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创伤抢救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创伤死亡的18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刀刺伤是主要的致伤因素,以头部为主要受伤部位的创伤大多数为多发伤,重型颅脑损伤及休克为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是减少创伤事故的关键;加强院内及院外急救,提高抢救技术水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创伤 死亡 抢救
  • 简介:目的:探讨本院孕产妇死亡原因和降低死亡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2005年42例孕产妇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死因中产科出血28例,妊高征、羊水栓塞各4例,合并重症心脏病、肝炎各3例。结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科出血,防治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至关重要。

  • 标签: 孕产妇 死亡率 防治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5年创伤院前死亡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创伤院前主要致死原因是交通伤(73.3%),其次是坠落伤(12.6%);现场或送医院已经死亡214例(75.1%),途中死亡13例(4.6%),急诊科死亡58例(20.4%);91.2%的患者是多发伤:急救反应时间为15.3min。结论:尽快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努力提高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伤院前死亡率。

  • 标签: 交通伤 坠落伤 院前死亡 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科死亡原因及规律,为防治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东院急诊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728例的资料。结果:总体死因顺位是猝死(22.3%)、损伤(13.2%)、心血管疾病(11-8%)和机动车意外伤(10.0%),男性72.3%(526/728),死亡时间以辰时(7-9时)、戌时(19~21时)、巳时(9-11时)和寅时(3~5时)较集中;院前死亡54.4%(396/728),前三位为猝死(31.3%)、损伤(13.8%)、心血管病(12.1%);儿童以心血管疾病、呼吸、恶性肿瘤为前三位死因,中青年以创伤(包括损伤和机动车意外伤)、猝死为主,老年人以猝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死因,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视猝死、创伤和心脑血管等常见急诊致死性疾病的生命支持,在死亡集中时间段提高警惕,熟练地开展心肺复苏;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能力和急诊常见病多发病抢救水平;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电话120的知晓率,普及全民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贯彻预防为主、安伞牛产的方针.可降低急诊死亡率.

  • 标签: 急诊 死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观察死亡人群脑储备能力评测平台数值变化。研究方法回访死亡人群100例,分析脑储备能力评测平台的数值变化。结果中风及中风密切相关疾病与死亡的关系密切,与平台所反映的数值变化一致。结论脑储备能力评测平台能够反映脑储备能力的降低程度。

  • 标签: 脑储备能力评测平台 脑储备能力 死亡人群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穿孔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炎症性肠病并穿孔死亡病例。结果:4例IBD饼穿孔死亡病人,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瘘、出血、腹腔感染后死亡。1例感染性休克,无法耐受手术,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BD饼穿孔患者治疗上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围手术期IBD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明确IB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合理应用外科治疗,同时重视整体治疗。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穿孔 死亡
  • 简介:目的: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急救死亡率。方法:对照全市2002和2003年度1923例院前死亡资料填调查表,用Foxpro6.0建数据库,用SPSS11.0统计。结果:两个年度院前死亡率分别为2.37%和2.22%;院前死亡均以0:00~8:00最多(32.24%和31.53%);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平均3.40±2.27和2.09±4.68min;到达现场平均用时7.58±4.61和9.80±9.41min;往返医院用时平均44.19±44.11和38.19±27.58min;到达现场已死亡者占院前死亡总数的构成比为71.56%和78.97%;院前死因谱中交通事故由第一位(28.90%)下降为第三位(11.79%),心脑血管疾病由第二位(14.92%)上升为第一位(23.51%)。结论:深圳市经电话呼救患者院前死亡率较国内其他城市低;2003年度院内反应时间较2002年度明显缩短,但到达现场时间明显延长;院前急救死亡谱构成有改变。

  • 标签: 院前急救 死亡率 病例 深圳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死亡率的原因影响因素,前瞻性研究渗透式健康教育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维持透析患者常见死亡影响因素及年死亡率,从2013年开始给予渗透式健康教育,分析接受渗透式健康教育对患者年死亡率的影响。结果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的年死亡率分别为17.00%﹑13.79%及8.33%,经医学统计学检验,渗透式健康教育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因素复杂,给予渗透式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透析患者死亡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渗透式健康教育 死亡率 死亡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城区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的院前急救病例逐年上升,但死亡病例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在70岁以上的年龄段。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65.68%)、创伤(9.74%)、脑血管意外(8.79%)、心血管急症(7.34%)、呼吸系统急症(6.32%)、中毒(1.61%)、消化道出血(0.52%)等。因创伤死亡的病例呈上升趋势,但2004年有所下降。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死亡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创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 标签: 院前急救 死亡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我院16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出血原因有血管结扎线脱落、残留腺体创面渗血、漏扎出血的血管、肌群断端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引流不畅以致局部积血。16例均经再次手术抢救成功。结论:血管结扎线脱落、残留腺体创面渗血、漏扎出血的血管、肌群断端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引流不畅以致局部积血是引起甲状腺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术后出血 病因 治疗
  • 简介:目的:对不同麻醉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压进行分析以探寻合理的术后血压监测时间。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硬膜外、腰麻、全麻的4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麻醉术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显著性;腰麻所监测的术前收缩压与术后收缩压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舒张压与术后舒张压、术后30min舒张压及术后1~2h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8h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血压下降:全麻术前收缩压与术后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血压上升,其余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舒张压与术后舒张压及术后15min舒张压均有显著性差异,也表现为血压上升,其余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腰麻监测时间着重在后期,而全麻监测时间着重在前期。

  • 标签: 麻醉 血压 监测时间
  • 简介:尿漏是肾结石取石术后常见并发症,我院近几年出现18例,现就其发病原因、防治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2~60岁。其中肾造瘘管脱落5例,输尿管梗阻10例,病变组织切除不彻底1例,肾盏未成形2例。发热、肾区肿痛15例,腹胀、

  • 标签: 肾结石 尿漏 输尿管结石 病变组织 输尿管梗阻 发病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科学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肛裂术后病人便秘的影响,为治疗肛裂术后便秘患者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肛裂术后便秘患者临床资料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效果(主要包括排便困难、肛门堵塞以及大便硬结等参数指标)以及护理总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排便困难、肛门堵塞以及大便硬结发生率为3.13%(1/32)、9.38%(3/32)以及9.38%(3/32),对照组排便困难、肛门堵塞以及大便硬结发生率为15.63%(5/32)、28.13%(9/32)以及28.13%(9/32),实验组排便困难、肛门堵塞以及大便硬结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3.75%(30/32),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1.25%(26/32),实验组的总满意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肛裂术后病人便秘的影响较为显著,能够显著降低排便困难、肛门堵塞以及大便硬结发生率,提高患者总满意率。

  • 标签: 综合护理 肛裂术后 病人便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营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19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66例)术后第2d开始肠内营养(EN)支持,术后第2~7d起,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B组(61例)术后第2d开始胃肠外营养(TPN)支持;C组(6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测定术后不同时间的多项营养指标。结果: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明显高于C组比较(P<0.05);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三组分别在第7d、14d、21d明显高于第0d(P<0.05);血糖:A组和C组,在术后第7、14和21d分别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于第7、14和21d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谷丙转氨酶: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A组和C组第7、14和21d与第0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在第21d与第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不引起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期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 传统鼻饲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麻醉镇痛技术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高,硬膜外麻醉微量输入泵(patientcontrolledepiduralanalgesia,PCEA)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镇痛中,取得了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容易发生硬外镇痛泵感染的问题,影响手术的效果,对患者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为了达到预期镇痛效果,同时预防硬膜外和穿刺点感染的发生,我科制定多项预防措施,并选取了在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行腹部手术的10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后都携带硬外微量输入泵,结果发现没有一例患者发生硬膜外和穿刺点感染的情况。

  • 标签: 腹部手术 预防感染 硬膜外微量输入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并观察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针对其复发主要原因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进行单纯的病灶清除手术,7例患者进行病灶清除及窦道切除术,10例接受I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4例进行单纯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另有3例接受I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在手术术后对患者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患者的血沉、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术后未进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及时发现、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等,再手术后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的情况,术后8~12月患者植骨融合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术后应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保证手术过程的准确无误,若术后复发,应根据复发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避免再复发的发生。

  • 标签: 脊柱结核 术后复发 复发原因 再手术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舌癌根治术后病人在ICU监护期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73例的组织瓣存活良好,无呼吸道梗阻、出血等并发症,并于术后24h内转回普通病房。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呼吸道、各种引流管道的护理,加强对皮瓣的严密监护是舌癌根治术后在ICU的护理要点。

  • 标签: 舌癌根治术 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3年收治的27例FDGE的临床资料.结果:FDGE发生于腹部手术后3~14d,经保守治疗9~48d恢复胃动力,痊愈出院.结论:FDGE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效果好,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 标签: FDGE 腹部手术后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诊断 出院 机械性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指压加艾灸内关穴治疗腹部手术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指压加艾灸内关穴的联合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54.54%,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压加艾灸内关穴的联合治疗,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指压 艾灸 内关 腹部术后呃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对胆管炎发生时间、发生率和发生次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Kasai手术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38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就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抗生素、激素、胰高血糖素、熊去氧胆酸、肝泰乐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次日加用人免疫球蛋白2.5g/次,1次/d,连用3d。观察两组患儿1年内胆管炎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发生次数。结果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对照组发生胆管炎10例,发生率为52.63%,研究组发生胆管炎8例,发生率为4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p=0.516。对照组发生胆管炎的时间平均为(42.05±13.63d),研究组平均为(66.16±1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平均发生次数为(1.53±0.82)次,研究组为(3.68±1.7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延缓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时间,减少1年内患儿胆管炎的发生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胆道闭锁 人免疫球蛋白 肝门空肠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