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创伤小、取材方便,具有可重复性,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但CTC作为维持治疗疗效判定指征的意义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TC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维持治疗期间检测的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维持治疗 循环肿瘤细胞 晚期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neuroendocfineneoplasm,pNEN)个体化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接受个体化腹腔镜手术的16例pNEN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局部切除2例,捆绑法切除2例,中段胰腺切除+胰体尾空肠吻合2例,保脾胰体尾切除4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6例。手术时间60-260min,出血50-300ml;术后A级胰瘘3例。肿瘤分级:G1、G2、G3级分别为10、5、1例。随访3-121个月,1例G2级患者术后46个月死亡,1例G3级患者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对于早期的pNEN,选择个体化的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个体化 腹腔镜
  • 简介:我国临床医生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部实体恶性肿瘤已18年,但随着开展该项目医院的增多,各院手术操作流程不尽相同,影响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同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本文就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部实体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流程做一总结,尽量减少临床操作过程中的漏洞,以期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安全隐患的目的。

  • 标签: 放射性粒子 腹部恶性肿瘤 手术操作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肿瘤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血流特征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诊断的卵巢肿瘤患者60例,其中卵巢癌组2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32例。行CEUS检查并测定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强度(E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u,MVD),分析上述参数与MVD、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组的AT、TTP(10.8±2.1、25.3±10.5)均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组(15.4±2.7、59.4±11.2),而恶性肿瘤组的EI(28.6±2.9)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14.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的MVD(62.8±13.6)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21.5±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TP与MVD、FIGO分期呈负相关关系r=-0.562、-0.504、-0.636、-0.623),而EI与MVD、FIGO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839、0.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肿瘤CEUS血流特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CEUS检查能评估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血流灌注情况及肿瘤恶性程度。

  • 标签: 超声造影 卵巢肿瘤 恶性程度 血流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低细菌性饮食(ND)对恶性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化疗)后粒细胞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ND用于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双方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11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常规饮食与ND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30,95%可信区间(CI)(1.01-1.68),P=0.05]。结论:无充分证据证明ND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建议可适当放宽肿瘤患者的饮食习惯,将重点转向食物处理方法的安全指导,以防止食源性感染。

  • 标签: 低细菌性饮食 化学治疗 恶性肿瘤 感染 荟萃分析
  • 简介:费城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Ph-MPN)主要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3种类型。自2011年,Janus激酶1/2(JAK1/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已成为治疗PMF核心药物。此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PMF的治疗方法,但因没有配型或费用昂贵让多数患者却步。Ruxolitinib作为PMF的靶向药物,可以针对PMF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从根本上控制疾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Ruxolitinib除了可治疗PMF外,对羟基脲耐药或不耐药PV或PT患者亦起良好的作用。

  • 标签: 芦可替尼 费城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原发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肿瘤血管形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和广州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VEGF及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50.0%,对照组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3.5%,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对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患者预后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 索拉菲尼
  • 简介:目的探讨中央节段性切除术(middlesegmentpancreatectomy,MSP)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6例中央节段性切除的胰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均作中央节段性切除胰腺肿瘤,其中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14例,肿瘤平均直径3.8(2.3—5.6)cm;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肿瘤平均直径3.6(3.3-5.2)cm;胰岛细胞肿瘤(有功能性)1例,2.0cm;神经内分泌肿瘤(无功能性)2例,肿瘤直径分别为2.1cm、2.4cm。本组无围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8%(9/26),胰瘘9例(34.2%)、胃排空延迟2例7.6%)、腹腔感染、淋巴漏各1例(3.8%);所有病例术后都获得随访(6-60个月),术后随访患者生命质量良好,未新发糖尿病及消化不良或肿瘤复发。结论中央节段性胰腺切除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能有效保留胰腺内外功能。

  • 标签: 胰腺肿瘤 节段性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ms,PNET)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MSCT资料.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及钙化)、强化特点等。参照2010年WHO最新分类方法,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将肿瘤分为G1、G2、G3三级。结果30例患者30个病灶,其中WHOG1-G3级肿瘤分别为16、6、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6例、体部8例、尾部6例:横断面最大层面横径范围约为1.6-10.0c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16例,以囊性为主的3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11例;钙化6例。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伴囊变坏死和(或)钙化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门脉及延迟期G1级肿瘤CT值均高于G3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PNET术前分级有一定帮助,肿瘤病理分级越高,强化程度越差。

  • 标签: 胰腺 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学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鉴别,本研究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卵巢肿瘤的应用研究,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124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MR-DWI图像病变形态、信号表现,并测定ADC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卵巢组织全部可见高信号或等信号,卵巢肿瘤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壁分隔不均匀,对照组卵巢组织分界欠清,多个卵泡,可见低信号。观察组ADC值(1.49±0.23)×10^-4mm2/s显著高于对照组(0.97±0.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性肿瘤ADC值低于恶性卵巢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级患者ADC值高于Ⅱ级患者,且Ⅱ级患者且大于I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卵巢肿瘤类型正相关性(r=0.763,P〈0.05),与卵巢肿瘤病理组织分级呈负相关(r=-0.947,P〈0.05)。结论MR.DWI及ADC值可用于诊断卵巢肿瘤,ADC值与卵巢肿瘤相关.ADC值越大卵巢肿瘤分级越高。

  • 标签: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修补乳腺恶性肿瘤术后胸壁巨大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3年4月至2017年11月共22例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后胸壁缺损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均行I期胸壁缺损修复。其中9例行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补术,4例行对侧乳腺内乳穿支皮瓣转移修补术,余行植皮术。结果22例修补手术均取得成功。2例植皮患者术后植皮区轻度水肿,经积极换药后痊愈。所有患者无积液,感染和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年,除1例出现肝转移外,其余患者均无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运用不同手术方法修补乳腺恶性肿瘤术后胸壁的巨大缺损,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胸壁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修补方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背阔肌肌皮瓣 内乳动脉穿支皮瓣 植皮术 胸壁缺损
  • 简介: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疾病,临床上以心电图中右胸前导联(V1、V2,或高位肋间右胸导联)J点抬高、T波倒置为特征。一般认为,不存在宏观心脏结构异常,易发生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和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SCD由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poly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PVT)/VF所致。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心律失常 消融
  • 简介: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纳米碳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胃癌的精准治疗,其在胃癌手术中精准淋巴结清扫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靶向淋巴化疗及腹腔化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但靶向化疗药物应用种类、剂量和时间等仍存在争议,未来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标签: 纳米碳 胃癌 精准医学
  •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酸 分子机制
  • 简介: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随着全球哮喘防治创议(the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和中国哮喘指南在各级医院推广普及,近年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哮喘是异质性疾病,存在各种不同的表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实践中,哮喘诊断存在诸多问题,诊断不足和诊断过度并存[1]。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其诊断一直是临床上难题。

  • 标签: 不典型哮喘 诊断 治疗
  • 简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高钙血症的常见原因,常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三发性3类。过去临床上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较为常见,但近年随着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生存率明显延长,继发性和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综述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切除术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代谢终产物,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在脂质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胆汁酸可破坏细胞膜脂质成分,引起细胞膜氧化损伤。肝细胞内胆汁酸淤积可导致肝细胞凋亡或坏死,造成胆汁淤积性肝损伤[1]。胆汁酸是包括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Xreceptor,FXR)、孕固烷X受体(pregnaneXreceptor,PXR)、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以及胆汁酸G蛋门偶联受体(theGproteincoupledreceptor5,TGR5)等多种核受体、膜受体的天然配体,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节脂类、葡萄糖、能量和多种药物代谢[2]。此外,胆汁酸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也有重要作用[3]。

  • 标签: 胆汁酸 胆汁淤积 慢性肝病 法尼醇X受体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
  • 简介:夜间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普遍现象和重要临床类型。夜间哮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哮喘控制不佳、睡眠质量下降及白天嗜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哮喘的死亡率。因此,探求夜间哮喘的发病机制,在治疗上根据其夜间变化规律调整相应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哮喘 发病机制 时间疗法
  • 简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异质性的血液恶性疾病。目前经典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remission,CR)可达70%-80%,约10%-40%AML患者诱导治疗失败,其定义包括诱导化疗后3-5周骨髓原始细胞仍〉25%或下降幅度〈50%或2疗程诱导化疗仍无法获得缓解(骨髓原始细胞〉5%)。

  • 标签: 血液恶性疾病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6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RR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CRR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RRT。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d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OFA)。治疗28d后,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7d后CD3-^+、CD4-^+及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3d后,且CRRT组治疗7d后CD3-^+[(69.3±8.7)%vs(63.8±8.4)%]、CD4-^+[(36.8±13.3)%vs(31.5±10.6)%]及CD14-^+[(55.7±6.8)%vs(46.8±6.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7d后IL-6、TNF-α、PCT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组治疗3d后IL-6、TNF-α、PCT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后CRRT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6:(40.7±3.8)vs(68.4±5.2)ng/L,(18.5±2.6)vs(37.8±3.5)ng/L;TNF-α:(28.4±10.7)vs(36.5±14.2)μg/L,(20.3±7.8)vs(27.9±11.4)μg/L;PCT:(4.3±1.7)vs(6.2±2.3)μg/L,(1.3±0.8)vs(3.6±1.4)μg/L,hs-CRP:(52.6±15.4)vs(71.3±18.4)mg/L,(22.5±9.3)vs(36.4±12.7)mg/L;P〈0.05]。2组患者治疗7d后APACHEⅡ、MODS及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

  • 标签: 老年人 脓毒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