黏度,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甲基多巴 拉贝洛尔 妊娠高血压
  • 简介:数年前.有研究发现抗凝药氯吡格(商品名波立维)和各种他汀类调脂药有着共同的代谢机制。这些药物是通过同一种生化酶进行代谢的.这使得两者合用会产生不良后果。氯吡格是心血管科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而他汀类则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随后的一些研究可以说精彩纷呈.有1/3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另外1/3显示两者合用不存在问题.

  • 标签: 他汀类调脂药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恶化 预后 代谢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频率、心电图缺血时间、心电图缺血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应用效果,可改善血小板聚集性,缓解心绞痛发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氯吡格雷 临床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伊沙坦洗脱支架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方法把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分为4组,裸支架组于腹主动脉植入裸金属支架,低剂量组植入200μg伊沙坦洗脱支架,中剂量组植入400μg伊沙坦洗脱支架,高剂量组植入600μg伊沙坦洗脱支架,均随访56日后取出支架作病理检查,测量血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平均内膜厚度、狭窄程度.结果裸支架组血管腔面积小于3个药物支架组(P<0.05),低剂量组小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裸支架组内膜面积、内膜厚度、狭窄程度高于药物支架组(P<0.05);而低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沙坦洗脱支架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量效关系.

  • 标签: 白兔 动脉成形术 伊贝沙坦 药物洗脱支架 再狭窄
  • 简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病情多较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治疗不及时,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本文观察奥扎格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UAP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沙坦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缺血/复灌对照组,缺血/复灌+伊沙坦(100umol/L)组,缺血/复灌+伊沙坦(50umol/L)组,缺血/复灌+伊沙坦(100umol/L)+CsA(1umol/L)组,每组8只。观察各组心脏离体灌注下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率(HR)、最大收缩/舒张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及心律失常评分。结果:单用伊沙坦组LVDP、LVEDP、LDH及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1);±dP/dtmax、CF显著高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5),合灌环胞菌素A可以部分甚至全部逆转伊沙坦的作用。结论:伊沙坦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起作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伊贝沙坦 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 大鼠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降低心血管病死率及病残危险的关键,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选择一种安全、高效、方便的降压方案,对众多高血压患者来说十分重要。我院采用厄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降压达标率更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厄贝沙坦 吲哒帕胺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硫酸氢氯吡格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对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PTT、PT、TT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高,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片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老年 冠心病 凝血功能 安全性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第7卷第8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伊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伊沙坦组40例,给予伊沙坦300mg/d;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钙拮抗剂或B受体阻滞剂等,排除对血尿酸代谢有影响的药物ACEI及利尿剂等。治疗6周后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MA)变化。结果:伊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SBP、DBP和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P〈0.01)。伊沙坦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分别由治疗前(448.1±50.8)μmol/L、(10.7±1.3)mmol/L、(149.1±13.8)μmol/L、(57.1±17.4)mg/L下降至(367.9±42.9)μmol/L、(8.2±1.0)mmol/L、(120.9±11.5)μmol/L、(44.6±13.7)mg/L(P均〈0.01),而常规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沙坦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同时还具有降血尿酸及肾脏保护作用。

  • 标签: 伊贝沙坦 高血压 尿酸
  • 简介:目的:探讨厄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NYHA心功能Ⅱ~Ⅳ级)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的利尿、强心、扩血管治疗;试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沙坦,75~150mg,每日1次口服,连用12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NYHA分级、心率、心胸比例、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较常规治疗对照组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下降[(0.58±0.05):(0.62±0.09),(56.1±9.4)mm:(60.0±8.7)mm,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0.50±0.09):(0.42±0.12),P〈0.05],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676.8±226.3)mg/L:(878.6±119.8)mg/L,P〈0.051。且血清BNP的降低程度与LVEF呈负相关(r=-0.920,P〈0.01)。结论:厄沙坦结合常规抗心衰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而BNP水平与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CHF的监测指标之一。

  • 标签: 厄贝沙坦 利钠肽 心力衰竭 充血性
  • 简介:目的探讨非诺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O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150mg/kg非诺特组及300mg/kg非诺特组,每组各16只,术前30min分别给予相应处理。采取体内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F-xBp65及IL-6水平,H·E染色观察左一t7室前壁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并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一t7肌组织中NF-xBp65及IL-6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1±0.83)pg/mg、(182.67±0.19)pg/mg、(5.09±0.79)%,与其余四组大鼠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非诺特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xBp65及IL-6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两个不同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组与300mg/kg非诺特组中NF-xBp65及IL-6含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l=0.93,r2:0.74,P〈0.01)。结论非诺特可通过负性调节NF-xBp65含量水平进而减少IL-6的释放,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非诺贝特 心肌缺血 再灌注 核转录因子-ΚB P65 白介素-6
  • 简介: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厄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及心室重塑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的114例EH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厄沙坦组(72例,仅接受厄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42例,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厄沙坦治疗)。治疗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及血压、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厄沙坦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IMT[(0.98±0.13)mm比(0.81±0.08)mm]、LVEDd[(55.2±3.9)mm比(43.3±2.8)mm]、IVST[(14.9±2.6)mm比(11.5±1.8)mm]及WMSI[(1.67±0.22)比(1.39±0.16)]显著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的血压[(144±12)/(94±8)mmHg比(136±16)/(86±8)mmHg]、总胆固醇[(5.87±0.96)mmol/L比(4.53±0.57)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6±0.59)mmol/L比(2.68±0.42)mmol/L]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7±0.13)mmol/L比(1.36±0.24)mmol/L]显著升高(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沙坦能显著改善EH患者的血脂水平,动脉及心室重塑程度。

  • 标签: 高血压 心室重构 阿托伐他汀 厄贝沙坦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低危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目的观察氯吡格加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氯吡格加丹红注射液为A组)64例,对照组(阿司匹林为B组)46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心电图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及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A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加丹红注射液治疗SA疗效明显优于单于用阿司匹林。

  • 标签: 氯吡格雷 丹红注射液 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