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性胸膜炎系结核杆菌引起的胸膜炎症,以单侧或双侧胸膜腔不同程度积液为主要特征,两者并存者可高达60%,有关其心电图变化报道较少。现将我院住院患者131例心电图分析如下。

  • 标签: 结核性胸膜炎 心电图变化 肺结核 结核杆菌 慢性传染病 心电图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联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48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以及X线下检测结果。结果治疗组在治疗两个月后、四个月后、半年后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痰塗阴转率、痰培阴转率、空洞闭合、病灶吸收效果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痰塗阴转率、痰培阴转率、空洞闭合、病灶吸收效果,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难治性肺结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痰液阴转率,同时有效促进病灶吸收,病情好转。

  • 标签: 中西医联合 难治性肺结核 疗效
  • 简介: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或Takayasu'sdisease,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年龄小于40岁的儿童和女性,受累的血管可出现全层动脉炎.本文报道1例因大动脉炎引起腹主动脉、双肾动脉严重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并导致恶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发作,并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最后在控制动脉炎病情活动和药物降压、抗结核的同时,行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最终获得有效治疗,并在使用5种降压药物的一年后停用了降压药物治疗.

  • 标签: 动脉狭窄 高血压 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9例17~45岁。均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主要表现有腹水7例;腹膜、大网膜、肠系增厚6例;淋巴结增大3例,部分同时伴有以上征象。全部患者在积极抗结核治疗,伴明显腹水早期腹穿抽液、激素治疗,平均随访2年,症状消失。结论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结核 腹膜炎 诊断 早期治疗
  • 简介:目的对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漳州各医院接受诊治的400例肺结核患者,对其进行耐药性检测并分析其对药物的敏感情况,耐药性检测所用药物是六种抗结核的药物,分别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耐药性检测,得出初治患者的总耐药率以及总耐多药率都低于复治患者;患者的耐药情况与其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治疗史都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由于P〈0.05,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最近四年漳州地区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对本地区结核病患者制定系统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 标签: 结核病 耐药 流行病学 特征
  • 简介:古来已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得兼”之训,所以,如今,也经常只好“取鱼而舍熊掌也”或“取熊掌而舍鱼也”。我要比喻的理由是:酒我们需要,尤其喜酒的酒民、酒徒和酒鬼们。但是,大脑更为我们所需要。然而,二者也不可得兼,而且,常常是正经八北地不能得兼。那就是说,大脑必须保护,大脑与酒比较,大脑第一,因为生命之需要。但是,当大脑可以并已经得到了保护的前提下,酒作为其次,是否也可以用点?我认为,那是可以的。只要适量饮用,就没有毛病。

  • 标签: 酒民 大脑 保护 适量饮用
  • 简介: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 标签: 瓣膜置换手术 心房纤颤 双极射频消融
  • 简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在2012年8月28日发表了一项关于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稳定性冠状动脉患者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还是药物治疗的一项注册研究(FAME2Trial)结果。这项前瞻性登记研究表明,在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和功能性显着狭窄的患者中,FFR指导的PCI加上最佳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单独使用最佳药物治疗,减少紧急血运重建的需要。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治疗 医学杂志
  • 简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医院的EstebanL6pez-de—Sa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年度科学会议上报道了这一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两种温度冷却病人。结果显示.与较高的34℃相比较.较低的32℃(89.6°F)可以改善心脏骤停病人的预后结局。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温度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临床试验 大学医院 预后结局
  • 简介: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J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

  • 标签: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最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病因,文献报道30%~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归因于颈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滤网装置的使用逐渐增多,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因而滤网装置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中。作者观察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在滤网装置保护,行CAS治疗的1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滤网装置 疗效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 保护 高危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对蛛网膜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施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100名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而观察组50例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出院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临床效果,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100名患者都顺利完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平均时间为62min,术中止血平均为58ml,术后患者恢复较好,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经过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效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著有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显著有效34例,有效9例,无效7例。结论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的风险,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卵巢囊肿剥除术 术后护理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对于慢性闭塞(CTO)病变PCI结果有无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MDCT证实为冠状动脉CTO,并在我院心内科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根据CT图像判断CTO病变的位置、性质及钙化程度,闭塞血管远段血流分级以及闭塞近段管腔直径等指标是否对PCI结果及操作时间有预测及指导意义。结果35例患者中有37支闭塞血管,其中21支(56.8%)获得再通,未再通血管中43.8%位于右冠状动脉,56.2%位于血管近段,钙化斑块占56.2%,80.0%的血管在CT图像上无法看到闭塞远段造影剂渗漏。TIMI血流(P=0.0128)及闭塞部位血管病变的性质(P=0.0703)是CTO病变再通的影响因素。闭塞血管所处节段(P=0.0157)以及闭塞血管所处位置(P=0.0704)是开通CT0病变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MDCT可以准确判断CTO病变的走行,评价其斑块的性质及分布。闭塞病变远段有无血流及斑块的性质是PCI是否成功的预测因素。闭塞血管的不同以及所处节段的不同是PCI操作时间长短的预测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蛛网膜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期待能给今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减少蛛网膜腔出血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 标签: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分析 脑卒中 血管破裂 临床症状 病例资料
  • 简介:慢性硬膜血肿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上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并不少见,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对收治的70例高山区合并慢性硬膜血肿,现对其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进行如下报道:汉

  • 标签: 高血压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资料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subvalvularaorticstenosis,SAS),单纯作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10例,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加流出道肌肉部分切削或切开2例.常规方法矫治合并的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者行主动脉瓣替换.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UCG检查无狭窄复发.结论:SAS是较少见的先天畸形,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外科治疗 aortic 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瓣替换 主动脉瓣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