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17年11月30日因'黑便伴呕吐1d'入院,自诉无明显诱因共4次出现大量黑便,呈柏油样稀便,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查体无特殊所见。患原发性高血压9年,1995年曾接受胆囊切除术,有磺胺过敏史。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提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50g/L),2017年12月1日行内镜下胃出血止血术,术后诊断为贲门撕裂综合征。

  • 标签: 小肠 高度恶性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血肿 误诊
  • 简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smallintestineprimarymalignantlymphoma,简称SIPML)临床少见,占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20%~50%,而原发的小肠恶性肿瘤仅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6%~3.2%。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经随访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SIPML的CT表现,评价CT对SIPML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小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诉咳嗽,咯血、胸闷2个月余,于2009年9月11日入院。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及肿瘤标记均无异常。胸部CT示右肺下叶见一大小约5.0cm×4.8cm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局部外形呈分叶状,增强后见体内部呈均匀强化,CT值约77HU,较同层面肌肉CT值(约55HU)高,肿瘤边缘强化较内部明显;双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未见积液(图1A、1B)。纤维

  • 标签: 上皮样细胞 右肺下叶 肿瘤边缘 均匀强化 分叶状 生化全项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已婚已育。绝经10年,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9d前入我院就诊。体检结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阴道顺畅,黏膜光滑,宫颈表面见分叶状肿瘤,形态不规则,质软,触之易出血。阴道穹窿消失,宫体饱满,质中,活动良好,无压痛。双附件区未抠及包块,无明显压痛。经直肠、阴道、腹部联合检查,发现直肠黏膜光滑,宫旁未见异常。

  • 标签: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文献复习 阴道流血 直肠黏膜 浅表淋巴结 分叶状肿瘤
  • 简介:男,45岁,反复咯血1年,再发20d入院。CT平扫+增强扫描示:左下肺见10cm×11cm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见气-液平面,经肘静脉团注80ml碘佛醇,速率3ml/s,动脉期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见胸主动脉发出异常供血动脉,直径约5mm,拟诊左下肺肺隔离症并感染(见图1~3)。手术所见:左下肺实变,质硬,有结节,并见左下肺静脉下方有一异常动脉血供由降主动脉发出至左下肺,

  • 标签: 支气管肺隔离症 黑色素瘤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23岁。入院前10天呕血1次,色鲜红,解柏油样便4次,伴头晕、乏力。近1年体质量减轻15kg,无腹痛,无发热。体格检查示:患者皮肤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侧腹扪及6cm左右肿块,质硬,边界尚清,较固定,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3.69×1012/L,血红蛋白104g/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CA125(-),CA724(-),大便隐血(-)。

  • 标签: 肾嫌色细胞癌 胃恶性间质瘤 超声诊断 糖类抗原19-9 CA19-9 体质量减轻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21岁,未婚。于2011年6月发现左小腿前方有一蚕豆样大小无痛性肿块,未治疗。2011年8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为血肿并炎症,病理不详。同时发现左足趾多发性黑色肿块,初期为血泡样,逐渐硬化结痂,进行性生长,无红肿及疼痛,无破溃。近期肿瘤明显增大。2012年3月外院胸部CT提示两肺多有发转移灶,遂来我院就诊,行腿部、足部MRI检查。查体: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无痛性肿块 肿瘤切除术 边缘浸润 截肢术 肿瘤实质部分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9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色素患者,术前4-6h在肿瘤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显像剂99mTc-SC,行早期局部及延迟全身显像,结合显像进行体表定位。随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初诊患者加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对SLN及原发病灶行详细病理检查。结果99mTc-SC的SLN总检出率为90.9%(90/99),检出率与原发灶部位有关(P<0.001);区间淋巴结检出率为7.1%(7/99);SLN转移阳性率为28.9%(26/90),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呈正相关;假阴性率为3.7%(1/27),灵敏度为96.3%(26/27),特异度为98.4%(63/64)。结论99mTc-SC显像可准确显示SLN部位及淋巴引流情况,减少药物标记时间,进一步提高区域淋巴结检出,为恶性黑色素区域淋巴结的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 标签: 99mTc标记硫胶体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显像 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含量测定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的患者60例,行常规二维超声和压迫式声弹性成像,计算弹性应变率(strainratio,SR).Luminex液相芯片测定患者术前血清MCP-1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单独及联用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超声弹性在截断点为4.87时,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0.81%.血清MCP-1测定截断点为45.6pg/mL时,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1.7%.两种方法联用后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与单独使用乳腺弹性成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乳腺恶性肿瘤弹性成像SR值与血清MCP-1水平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乳腺超声弹性与血清MCP-1联用可大大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压迫式弹性成像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 简介: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在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借助影像监视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特别是肿瘤介入治疗已取得瞩目的成果.介入治疗肿瘤是利用导管技术超选肿瘤的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靶血管,增加肿瘤药物浓度,提高杀伤癌细胞的效力,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介入放射学的兴起为护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自1995年以来开展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至今共计1176例,无一例因为护理不当出现不良后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 护理技术 病情观察
  • 简介:骨病变的种类繁多,鉴别诊断相对复杂,但首要的是区分良恶性。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骨病变的诊断不再局限于X线平片诊断,CT和MRI的作用愈加重要。平片与CT都是用X线成像,两者显示的均为病变密度的改变,前者是重叠图像,后者是断层图像,但两者所显示的征象基本类似,有些征象可相互通用,如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骨膜反应、死骨等。MRI在骨关节系统的普遍应用,对检出早期病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MRI非压脂序列对正常骨髓内脂肪信号被病变的替代和压脂序列对病变内水分的增加相当敏感,但其信号改变与平片及CT大不相同,如骨质的高密度影在MRI各个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而在X线平片和CT上不能显示的骨髓与软组织的水肿在MRI压脂序列上则能够清晰显示。之前,有些依靠平片和CT作出正确诊断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却误诊,如将良性骨肿瘤合并周围骨髓与软组织的水肿误诊成恶性骨肿瘤,原因就在于对MRI征象的认识不足[1]。本文对具有良恶性骨肿瘤鉴别意义的征象进行总结,希望能提高影像和临床医师对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 标签: 骨疾病 诊断显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82岁,已婚已育。患者半月前因少量阴道流血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右附件包块",本院门诊以"附件包块"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下腹部稍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下腹部扪及平脐肿块。妇科检查:右附件可及肿块最大径约15cm,活动尚可,稍有压痛;左侧附件无异常。患者肿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卵巢BRENNER瘤 交界性 附件包块 医院就诊 阴道流血 体格检查
  • 简介:且的:探讨MSCT对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CT诊断情况。结果:36例中,小肠腺癌18例,位于回肠3例,空肠15例,CT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密度的肿块,病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及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14例伴有肠梗阻。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14例,CT扫描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边部分明显强化。小肠原发淋巴4例,CT扫描显示为结节状或环状肠壁增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空回肠常见的恶性肿瘤有3种类型:小肠腺癌、恶性胃肠道间质和淋巴。应用CT增强扫描有利于空回肠常见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并可以发现病变向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征象,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小肠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使用影像组学方法构建一个影像组学标签分类模型,对肺肿瘤良恶性进行分类预测。方法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0例怖肿瘤患者的CT影像学数据,分割肿瘤区域,提取肿瘤形状、大小、强化程度、纹理和小波变换共485个影像组学特征。利用Lasso算法筛选出与肿瘤良恶性鉴别最密切的组学特征,并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诊断肿瘤良恶性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来评估该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效能。结果选取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出影像组学标签,具有很好的预测分类效果。训练集的AUC为0870(95%CI:0760-0978J,灵敏度为0.870,特异度为0.818;验证集的AUC为0.853(95%CI:0.717-0.989),灵敏度为0.882,特异度为0.778。结论随着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使用,真有望成为辅助检测肿瘤良恶性的非侵入手段。

  • 标签: 影像组学 肺肿瘤 良恶性预测 Lasso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肺结节恶性程度预测。方法:对肺部图像影像数据库(TheLungImageDatabaseConsortium,LIDC)-IDRI(ImageDatabaseResourceInitiative)中604例肺结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其中含肺结节的CT图像共2803幅,医师手工勾画肺结节轮廓。根据肺结节诊断标准,共提取96个灰度、形态和纹理高通量特征,输入基于随机森林的多类分类器进行恶性程度预测。恶性程度分为5级,以数字1~5表示。随机选取1000幅CT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剩余的1803幅CT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实验重复10次。结果:对于单个肺结节,5类恶性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77.85%。对于每一类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均在0.94以上。对于每例患者,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准确率为75.16%。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影像组学的方法对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辅助信息,以利于早期发现病灶。

  • 标签: 肺结节 CT图像 随机森林 影像组学
  • 简介: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约占癌症总死亡率的1/3。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术后复发、放化疗失败及肺内多发病灶的肺恶性肿瘤患者,消融治疗因其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微创、可反复多次治疗病灶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肺恶性肿瘤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 标签: 肺恶性肿瘤 射频消融 冷冻消融 微波消融 激光消融
  • 简介: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与侵袭性淋巴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和套细胞淋巴各1例;7例惰性淋巴,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与惰性淋巴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的18F-FDG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18F-FDGPET/CT有助于淋巴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 标签: 胃淋巴瘤 18F-2-氟-2-脱氧-D-葡萄糖 PET/CT 惰性 侵袭性
  • 简介:视神经胶质临床少见,约占脑部肿瘤的0.5%,以儿童期发病为多见,大部分视神经胶质发生于20岁内[1].本文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CT MR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63个卵泡膜细胞的MRI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45个(71.4%),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8.6%);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10例增高(40.0%).结论:卵泡膜细胞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激素E2增高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 卵泡膜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