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降低致残率进行探究。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7 月所收治的 86 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致残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致残率分别为 13.95% 、 27.91% , 观察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 0.05 ); 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 93.02% 、 79.07%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05 ) 。 结论: 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可有效降低致残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缺血性中风 中医药外治法 护理 致残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面神经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心理焦虑、抑郁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的 80 例研讨病例为 我院 接收的面神经炎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 40 例患者 ,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 ,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有效性。 结果:护理 后两 组数据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 不良心理状态得到良好改善, 护理治疗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组间的 数据差异较大 ( P< 0.05)。 结论:将 精细化护理应用在面神经炎患者护理中 ,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面神经炎 心理焦虑 抑郁 作用研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全盆底网片悬吊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方法 抽取 2018年 4月 -2020年 4月 我院40例 行全盆底网片悬吊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例 行围手术护理为干预组,另20例 行传统护理为比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护理有效率(95.00%)高于比照组( 70.00%), 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 100.00%)高于比照组( 75.00%), P<0.05。 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可提升全盆底网片悬吊术的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全盆底网片悬吊术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新入职护士采用多种信息化平台进行培训后获得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 2017 年 06 月~ 2020 年 02 月 50 名新入职护士数字奇偶法分组;干预组( 25 名):采用多种信息化平台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常规组( 25 名):采用常规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就组间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展开对比。 结果: 干预组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得分( 94.12±2.26 )分、 基础护理学 得分 ( 78.18±11.95 )分以及鼻饲术操作得分( 94.62±2.61 )分均高于常规组( 83.79±2.36 )分、( 62.89±8.09 )分以及( 80.52±7.13 )分明显( P<0.05 )。 结论:多种信息化平台方式有效运用,可使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操作、 基础护理学 以及鼻饲术操作掌握程度显著提升,能够将培训效率有效提升,最终确保培训效果获得有效增强。

  • 标签: 多种信息化平台 新入职护士 心肺复苏操作 基础护理学 鼻饲术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 的 康复 效果。 方法: 2018 年 4 月 - 2020 年 4 月收治 的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 98 例, 按照 随机 数字表法 分为 实验组、对照组 ,各 49 例 ,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均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 。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的 恢复情况以及面部神经功能 (Portmann) 评分。 结果: 实验组 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验组干预后 Portmann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行 康复护理 的过程中给予 临床护理路径 ,利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 值得推广 。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 康复护理 ; 周围性面神经炎 目前,临床认为 周围性面神经炎 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可能是与病毒感染有关, 周围性面神经炎 一旦发作具有进展快的特点,将会在发病数小时或者数天内达到高峰, 病情严重的 患者 甚至 在患病期间表现出面部表情肌肉瘫痪或者一侧面部额纹瘫痪的症状,若未及时治疗 将会严重 影响患者的面部功能和形象。因此,临床上需要 进行 康复护理 来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相关专家认为, 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更加理想 [1-2] , 为此选取我院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8 年 4 月 - 2020 年 4 月收治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 98 例,随机 数字表法 分为 实验组、对照组 , 每组有患者 49 例。 实验组 有 男 患者 29 例,女 患者 20 例; 患者 年龄 为 20 ~ 58 岁,平均 (37.52±7.47) 岁;对照组男 27 例,女 22 例;年龄 20 ~ 60 岁,平均 (37.84±7.63) 岁; 实验组、对照组 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

    1.1.1 纳入标准:符合 周围性面神经炎 的诊断标准。 1.1.2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 1.2 方法 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均接受 康复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关注患者饮食健康,并且给予心理和口腔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 根据 患者 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 临床 护理方案。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采用健康课堂、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一对一健康宣教等方式对 患者 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成功案例,提高 患者 的治疗信心和配合度。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要注意患者颜面以及耳后保温情况,可以采用温热毛巾对患者耳后进行热敷。要注意不能使用冷水洗脸,在外出时要佩戴口罩围巾等防风防寒物品。对患者进行按摩 , 按摩部位包括:上唇方肌、唇部肌肉、眼轮匝肌等部位,按摩轻重和次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 恢复情况 , 若患者 临床症状 等状况完全恢复正常将其评定级别定为优;若患者相关症状有所改善评价标准定为良;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差。 1.3.2 面部神经功能采用改良版 Portmann 简易评分法 [3]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面部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19.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 [n(%)]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恢复优良率对比

    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恢复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 恢复优良率 93.88 % ( 46/49 )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55 % ( 38/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X2= 5.333 , P = 0.021) 。

    2.2 Portmann 评分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干预前后 Portmann 评分比较: 实验组 干预前 Portmann 评分为 (4.6±1.5) 分,对照组为 (5.1±1.7) 分; 实验组、对照组 干预前 Portman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44 , P=0.126) ; 实验组 干预后 Portmann 评分为 (17.3±2.2) 分,对照组为 (13.2±1.5) 分; 实验组 干预后 Portmann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79 , P < 0.001) 。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主要是由于炎性症状所导致的面部炎性反应。面神经表现出肿胀,充血等现象。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支配肌功能丧失,神经损伤程度越大,面瘫的发生可能性就越高。因此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来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配合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高康复护理效果。通过面积锻炼能够有效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吸收,恢复神经功能 [4] 。 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为此 本研究结论表明, 实验组 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 干预后 Portmann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因此可见,对于接受 康复护理 的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促进患者面部神经的恢复,疗效确切。

    总而言之,对 周围性面神经炎 患者采取 康复护理 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可提高整体 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李秀兰 ,袁惠康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疗效观察 [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35(01):57-58. [2] 董丹 .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9(25):123-124. [3] 马小玲 ,黄俏 ,蒲妙强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J].黑龙江医学 ,2018,42(05):503-504. [4] 殷凡娜 .面瘫康复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护理效果分析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23(23):3791-3794. [5] 贾雪荣 .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9(33):155-15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研讨其围溶栓期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4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各 32 例,两组 围溶栓期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措施 ,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 后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以及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及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溶栓治疗,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超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