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棒与棒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选择6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实施单纯棒治疗,观察组(n=30)在其基础上实施自体骨移植治疗。并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疼痛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单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及疼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棒联合自体骨抑制对早期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度,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钽棒 自体骨移植 早期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 要:半个世纪以来,钛已成为人类骨植入物的首选材料,并应用于医学,尽管它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可以实现高度的生物安全性,它仍存在弹性模量大、与人体骨骼结构不一致、易发生生理腐蚀等缺点。国外科学家正在寻找更理想的生物成分,于是出现了多孔。生物医用多孔由于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可塑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显示出比钛更强大的优势,因此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 标签: 多孔钽 口腔临床 种植体
  • 简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多数珠烧结以及纤维丝弥散结合制造的多孔涂层,已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生物连接。近十年来,诞生了一种由商业纯制成的,具有独特物理和力学特性的新型多孔生物材料。与传统多孔涂层相比,该材料拥有更高的空隙容积、更自由连通的孔、与骨更高的摩擦系数,以及较低的成块硬化性(图1)。此外,该材料为结构性的,有足够的强度可以直接制造植入体,而无需实心的金属基质作支撑。

  • 标签: 多孔生物材料 结构 重建术 骨科植入物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使用棒植入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本院2015年1月至10月所接诊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任意选取56例进行棒植入治疗。对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患处X线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1年左右回访调查可见,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X线检测发现患者基本恢复,且术前Harris评分仅为(68.51±1.94),术后为(89.74±1.84),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棒植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可帮助髋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减慢病症发展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钽棒植入治疗 早期股骨头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近期疗效,探讨棒植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共58例63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03±8.16)个月(6~34个月)。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7.43±10.3)岁。按ARCO分期:Ⅰ期1髋,Ⅱ期45髋,不稳定型Ⅱ期12髋,Ⅲ期5髋。术前改良正位分型c1、C2分别为41、9髋。坏死范围按改良坏死范围指数≤33:17髋;34~66:25髋;≥67:21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87.80±15.50)分。结果术后均无棒本身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Hams评分平均为(98.96±4.19)分;以股骨头塌陷〉4mm为终点事件,术后随访24个月的生存率为77.7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Ⅱ期、不稳定型Ⅱ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4%、58.3%,经Log—rank检验差异已经达到检验效能;改良正位分型cI、c2的生存率分别为85.37%、11.1%,经Log—rank柃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5,P〈0.001);坏死范围的生存率:≤33组为94.1%,34~66组为96.0%,≥67组为42.9%,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6.07,P〈0.01)。结论棒植入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适应证为改良坏死范围指数〈67或改良正位分型C1型以下的ARCOⅠ期及稳定型Ⅱ期患者。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治疗结果
  • 简介:背景:对于早期骨坏死,保留股骨头是首选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并没有共识。单纯髓芯减压术由于缺乏结构支撑,结果不确定,而带血管腓骨移植需要扩大手术过程且供区致病率高及康复期的延长。附加使用多孔的金属植入物可给髓芯减压术带来结构支持,手术创伤小,无供区病损等。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经过髓芯减压和多孔金属植入后的生存率并评价其临床效果和影像结果。方法:我们对行股骨头骨坏死髓芯减压和多孔金属植入的54例患者(连续60髋)进行评价。52例患者(58髋)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下(平均年龄35岁)。根据Steinberg等分期,Ⅰ期病变1髋(2%),Ⅱ期病变49髋(84%),Ⅲ期病变8髋(14%)。结果的评估包括使用肢体特殊评分(Harris髋评分)、影像结果测量、以髋关节置换为观察终点的生存率分析。结果:共有9髋(15.5%)最终需行髋关节置换,包括6例Ⅱ期病变和3例Ⅲ期病变。12个月时总体生存率为91.8%(95%可信区间,87.8%-05.8%),24个月为81.7%(95%可信区间,75.8%-87.6%),48个月为68.1%(95%可信区间,54.7%-81.5%)。无慢性全身性疾病者在48个月时,总体生存率为92%(95%可信区间,87.4%-06.4%)。结论:采用髓芯减压加多孔金属植入物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在微创技术下完成且无供区病损。早期临床结果显示无慢性全身性疾病者,尤其是早期病变者有令人鼓舞的生存率。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Ⅵ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生存率分析 植入后 影像 髓芯减压术 金属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孔棒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64 例成年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入院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常规组 31 例,观察组 33 例。予以常规组患者髓芯减压联合多孔棒植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植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以及疼痛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髋关节功能 以及疼痛评分 均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高于常规组( P< 0.05),

  • 标签: 多孔钽棒 自体骨 成年股骨头坏死
  • 简介:简介股骨头坏死是因股骨头血运破坏所导致的一种影响功能的疾病。其主要在年轻人中发病。病因包括酗酒、激素药物应用史、创伤、血液系统病、放射治疗以及气压1-30在美国,估计每年有10,000到30,000例发生。其中5%到10%须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股骨头和软骨下板塌陷前的早期坏死进行手术治疗似更有效。早期阶段,病理改变通常局限于股骨头上方负重部位的楔形坏死区。随着疾病的进展。坏死区将塌陷并在存活骨和坏死骨接合处发生骨折。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放射治疗 临床评价 生物力学 人工关节置换术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髓芯减压多孔棒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疗效和髋关节的生存率。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30例(41髋)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1岁。髓芯减压多孔棒植入术的患者30例(41髋)作为棒组,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4.2岁。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及患肢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棒组优于保守组(P<0.005)。结论髓芯减压多孔棒植入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生存率均优于保守治疗。故对于Ficat早期的患者,髓芯减压多孔棒植入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保守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背景: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繁多,但效果均未得到肯定及统一,如何提升股骨头内骨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提高股骨头修复后的生物力学支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采用预先提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联合带血运髂骨瓣转移及多孔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条件的28例成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先抽取自体骨髓液,离心提取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2周后备用。采用带血运髂骨瓣转移、棒植入将骨瓣腾起恢复股骨头外形,并将预制的干细胞悬液注入植入髂骨瓣与股骨头软骨下间隙间。结果与结论:所有28例患者(36髋)均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P〈0.05),而这2个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髋关节结果优13髋,较好15髋,良4髋,差4髋,优良率90%。说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棒植入临床功能评价成功率高,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髓基质干细胞 带血运骨瓣 多孔钽棒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国产多孔有利于MG63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小板裂解液是富血小板血浆进一步优化后的产物,更适合用于诱导修复骨缺损。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索血小板裂解液联合国产多孔支架材料对MG63细胞增殖以及ITGβ1/Vinculin/F-actin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MG63细胞并接种在国产多孔支架上,加入3%、5%、7%、10%血小板裂解液,应用CCK-8法筛选出最佳的体积分数7%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MG63细胞培养;血小板裂解液组:7%血小板裂解液与MG63细胞共同培养;多孔组:多孔支架材料与MG63细胞共同培养;血小板裂解液-多孔组:7%血小板裂解液、多孔与MG63细胞共同培养。扫描电镜观察国产多孔及血小板裂解液-多孔-MG63细胞复合物的表面形态;CCK-8法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状态;q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blot检测MG63细胞ITGβ1、Vinculin、F-ac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MG63细胞均良好地黏附在多孔支架表面;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裂解液组与多孔组均可促进MG63细胞的增殖(P〈0.05);4组中,血小板裂解液-多孔组MG63细胞的增殖最显著(P〈0.05);③q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blot结果显示,4组中血小板裂解液-多孔组MG63细胞的ITGβ1、Vinculin、F-ac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最多(P〈0.05)。说明血小板裂解液和国产多孔支架材料能协同促进MG63细胞的增殖,并能上调ITGβ1/Vinculin/F-actin信号通路mRNA及蛋白的表达,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有助于MG63细胞的增殖、黏附及分化。

  • 标签: 整合素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