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前了解胃癌周围淋巴的分布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术式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诊断显像
  • 简介:淋巴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2~68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巨淋巴结增生
  • 简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炎是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常继发于感冒、腹泻等疾病.患儿表现发热、腹痛,还可伴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因与感冒症状十分相近,很容易与上感相混淆.本文对47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炎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旨在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炎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 肠系膜 淋巴结炎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病变徒手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与关键技术。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42例不明原因颈部淋巴增大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18G或16G组织切割针经皮徒手技术活检。穿刺靶淋巴大小为1.0cm×0.6cm~8.6cm×5.0cm,每例穿刺2~5针。所取组织条能满足病理学定性诊断要求视为取材成功。结果:39例(92.9%)所取组织量能满足病理定性诊断要求。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淋巴恶性病变12例(28.6%,其中转移性癌7例、恶性淋巴瘤5例);良性病变26例(61.9%,其中淋巴结核14例、反应性增生5例、慢性肉芽肿性炎4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炎3例);性质不确定1例(2.4%)。结论: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徒手活检技术具有实时监视、精准、灵活、微创等优点,在颈部淋巴增大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穿刺活检 淋巴结 徒手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超声造影技术是否可用于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是否比传统同位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探测技术有优势。方法对36例乳腺癌患者先后进行超声造影、同位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两项检查探测乳腺癌患者腋下前哨淋巴,对比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技术发现前哨淋巴的准确率为88.89%,同位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发现前哨淋巴的准确率为97.22%。结论超声造影可发现乳腺癌腋下前哨淋巴,但其准确率略低于同位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腹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表现特点,并与CT结果对照。结果腹膜淋巴管瘤在超声上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多房性囊性占位,壁薄,囊腔内可见较纤细高回声分隔带,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彩色血流信号;CT显示境界尚清的囊样低密度影,内可见较薄的索条状分隔,CT值12~15HU。结论超声检查在腹膜淋巴管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腹膜后淋巴管瘤 超声检查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声弹性成像在检测皮肤黑素瘤前哨淋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皮肤黑素瘤患者的可疑前哨淋巴入组,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最终入组淋巴54枚,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6枚为受侵淋巴、38枚为非受侵淋巴。常规超声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56.3%、65.8%及63.0%。声弹性成像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5.0%、84.2%及81.5%。常规超声联合声弹性成像诊断受侵淋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1.3%、86.8%及85.2%。声弹性成像对受侵淋巴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P<0.05),与普通超声联合使用后声弹性成像的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超声(P<0.05)。结论:声弹性成像可为皮肤黑素瘤患者前哨淋巴的检测提供更多有用的诊断信息。

  • 标签: 淋巴结 声弹性成像 黑素瘤
  • 简介:淋巴的性质是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研究显示,腋淋巴清扫术给患者带来许多并发症,因此对淋巴的性质进行术前评估非常有必要。近年来,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高频高分辨率超声已成为临床评估淋巴性质的首选手段。本文分别对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将超声在淋巴性质诊断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淋巴性质鉴别及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腋淋巴结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SLN)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9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前4-6h在肿瘤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显像剂99mTc-SC,行早期局部及延迟全身显像,结合显像进行体表定位。随后行前哨淋巴活检术(SLNB),对初诊患者加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对SLN及原发病灶行详细病理检查。结果99mTc-SC的SLN总检出率为90.9%(90/99),检出率与原发灶部位有关(P<0.001);区间淋巴检出率为7.1%(7/99);SLN转移阳性率为28.9%(26/90),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呈正相关;假阴性率为3.7%(1/27),灵敏度为96.3%(26/27),特异度为98.4%(63/64)。结论99mTc-SC显像可准确显示SLN部位及淋巴引流情况,减少药物标记时间,进一步提高区域淋巴检出,为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的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 标签: 99mTc标记硫胶体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显像 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淋巴超声检查对Graves病(Graves’sdisease,GD)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GD患者100例和HT患者150例,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发现率。结果:GD组和HT组颈部Ⅰ、Ⅲ、Ⅳ、Ⅴ区淋巴偶有增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Ⅱ区在GD组和HT组均较常发现增大的淋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94%,P〉0.05);颈部Ⅵ区淋巴HT组发现率明显高于G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11%,P〈0.05)。结论:颈部Ⅵ区淋巴的发现,对GD与HT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对超声表现相似的GD与HT甲状腺功能亢进期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 桥本甲状腺炎 GRAVES病 颈部淋巴结
  • 简介:能谱CT是一种具有能谱成像功能的MSCT,通过其特有的能谱扫描及技术特征,可得到病灶的能谱分析图及能谱曲线,开创了多参数、定量分析的新型成像模式,能够客观反映病变的组织特征,对确定病变的组织来源和范围、鉴别诊断等具有研究价值。目前肺癌病理类型及累及的纵隔淋巴的诊断金标准是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但其为有创检查。能谱CT通过对能谱曲线及物质定量分析,显著提高对肺癌病理类型、纵隔淋巴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必将成为诊断与评估肺内肿块及其病理类型的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能谱CT 肺肿瘤 病理学 纵隔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下腋窝转移性淋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范围。方法应用1.5TMRI自带体部线圈对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18例患者的腋窝淋巴行多b值DWI扫描,进行后处理,记录ADC值,观察淋巴的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所有淋巴均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8例乳腺癌患者共31枚转移性腋窝淋巴中,除2枚b值=2000s/mm2时未获得ADC图(短径分别为9.3mm和9.9mm)外,其余均成功获得ADC图。当b值分别为500、800、1000、1500和2000s/mm2时,腋窝淋巴转移的ADC均值依次为(1.18±0.30)×10-3mm2/s、(0.95±0.27)×10-3mm2/s、(0.79±0.27)×10-3mm2/s、(0.61±0.25)×10-3mm2/s和(0.52±0.17)×10-3mm2/s;95%可信区间依次为(1.02~1.33)×10-3mm2/s、(0.81~1.09)×10-3mm2/s、(0.65~0.92)×10-3mm2/s、(0.49~0.74)×10-3mm2/s和(0.43~0.61)×10-3mm2/s。在31枚腋窝转移性淋巴中,形状为球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者分别为18枚(58.1%,18/31),7枚(22.6%,7/31)和6枚(19.4%,6/31);转移性淋巴短径均值为15.2mm(9.3~28.1mm)。结论DWI可有效显示腋窝转移性淋巴,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的检出。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状态判断中的作用,研究其与常规超声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术前进行过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132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132个,常规超声观察病灶大小、纵横比、皮质厚度、淋巴门状态和血流模式等特征,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观察淋巴内部较硬区域的占比。以最终手术或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两者联用对腋窝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超声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7.0%、87.9%、81.8%,联合诊断中平行诊断和系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8%、84.5%、84.1%和56.1%、100%、72.7%。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作为常规超声检查的辅助手段以帮助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常规超声 弹性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与反应增生性淋巴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6例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行颈部高频超声检查。计算高频超声诊断转移淋巴的准确率,比较转移性淋巴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的超声表现特征、血流形态分型及颈部分布情况,记录转移性淋巴的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56例患者中转移性淋巴共1496枚,反应增生性淋巴共949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转移性淋巴1329枚、反应增生性淋巴1116枚,准确率为91.21%(2230/2445)。转移性淋巴中,门部高回声消失者占比86.90%,显著高于反应增生性淋巴的14.01%(P<0.05);转移性淋巴中,14.71%可见囊性变,35.90%出现点状高回声,42.78%为周边型血流,反应增生性淋巴未见以上征象。转移性淋巴的血流形态分型以Ⅲ型、Ⅳ型为主,反应增生性淋巴以Ⅰ型为主。反应增生性淋巴的分布无明显规律,转移性淋巴以Ⅱ、Ⅲ及Ⅳ区较常见。1496枚转移性淋巴中,26.87%为高阻力型,17.45%为中等阻力型,55.68%为低阻力型。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转移性淋巴与反应增生性淋巴在囊性变、点状高回声、周边型血流及门部高回声消失等征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淋巴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形态分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淋巴性质的鉴别,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转移性淋巴结 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 简介:目的分析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组织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指标与胃周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及病理指标预测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CT图像,测量CT图像上病变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术后评估病变的分化程度,p53、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胃周淋巴转移情况。按是否有胃周淋巴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强化差值及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以上参数中预测胃周淋巴转移的独立因素,并对独立因素与转移淋巴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计量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出最佳预测界值。结果36例患者手术证实胃周淋巴转移,余21例未见淋巴转移。转移患者病灶的CT体积[(33.0±25.0)cm^3]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33.0±25.0)cm^3vs.(6.4±4.4)cm^3,P〈0.05],但两者强化差值无显著差异。淋巴转移患者病变的EGFR阳性率(24/36)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9/21)(P〈0.05),但两者Ki-67和p53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仅有肿瘤体积及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淋巴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且肿瘤体积与转移淋巴数量呈显著正相关,6cm3为肿瘤体积对转移淋巴的最佳预测界值(灵敏度100.0%,特异度87.5%)。低分化患者的淋巴转移数也显著高于中分化患者(P〈0.05)。结论CT上胃癌病灶体积及组织分化程度与胃周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淋巴转移的预测。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影像组学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系统与侵袭性蛋白质的关系.方法:通过已有影像组学系统,选择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的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淋巴转移预测,并获取病灶组织,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筛选侵袭性蛋白质,用Person统计法分析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与蛋白质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影像组学预测淋巴转移的准确率为96.7%.4种蛋白质与19项特征呈极强相关,5种蛋白质与23项特征呈强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系统的超声影像组学特征与病灶组织侵袭性蛋白质相关.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 影像组学 蛋白质
  • 简介:目的:分析腹膜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起源于腹膜间隙内且在该区域主要脏器之外的腹膜囊性肿块并不常见,但是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腹膜囊性病变的检出率。由于腹膜囊性肿块发生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也各异,故对肿块之间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分非常重要。由于在各种不同腹膜囊性肿块间可显示出某些相似的征象,导致在鉴别诊断中涉及一系列不同疾病。这些病变分为肿瘤性(囊性淋巴血管瘤、黏液囊腺瘤、囊性畸胎瘤、囊性间质瘤、mullerian囊肿、表皮样囊肿、尾肠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实性肿瘤的囊性变、腹膜假黏液瘤、肛周黏液癌)及非肿瘤性病变(胰腺假囊肿、非胰腺假囊肿、囊性淋巴管瘤、尿性囊肿及血肿)。若熟悉某些特征性的放射学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就能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就腹膜囊性肿块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介绍。

  • 标签: 腹膜后 囊性病变 临床 病理 CT表现
  • 简介:腹膜原发性肿瘤比较少见且绝大多数是恶性,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横纹肌肉瘤等,其中平滑肌肉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约占11%[1],发病率仅次于脂肪肉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平滑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

  • 标签: 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