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疏肝健脾方剂在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将其平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选择疏肝健脾中药方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胃黏膜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采用疏肝健脾方剂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该方法治疗。

  • 标签: 疏肝健脾汤 肝郁脾虚型 胃黏膜修复
  • 简介:中医认为“脾为土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的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正常食欲而主动进食,进食以后又必须依赖脾的运化作用,将食物消化吸收,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成血,从而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健脾生血冲剂正是依据这个原理,结合现代有关科技研制成的小儿专用生血药。凡是小儿进食不当,饮食失调,如膳食调配不合理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偏食、挑食、喜食零食等种种原因,损伤了脾的功能常可导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而表现食欲不振、厌食甚至拒绝进食,面黄肌瘦,腹胀,多汗烦

  • 标签: 健脾生血冲剂 缺铁性贫血 饮食失调 后天之本 肠道吸收功能 气血不足
  • 简介: 摘要:脾胃虚寒型,属于胃脘痛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病患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胃部疼痛、遇到饥寒的情况时痛感会随之加重、进食较为缓慢等。根据过往的研究资料显示,临床中应用西医治疗胃脘痛,经常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同时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然而,采取中医的辩证干预技术,作为传统的医疗方法,通过对各种中医的治疗方案进行细致整合,治疗效果普遍较为良好,不容易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因此,本文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开展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中医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健脾在中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治疗的肿瘤患者共12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这些患者随机分组,主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患者62例,对比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给予常规临床治疗,也就是进行甲地孕酮片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在对比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加以治疗,中药治疗的主要原则为益气健脾。两组患者在进行连个月的连续治疗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加以观察和记录,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研究组和对比组患者在进行不同治疗方式加以有效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患者有24例,患者治疗有效的例数为34例,患者治疗无效的例数为4例,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21%,对比组患者治疗显效的例数为16例,患者治疗有效的例数为32例,患者治疗无效的例数为14例,对比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5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肿瘤患者进行中医益气健脾和西医甲地孕酮综合治疗的时候,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有效改善,同时对于患者的生活状态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使得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减轻,这一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益气健脾 中医肿瘤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小儿脾胃虚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40例小儿脾胃虚弱者,回顾临床资料,将采取常规中医干预的1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采取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2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经不同干预措施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护理 小儿脾胃虚弱 满意度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红蓝球分组法分为传统组和中医组,每组各35例。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干预,中医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结论 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效果可观,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方案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 简介:[摘要]目的 重点探讨对脾胃虚寒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措施和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近一年时间内收治的70例脾胃虚寒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比较护理成效。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医护理 脾胃虚寒证 护理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疾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 年6 月到2021 年6 月本院脾胃病科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136 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8 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雷火灸治疗和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68 例患者在经过雷火灸治疗和中医护理后,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配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该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脾胃虚寒 慢性胃炎 中医特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葫芦灸在脾胃虚寒证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70名脾胃虚寒证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名。观察组接受葫芦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应用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脾胃虚寒证评分量表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干预前后各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CM脾胃虚寒证评分量表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在两方面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葫芦灸是一种在脾胃虚寒证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和高安全性的替代或补充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脾胃虚寒证,葫芦灸,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在院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2023.1-2023.12,选取我院接收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6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结合患者中医证候和疼痛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差异不大,护理后,观察组三项评分明显均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差异不大,而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案,增强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值得借鉴。

  • 标签: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中医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属脾胃虚寒型 ,常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且患者多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中气不足,外受寒邪侵犯,胃失温养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上应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为主。目的 :探讨雷火灸疗法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 12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 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胃脘痛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病人胃脘疼痛评分、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雷火灸疗法能明显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减轻胃脘疼痛程度 ,降低复发率 ,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雷火灸疗法 脾胃虚寒 胃脘痛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脘痛是指患者上腹部出现疼痛,引发原因多与患者自身肝气犯胃、忧思郁怒以及饮食劳倦有密切关系。从西医角度分析,当患者出现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时,也会引起患者出现胃脘痛。随着近年来我国民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发生较大变化,使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疾病发生率有所增高。目前对于胃脘痛常见治疗目标,以缓解患者胃部痉挛临床症状以及镇痛为主,同时还应当辅以相应中医护理干预,包含情志、饮食、中药熨烫以及穴位贴敷等综合中医护理干预,提升患者后期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医护理技术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21年2月-2021年12月中医内科收治的脾胃气虚证患者150例,按照住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75)和参照组(n=75),参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手段,观察组在传统药物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四君子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67%,远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四君子汤 中医内科 脾胃气虚
  • 简介:摘要:SBAR沟通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中医脾胃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医脾胃病概述和SBAR沟通模式概述的介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SBAR沟通模式在中医脾胃病临床护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助于临床护理人员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临床护理能力。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为中医脾胃病临床护理教学提供借鉴。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中医 脾胃病临床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任脉火龙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33例采用改良任脉火龙灸治疗;32例采用泮托拉唑钠治疗,对2组治疗后的疗效和复发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经改良后任脉火龙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0.90%(30/33)高于对照组78.12%(25/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9.0% (3/33)低于对照组的18.75% (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任脉火龙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胃脘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改良任脉火龙灸 胃脘痛 脾胃虚寒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通过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从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患者中选取80例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当作对象,通过电脑数字编号法分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脘痛、纳呆少食、腹胀等中医症候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且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通过中医护理可获得较高效果,可改善症状。

  • 标签: 中医护理 慢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82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按照奇偶数原则将其分为对比组(n=41)和研究组(n=41)。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中医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候积分和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够大幅缓解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同时提高其睡眠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中医护理 脾胃气虚型 胃脘痛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