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食管异物,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异物滞留于食管。经常因为患者饮食不慎而误咽异物,如鱼刺、骨片或脱落的假牙等。异物多嵌在食管狭窄处,在第一狭窄即食管人口处多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引起食管周围炎及脓肿等并发症,如果穿破大血管可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

  • 标签: 食管异物 治疗 并发症
  • 简介:产后甲状腺炎(postpartumthyroiditis)是育龄期女性特有的一种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存这一疾病被正式命名前,新西兰的家庭医师Roberton曾于1948年首次总结了一组妇女的产后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在这219例妇女的483次妊娠中.

  • 标签: 产后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甲状腺炎 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 简介:原因不明发热简称FUO,其指的是发热时间大于2周或以上,体温大于38.5℃,且经过了问诊、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均不能够判断发热原因的患者。因该病发病的原因隐蔽,在临床上表现较为复杂,确诊的手段匮乏,临床上面临的难题较多。本文总结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8例原因不明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因不明发热 诊断 治疗
  • 简介: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tumorofthebreast,PTB)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分别占乳腺原发性肿瘤和纤维上皮性肿瘤的0.2%~2.5%;

  • 标签: 乳腺叶状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桥本病(Hashimoto’sdisease,HD)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为HD合并甲状腺癌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HD10例,诊断为甲状腺癌37例,诊断为HD合并甲状腺癌8例,术前诊断率仅为8/41(19.51%)。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甲状腺全切术22例,次全切除术14例,仅行病变侧腺叶切除术5例;行同期同侧颈淋巴结清扫24例,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患侧根治性,另一侧选择性)4例。术后石蜡病理证实HD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39例,局灶性癌变1例,甲状腺黏膜相关型B细胞性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结论HD合并甲状腺癌术前确诊率低,临床上应重视HD的诊断,对HD中高度怀疑癌变者,应积极手术探查,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甲状腺激素治疗。

  • 标签: 甲状腺癌 桥本病
  • 简介:目的总结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thyroidcarcinoma,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手术治疗的42例MTC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为MTC,颈部淋巴结经病理证实转移率为76.19%(32/4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90%(26/42)。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02(1—502)个月,随访5年以上35例(83.33%),5年生存率为85.71%(30/35),死亡5例。结论MTC淋巴结转移率高,治疗应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原发灶处理宜行甲状腺全切除,淋巴结清扫应力求彻底,至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髓样癌
  • 简介:目的分析本地农村有偿献血后感染丙肝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生化检测、病毒基因分型、HCV—RNA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3例有偿献血后感染HCV者,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指标、基因分型、HCV—RNA定量、自身免疫肝炎及肝脏超声检测。结果43例丙肝感染者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者9例,占20.9%;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者13例,占30.2%;基因I型15例,占34.9%,基因Ⅱ型25例,占58.1%,未分型者3例,占7%;HCV—RNA定量〈1.0E+03copies/mL为7例,占16.3%,4例〈1.0E±04copies/mL,占9.3%,余均为〉1.0E±05copies/mL,占74.4%: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者3例,占7%;40例有不同程度肝损害,部分已有肝硬化的表现;自身免疫肝炎指标检测均阴性。结论感染丙肝后大部分发展成慢性肝炎,逐渐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不同程度肝损害,需积极早期抗病毒治疗,才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有偿供血 丙肝 生化指标 基因分型 HCV-RNA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人心尖球形综合征(ABS)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4月以前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105例ABS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多见,105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97.1%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83.8%伴ST段抬高,ST段抬高幅度0.1至0.8mv,抬高的ST段在30min至1周回落;42.9%的患者出现T波倒置,29.5%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在6h至1个月内消失;2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38%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人ABS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其特征为异常改变呈暂时性和可逆性。

  • 标签: 心尖球形综合征 心电图
  • 简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反复发作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知晓,但目前认为自身肠道黏膜免疫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IBD的传统疗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治疗 生物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的18例肿瘤局部切除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其中男女各9例,平均年龄43.4岁。13例实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实行胰腺肿瘤切除+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病理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2例,胰岛素瘤4例,胰腺类癌、VIP瘤各1例。肿瘤总计22枚,平均直径3.3(0.8—6.0)cm。术后并发症:胰瘘6例次(33.3%),腹腔出血2例次(11.1%),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继发糖尿病各1例次(5.6%)。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随访11—161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局部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有效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 标签: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局部切除 并发症
  • 简介: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病程演变比较迅速,可迅速出现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席汉氏综合征是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种精神和神经障碍。多因分娩时大出血和休克所致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萎缩所导致的各种促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并发症。席汉氏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炎,病例罕见,病情复杂,

  • 标签: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席汉氏综合征
  • 简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肺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和脑梗死是其严重并发症。国内对于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的报道较少,笔者对我院8例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表现。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脑梗死 病理分析
  • 简介:脑钠肽(BNP)又称B型钠尿肽,是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导致室壁张力增高时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血浆BNP升高往往反映心室功能减退及预后不良,BNP的升高与心力衰竭(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慢性重度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不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BNP水平正常的重度心衰患者临床特性,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标签: 心力衰竭 脑钠肽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除及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221例。结果2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异位于甲状腺腺体内)。术后病理证实为双叶癌占31.2%(69/221)。甲状腺被膜浸润者占64.7%(143/221),其中双叶癌中被膜浸润占68.1%(47/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3.0%(95/221),其中双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6.4%(32/69),单侧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1.5%(63/152),浸润被膜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9.7%(71/143)。所有病例中被膜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占75.6%(167/221)。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叶PTC69例中术前仅发现甲状腺单侧叶有可疑癌灶42例,占60.9%。结论PTC中双叶都存在癌灶的比率很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较高,建议绝大多数PTC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后辅以^131I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目的明确临床上多烯磷脂酰胆碱(PPC)联合丙戊酸镁(VPA-Mg)改善癫痫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收集的符合要求的42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VPA-Mg联合PPC治疗组(VPA-Mg+PPC组,n=20)和单独使用VPA-Mg组(VPA—Mg组,n=22)。观察24周后,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程、发作类型、月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VPA-Mg+PPC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1.1)w(0.4±0.6),P〈0.05];VPA—Mg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5±1.4)VS(0.6±0.6),P〈0.05],但两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Mg+PPC组认知评定较VPA-Mg组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数据异常存在。VPA-Mg组胸闷1例,脱发1例,腹痛1例,谷丙转氨酶偏高2例。VPA—Mg+PPC组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改善了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例。结论VPA-Mg与PPC联合治疗癫痫患者不仅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抵抗丙戊酸镁对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 标签: 癫痫 认知功能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丙戊酸镁
  • 简介:经桡动脉途径的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诊治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手段,该技术因其损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研究引起关注。本文旨在归纳最新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总结老年人桡动脉途径的优势及存在优势的原因,为进一步推进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在全国的开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标签: 老年人 经桡动脉途径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septalrupture,VSR)是一少见而凶险的并发症,常发生在AMI后的1周内[1]。由于突发的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往往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近年来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治疗
  • 简介:溃疡性结肠炎(UC)在亚洲各国、包括中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正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UC的正确诊断和规范化处理与其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当今欧美国家炎症性肠病(IBD)的共识和指南也几乎每2-3年会更新一次,试图及时体现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国内临床医师应在学习、熟悉和遵循共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和个体化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干预。本文就UC治疗中的某些易被忽略的若干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2、7、14、21天CRP、D.D的水平,并将入院后第2天的CRP、D—D水平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CRP为(16.52±1.3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5±0.96)mg/L;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D—D为(0.99±0.3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O.36±0.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入院后第2天,中、重度患者CRP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CRP、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的CRP、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13—13水平的高低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程度及血栓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院内病原茵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1日至9月30日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142株进行药敏试验,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4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9株,占62.68%,以大肠埃希茵、铜绿假单胞茵、肺炎克雷伯、奇异变形杆菌居多;革兰阳性菌53株,占37.3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革兰阴性杆菌对广谱青霉素的耐药率比较高,特别是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哌酮耐药率达100%,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0%;肺炎克雷伯茵对三代头孢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均超过50%;铜绿假单胞对哌拉西林及哌拉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5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6.7%,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8.3%;奇异变形杆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较低,但是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也达到了50%。革兰阳性菌中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很高,金葡茵为97.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100%、粪肠球菌为75%;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3.5%、66.7%、75%;苹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达100%。结论细菌多重耐药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加强感染患者病原茵监测和药敏试验,对减少抗茵药物滥用、降低病原茵耐药性、提高患者治愈率至关重要。

  • 标签: 医院 病原菌 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