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4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62%,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面护理方式对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宫颈炎 临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尽管目前对脑缺血所致的细胞损伤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临床上仍缺乏确实有效的药物用以治疗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死亡。近年的研究表明,多种器官,包括大脑短时间暴露于某种亚致死量的损伤因素后,机体会启动内在相应的耐受机制,从而使这些器官对后续或之前发生的缺血起保护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缺血耐受(ischemictolerance,IT)[1-2]。对脑IT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机体潜在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药物研发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转化医学研究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及预后随访.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9例,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107例(TRI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72例(TFI组).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TRI组107例患者中,前壁心梗47例,下壁心梗39例,其他21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34例,三支病变49例.TFI组72例患者中,前壁心梗27例,下壁心梗29例,其他16例;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40例.TRI组和TFI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和100%,P=0.401;PCI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5.8%,P=0.13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9.4±32.0)min和(78.8±33.3)min,P=0.911.术后3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MACE事件发生率TRI组较TFI组低.结论经皮桡动脉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经皮股动脉一样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最佳入路途径.

  • 标签: 经皮桡动脉 经皮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CARTO系统 电解剖标测
  • 简介: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治疗小儿先心病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疗效果。方法:61例先心病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儿,于腹膜透析前后以心脏超声测定心腔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变化,另测定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分析指标、血浆脑型利钠肽浓度评估腹膜透析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尿量[(203.28±15.81)ml比(989.11±54.72)ml]显著增多,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32.94±2.29)%比(51.93±2.79)%];而肺动脉压[(46.72±3.84)mmHg比(34.82±2.92)mmHg]、中心静脉压[(17.27±1.47)cmH2O比(10.41±1.01)cmH2O],血浆脑型利钠肽水平[(5928.71±158.27)ng/ml比(3851.83±128.81)ng/ml]显著下降,P均<0.001。结论:腹膜透析可有效治疗先心病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这与其超滤、减轻心脏负担等作用有关。

  • 标签: 腹膜透析 心排血量 心脏缺损 先天性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以高美仪Net12.0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为主要监测仪器,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方式进行监测,以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作为监测对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对比。结果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发现,老年组患者在心律失常等方面的发生率要明显比中年组患者高,且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结论伴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能使患者尽早发现其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映,予以早期干预,从而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得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促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老年 心血管疾病 24H动态心电图 临床 研究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重症哮喘采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哮喘的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体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哮喘病人采用综合临床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治疗分析 呼吸内科 重症 哮喘
  • 简介: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最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血管肿瘤 介入治疗 明胶海绵动脉栓塞 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剂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86例高血压病人均给予综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病人血压水平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血压水平,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护理 方法 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以及规范治疗的方法。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心肌炎的患儿45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炎38例,占总体的84.4%,慢性心肌炎以及迁延性心肌炎7例,占总体的15.6%。临床表现包括有心慌、胸闷以及心前区不适等。在45例患儿当中,有2例为心源性休克,占总体的4.4%,阿-斯综合征3例,占总体的6.7%。37例患儿心肌酶当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占总体的82.2%,同时CK/CK-MB在6%以上,有16例患儿成cTnT(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占总体的35.6%。通过心电图检查,其中有36例患儿心律失常,占总体的80%。在45例患儿当中,41例患儿临床自觉症状显著改善,通过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完全消失,1例患儿死亡,其余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结论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临床医师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病人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儿心肌炎采取EKG(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临床体会 规范治疗 诊断 小儿心肌炎
  • 简介: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型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对行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剖宫产产妇的临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38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8例产妇中,37例经过临床治疗和处理,心力衰竭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剖宫产孕产妇存活37例,存活率为97.37%;新生儿双胞胎2例,存活39例,存活率为97.50%。产前心力衰竭产妇存活率明显低于产时心力衰竭和产后心力衰竭的产妇存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妊高征存活率94.12%较围产期心脏病存活率100.00%要低。结论通过有效的临床处理可以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存活率,故妊娠合并心力衰竭产妇行剖宫产时应及时进行临床处理,并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进行对症处理。研究还发现,产后心力衰竭的产妇具有更少的用药禁忌,其存活率较产前的高,妊高征存活率较围产期心脏病存活率要低。

  • 标签: 妊娠 心力衰竭 剖宫产
  • 简介:目的:探讨地尔硫卓治疗冠脉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的100例冠脉痉挛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予以调脂、扩冠等常规治疗);地尔硫卓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泵入地尔硫卓),比较两组临床、心电图疗效及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等的变化和安全性。结果:(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地尔硫卓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0.00%比94.00%)、心电图总疗效(62.00%比92.00%)显著提高(P均<0.01);(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各项指标、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地尔硫卓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均<0.05);(3)地尔硫卓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均<0.05);(4)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地尔硫卓组NO水平[(95.17±19.99)μmol/L、(95.17±21.22)μmol/L比(106.71±22.38)μmol/L]显著升高、ET-1水平[(64.09±16.29)ng/L、(59.98±14.28)ng/L比(44.91±6.38)ng/L]显著降低(P均<0.05);(6)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冠脉痉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冠状血管痉挛 治疗结果 地尔硫卓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青年CHD患者的危险因素,旨在探讨青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45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青年组对象,同时以4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对象。调查患者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肥胖和血脂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肥胖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的TG值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TC、HDL和LDL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认为青年人要密切关注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肥胖和甘油三酯(TG)升高的患者,防治冠心病的过早发生。

  • 标签: 冠心病 青年人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心血管一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回顾性分析138例CTO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138例CTO患者,共162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主要累及前降支(LAD)52支,回旋支(LCX)27支,左主干(LM)9支及右冠状动脉(RCA)60支。145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PTCA)治疗,130支血管成功支架置入101个。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论CTO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可以选用PTCA及支架术或CABG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 CTO
  • 简介:眩晕在耳鼻喉科、神经科以及急诊室是很常见的病症,但是通常很难鉴别眩晕是外周性还是中枢性的。作了一个回顾性研究,这些患者都是经过神经科检查发现是外周前庭性眩晕而到了其他科室,然后又被最后确诊为脑梗死。分析11例被误诊患者,均进行神经科查体以及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病灶。但均有眼震,2例患者伴有听力损害症状。平均延误诊断时间为(4.0±2.3)天,所以,严格的耳科学查体及神经科查体是必须的,因为,缺血性脑梗死在早期不易被头颅CT所识别,建议当眩晕治疗效果不佳时,头颅磁共振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完成。

  • 标签: 周围性前庭病 脑梗死 水平头部运动试验 眼震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