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消融后对快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2例,根据首次放电消融后结果进行分组,第一组:慢消失组:不能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二组,慢改良组:可见慢跳跃现象;第三组:慢残存组,可见慢跳跃现象,或后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快不应期,快前传时间,快前传时间差值变化。结果慢消失组17例(40.5%),慢改良组14例(33.3%),慢残存组11例(26.2%)。慢消失组患者消融前后快不应期缩短(234.71±13.28vs331.18±21.1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慢改良组患者消融后快不应期缩短(245.71±12.22vs323.57±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残存组患者消融前后快不应期无明显变化(264.55±21.62vs320.91±15.78,p=0.23)。与慢残存组相比,慢消失组和慢改良组传导消融术后快不应期以及快前传时间明显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慢完全消融后,快不应期和快前传时间均明显缩短,提示慢消融的同时可以改善房室结快的前向传导功能,这一现象可结合其他指标作为评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消融效果的参考。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径 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