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导联 临床使用 高危 DCG 静态心电图
  • 简介: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及其潜在的机制,2或3导联动态心电圈虽然弥补了静息12导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不能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缺点。但是其获得心电信息量不足.不能揭示房性、室性异位节律的位置。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应用于儿童时,常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可能限制心律失常的诱发。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于反复发作性晕厥、心悸及其它心律失常的检测更有帮助。

  • 标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儿童 12导联心电图 反复发作性晕厥 系统
  • 简介: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触发方式
  • 简介: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58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DCM,再行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6例(96.6%),房性心律失常43例(74.1%),ST—T改变32例(55.2%)、室性心动过速29例(50.0%)。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传导阻滞25例(43.1%),房室肥大27例(46.6%),Q—T间期延长24例(41.4%),异常Q波8例(13.8%)等。结论DCM有多种心电图表现,其多发、多样性心律失常对DCM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