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特点和分类,然后分析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于促进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生物标志物 疾病诊断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恶性肿瘤中辅助诊断的意义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2019年01月-2019年04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05月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05月-2019年08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99.78%&93.36%),依从率(99.56%&92.22%),投诉率(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 2019年 01月 -2019年 04月时期 )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 2019年 05月 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 05月 -2019年 08月时期 )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 99.78%&93.36%),依从率( 99.56%&92.22%),投诉率( 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2019年01月-2019年04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05月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05月-2019年08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99.78%&93.36%),依从率(99.56%&92.22%),投诉率(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在现有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突破和提高,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个过程就是持续质量改进。持续质量改进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问题、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过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护理管理人员不仅是一个新的责任,也是对护理管理风格的一种变革。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不断满足病人的需求,向他们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形象。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质量管理 管理层 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管理人员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探 讨手术 室的培训模式 ,有 次有 目的的学习,提 升护理人 员的临床 实践 能力。[方法]根 据护理 人 员的工作年 限,将 手 术 室 护 士 分 为 No~ N4的不 同能 级 ,对 NO(1年 以 下 的新 护 士 )、N1(2年 ~5年 的 护 理 人 员)、N2(6年 ~ 10年 的 护 理 人 员)、N3(10 年 以上 的护理人 员)及 N4(副 高职称以上的护理人 员)5个 次进行 不 同的 带教 。[结果]运用分层 次的培训 方法 ,明确 了不同 次 的学习 目标 和 内容,促使带教循序 渐进 ,完成 带教和 学习任务 。[结论]让年轻护 士迅速成长 ,主动 学习,不 断提 高 自身素质 ,更快 掌 握 手 术 室 需要 的各 项 专业 技 能 。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抽取6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进行数据探讨,分组后,观察组、对照组依次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结果:干预后,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HAMD17分值明显更低,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的HAMD17分值,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相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护理要点。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20年1月到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的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DN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深入探讨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验证,筛选并验证了可能作为DN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生物分子。结果:研究发现,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长期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蛋白尿、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是DN肾小管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在早期诊断标志物方面,我们筛选出了多个与DN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的生物分子,如尿转铁蛋白(UTRF)、铜蓝蛋白(CP)以及新型脂肪因子Metrnl等。这些生物分子在DN早期阶段即出现异常表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筛选出多个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成果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DN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损伤 损伤机制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并从多方面经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完善措施,包括提升学生软实力、强化师资培训、增加临床实践、优化评价与教学模式等方面,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满足当下对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的目的。

  • 标签: 基础护理教学 临床实践 脱节 问题 策略
  • 简介:【摘要】本案主要介绍了一例IgG4关性眼病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检查、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眼部护理、使用激素护理等,现患者双眼肿胀、突出明显减轻,双眼视力明显好转,右眼已可视物。通过本案例,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治疗该病症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提高对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能力。

  • 标签: IgG4 眼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受检者行PET/CT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的受检者按1:1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参考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情绪和记忆功能、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改善受检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情绪和记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方面。

  • 标签: 整体护理 PET/CT 生活质量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会阴侧切缝合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伤口愈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心身健康及母乳喂养,我科曾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缝合线行皮内缝合,经临床实践发现常有肠线不吸收现象,在术后二十多天仍需拆除皮下的线结。因缝合层次多,线结多,缝合时间长。产妇常感到疼痛不适。针对会阴伤口皮内缝合术后常出现肠线不易吸收的现象,助产士也在不断的探索一种新的缝合方法,达到既能减少缝合时间,又能使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异物感少的效果。自2005年1月开始,对54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实施全内8字丝线缝合会阴伤口,经临床观察缝合时间明显缩短,伤口一期愈合率达100%,无一例会阴伤口感染,术后随访产妇感到舒适、无疼痛,通过观察认为会阴伤口全内8字丝线缝合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现将缝合方法与观察效果总结如下。

  • 标签: 会阴伤口感染 丝线缝合 临床观察 全层 可吸收缝合线 术后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结局回溯性教育在首次体检肿瘤标志物阳性的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我院体检科行健康体检且首次检出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的102名老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体检登记尾号为双号者的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体检常规延伸护理,体检登记尾号为单号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结局回溯性教育。比较2组干预后的焦虑情绪、肿瘤标志物体检知识掌握情况、后续诊查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肿瘤标志物知识掌握度、后续诊查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将结局回溯性教育应用于首次体检肿瘤标志物阳性的老年人群中,可减轻老年体检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对肿瘤标志物知识掌握度及后续诊查依从性。

  • 标签: 老年体检者 梧桐模式 体检时间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在64螺旋CT检查中的意义。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46例,护理干预组通过一系列检查前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减少因心率过快及波动对CT图像质量影响。结果两组干预前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适应、配合能力,检查中的心率及心率的波动,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提前护理干预是有效的、必要的和可行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护理 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评教评学模式在临床带教中促进教学长的作用。方法将2009届和2010届毕业实习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0届毕业生为试验组,2009届毕业生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实习过程中采用评教评学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由科室及护理部对两组定期进行技能、理论考核;学生、带教老师定期进行互相考评,对考核、考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带教老师互相评价优秀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评教评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中,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长的目的。

  • 标签: 学生 护理 教学 临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