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暴露实验设计,观察北京市雾霾天气对在外活动的健康年轻血管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外活动2小时的健康年轻,其血管功能发生了显著改变,而这种改变在暴露结束24小时后回复原状。该实验从流行病学角度验证了大气污染物可能是通过对血管功能的损伤产生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并发现在雾霾天气中,即便是对于健康年轻,其血管功能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增加。今后在临床上、以及公共卫生角度上,都应注意发掘能降低个体暴露的方法、更好的保护人群健康。

  • 标签: 雾霾 健康年轻人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CEC)变化量化分析,为降低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EA)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68例(73眼)及糖尿病合并白内障64例(68眼)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时间及累计释放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进行对比,将术后1d、1wk、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术后1周以超声时间(X1)、累积释放能量(X2)为自变量,超乳时间及累计释放能量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影响更明显(90.3%)。2.术后1d、1wk、1mo,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要高于对照组。3.术后1d、1wk、1mo,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时间、累积释放能量对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更大,且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均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 标签: 糖尿病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生长因子(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31例非急性脑梗死对照者(对照组)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P均〈0.05)。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血糖和收缩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5.85%)明显低于对照组(14.22%)。结论: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瑞舒伐他汀对其治疗效果和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由评分结果可判定,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75,而对照组仅有58.6%。组间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和血清氧化氮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有效治疗后,再对两组患者采取同样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发现观察组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从药理性质方面分析,瑞舒伐他汀对于患者血管功能的恢复更加明显,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血管性痴呆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理心汤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111只雄性SD大鼠按比例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理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建立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测量MDA、T-SOD、GSH-PX、ET、NO。结果理心汤可降低MDA含量,提高T-SOD和GSH-PX活性,降低ET、NO含量。结论理心汤的抗氧化、保护血管功能作用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机理。

  • 标签: 理心汤 动脉硬化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10月收治的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对实验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参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较比二组的血压控制效果及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水平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ET-1、NO以及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均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6.82%<29.55%),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获得显著的降压效果,并可改善患者血管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病理检测中,患者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方法从我院接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随机抽取35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并从同期缺铁性贫血患者中抽35例作为参照组对象,采用石蜡包埋法检测其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VEGF阳性几率(54.29%)高于参照组(5.71%),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Ⅲ期患者阳性几率高于Ⅱ期、Ⅰ期阳性率,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VEGF表达几率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病变加重而上升。结论实施骨髓病理检测,了解VEGF表达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评估疾病分期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病理检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简介:近年来微量蛋白尿成为倍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有报道显示伴微量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冠心病的发生率[1].2003-04~2004-04,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伴微量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情况,对其内在关系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探讨如下.

  • 标签: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超声诊断 微量蛋白尿 血管内皮依赖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食管癌患者为此次研究中的疾病组,将同期健康体检的64例健康人员选为研究中的健康组。观察对象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VEGF水平进行测定,比较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VEGF水平变化,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并分析放疗疗效与之关系。结果放疗前、中、后,疾病组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放疗后VEGF水平明显低于放疗前,P<0.05。治疗有效组放疗中、放疗后VEGF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通过VEGF水平的监测,可评估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效果,值得在今后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VEGF 放疗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夏枯草汤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4月30日~2017年9月2日期间收治的4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口服牛黄降压丸;另选择同期4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口服夏枯草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的血管功能。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显效例数分别为25例、9例;有效分别为18例、20例;无效分别为2例、1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64.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一氧化碳(NO)、内皮素(E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为(58.7±13.2)μmol/L、ET水平为(60.5±14.2)μg/L;对照组NO水平为(49.2±12.3)μmol/L、ET水平为(68.2±13.8)μg/L(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夏枯草汤中药疗法,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同时,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夏枯草汤 临床疗效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临床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其中62例患者(对照组),余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治疗。依据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1%明显高于对照组71.0%(X2=9.107,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516,t=3.874,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瑞舒伐他汀的配合应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管功能起到良好改善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血管性痴呆 血管内皮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和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静脉细胞计数、分类及血沉的变化。方法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和血沉仪上进行静脉细胞和分类及血沉的检测。结果87例SARS患者静脉检查中,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和血沉(E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75%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25%的患者减低。SARS患者静脉血象变化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减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血沉升高。结论这些特点可以作为SARS疑似病例筛查的有用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应为主要的特征,动态观察淋巴细胞绝对值改变可以作为病情恢复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静脉血 白细胞计数 血沉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曲美他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血管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的CO、cEMPs水平较对照组高,ET-1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可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血管功能,且其治疗具有安全性,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老年 冠心病 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和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冠心病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实验组(n=44),两组均行二级预防基础治疗干预。对照组并行每日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行每日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比两组两组学只代写与血管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干预,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大幅度增加,前后对比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强化治疗实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极佳,可有有效增强患者的血脂代谢与血管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血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的血糖波动条件下,高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对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用抗氧化剂a-硫辛酸研究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主动脉内皮细胞株,分组实验分为以下2类,对照组①正常对照组5mmol/L葡萄糖组;②高糖组20mmol/L葡萄糖组;③低水平波动组5mmol/L葡萄糖和20mmol/L葡萄糖;④高水平波动组5mmol/L葡萄糖组和30mmol/L葡萄糖组。药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药物a-硫辛酸(ALA),24小时后进行指标检测;波动组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按高低循环的方式给予,即20mmol/L葡萄糖培养2h,更换5mmol/L葡萄糖培养3h,进行3个循环,夜间9h,加5mmol/L培养基,共作用24h,培养14天后进行指标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和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均有显著升高;2与高糖组比较,低水平波动组和高水平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升高;3与低水平波动组比较,高水平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升高;4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下降。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其机制可能是波动性高血糖比恒定性高血糖能引起更为强烈和持久的“代谢记忆效应”,抗氧化剂a-硫辛酸可以对抗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 标签: 波动性高血糖 恒定性高血糖 代谢记忆效应 主动脉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以夜间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intermittenthypoxia,CIH)为特征的睡眠呼吸紊乱,可导致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多种靶器官损害。在OSAHS导致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中,CIH所致的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及由此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是OSAHS导致心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手术 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静脉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PTE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定义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导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特征的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