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对传统的骨髓细胞制片方法进行改良,探讨其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的影响,为骨髓标本FISH检测提供最佳的制片方法。采用缺口平移的方法,制作出SpectrumGreen-C-myc,PromoFluor-555-MDM2,PromoFluor-415-STK6三色荧光杂交探针。将采集到的5例骨髓标本进行2种方法制片,传统方法:用低渗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甲醇/冰醋酸(3∶1)固定细胞后进行细胞甩片;改进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细胞甩片后用甲醇固定细胞,再用2%甲醛固定细胞,将固定好的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平均荧光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以及荧光信号的分裂率。结果表明:在SpectrumGreen,PromoFluor-555和PromoFluor-4153个通道中,传统方法制片FISH平均荧光信号强度与背景强度的比值为4.3±0.19,3.52±0.04,3.07±0.08,改进方法为9.89±0.41,7.55±0.5,5.67±0.18,(P〈0.01);改进方法在3个通道中获得的荧光信号强度分别为传统方法的2.32,2.14和1.85倍;同时该方法减少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率,传统方法荧光信号的分裂率分别为(15.8±1.74)%,(20.42±2.88)%,(23.2±3.02)%,改进方法分别为(8.6±1.2)%,(12.28±1.33)%,(12.6±2.56)%(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骨髓制片方法有效地提高了FISH检测的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现象,而且该方法易于掌握,程序简单。本研究为FISH检测骨髓标本提供了一种更佳的制片方法。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信号强度 骨髓细胞制片方法
  • 简介:为便于对间期细胞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识别,作者开展了对早熟凝缩染色体技术(PC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二者相互结合起来的研究。作为模型,人外周血细胞在与诱导细胞——分裂期中国仓鼠孵巢细胞(CHO)融合后,形成了早熟凝缩的染色体。当使用人类全基因组DNA为探针做原位杂交时,仅见由人外周血细胞形成的PCC上被染上阳性荧光信号,CHO细胞染色体阴性。在使用人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作原位杂交时,结果不仅在男性外周上细胞核上,而且在一条由胞核演变的早熟凝缩染色体上,获得了特异性阳性荧光杂交信号。这一方法拓展了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深度。

  • 标签: 早熟凝缩染色体(PCC) 荧光原位杂交(FISH) 间期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对国内已发表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试验进行综合评价,对FISH技术与传统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比较,评价其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利用Meta-DiSc软件分别计算FISH检测组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组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和诊断性比数比,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结果有8篇文献被纳入,FISH检测尿路上皮癌的总敏感性为0.83(95%CI0.79~0.86),特异性为0.90(95%CI0.85~0.93),S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8。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为0.51(95%CI0.47~0.56),特异性为0.93(95%CI0.90~0.96),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1。FISH检查在总体诊断效能上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更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而言,可以认为FISH检测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尿路上皮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优化与应用。FISH技术利用特定荧光标记探针与细菌DNA或RNA的结合,实现快速、准确的病原体识别。文章首先介绍了FISH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接着探讨了技术优化策略,包括探针设计、标记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改进。随后,文中展示了FISH技术在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实例,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尽管FISH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显著优势,如诊断速度快和特异性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未来的发展重点包括提高探针通用性、简化操作流程,并结合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技术,以优化FISH技术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细菌感染 疾病诊断 优化与应用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 antigen,BTA)在肾盂癌诊断及预后监测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我们泌尿科确证的肾盂癌患者共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7±5.2)岁。所有患者取3次早餐新鲜尿液,进行FISH、脱落细胞学和BTA检查。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一次检查。结果:FISH、BTA、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为88.23%、76.47%、33.37,特异度为90.00%、85.00%、95.00%。BTA、FISH的灵敏度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特异性三种检查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G I~III期 FISH、BTA检测灵敏度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P<0.01),Ta~T4期,FISH、BTA检测灵敏度高于脱落细胞检查(P<0.05),G I期FISH灵敏度高于BTA,G II~G III期没有差异,Ta~T1 FISH检测灵敏度优于BTA(P<0.05),T2~T4,FISH与BTA没有统计学差异,预后检测中,FISH复发检出灵敏度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和BTA,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ISH和BTA的诊断灵敏度都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适合于不同分期、分期及复发的肾盂癌患者。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膀胱肿瘤抗原 脱落细胞学检查 肾盂癌
  • 简介:本文报告用生物素标记4.3kbDNA探针,以菌落原位杂交法检测15株产肠毒素金葡菌和4株阴性对照菌的情况、并与斑点杂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落原位杂交法检出产毒金葡菌的阳性率是100%、与斑点杂交法阳性的符合率是92.9%。SEC,DNA探针与4株阴性对照菌杂交均呈阴性。

  • 标签: 菌落 DNA探针 金葡菌 原位杂交法 效果观察 生物素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创立一种高通量原位杂交技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减少试剂用量,以解决当前原位杂交技术临床应用费用高通量低的痛点。方法将待检组织细胞样品制备成薄膜载片放入微孔板中,在定制的微孔板杂交仪中完成杂交反应。结果通过对乳腺癌和肺癌HER2基因的检测证实了该方法经济高效结果可靠。结论采用薄膜载片微孔板检测系统进行高通量原位杂交可以将12个载玻片的杂交仪的检测通量提高至192个,同时单个样本节省80%的试剂用量。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运用切除疝囊、组织分离、结合腹腔镜的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采用单纯开放手术及杂交技术治疗的巨大腹壁切口疝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动减容患者除外)。对比二种手术方法手术难度、安全性、并发症、术后恢复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二种手术方法的时间接近。杂交组切口长度(8±4)cm明显小于开放组(15±5)cm。开放组和杂交组住院时间相当。术后随访6~48个月。二组并发症比较,开放组的浆液肿10例高于杂交组4例,均无术后死亡。开放组术后复发1例,杂交组无复发;复发患者均于术后2年内再次接受杂交技术治疗并治愈。结论应用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较开放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腹部 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切口疝修补术中的优缺点和手术技巧。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的11例切口疝杂交修补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切口疝杂交修补术全部成功。杂交手术原因:腹腔镜下粘连分离出现肠破裂1例,8例因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而中转;2例因疝囊巨大,需要整形转为杂交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0±4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6±30)m1;患者术后24、48和72h疼痛视觉评估评分为(5.9±1.8)分、(5.1±2.O)分和(3.4±1.3)分。术后住院3—9d,平均(5.3±1.8)d。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4±8)个月,术后浆液肿1例,无切口疝复发,无血肿、感染、肠漏及术后腹壁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运用杂交修补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疝修补术
  • 简介: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的概念首先在1960年被提出,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了DCIS多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duct/lobularunit,TDLU),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治疗策略与浸润性癌基本一致。随着乳腺钼靶X线摄片技术问世,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手段的探索也成为乳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对其诊断与治疗已有相关规定,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癌 治疗 诊断 carcinoma X线摄片技术
  • 简介:内源性再生技术是指将患者自体的生物学活性蛋白、生长因子及生物材料支架用于治疗,该技术为刺激、加速组织修复及骨再生提供了新途径。将纤维蛋白支架作为患者自体的、生物相容的可生物降解的给药体系,其多样性及生物相容性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视角。个性化医疗已经被用于众多的医疗及科研领域,包括牙科学、口腔种植学、整形外科学、溃疡治疗、

  • 标签: 再生技术 内源性 再生医学 个性化医疗 生物相容性 蛋白支架
  • 简介:【摘要】: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是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基础上演变起来,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核算定量技术。与常规 PCR 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根据 PCR 产物中莹光信号的强度定量 , 不仅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和自动化程度,而且有效解决 PCR 污染等问题,实现了检测质量的飞跃 . 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多种领域的研究,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原理,分类以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原理 应用
  • 简介:摘要在我国,膀胱癌是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据统计男性发病率为40%,女性发病率为15%,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膀胱癌中约75%为浅表性移行细胞癌,其中10%左右为膀胱原位癌,患者多为50-70岁的男性,吸烟者较多1。膀胱原位癌具有浸润倾向和转移的可能,且生物学多变特性和器官特性影响疾病的诊治2。膀胱原位癌的临床表现与慢性前列腺和膀胱炎类似,给确诊增加了困难,误诊率高。因此要结合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有效诊治疾病,减小浸润率、复发率、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原位癌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分析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步骤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市中心医院32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接受杂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12例采用先直接开放手术组用时平均(88±29)min,先腹腔镜组用时平均(103±31)min。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60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应用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疗效安全,高效。是否先采用腹腔镜下探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 标签: 疝修补术 杂交技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切口疝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40~160(92±30)min,缺损最大径为2~25(8±6)cm,补片大小为150~600(273±108)cm2。术后住院时间为6~15(9.3±2.1)d,切口浅表感染3例(5.8%),浆液肿2例(3.4%),术后早期腹壁疼痛8例(13.7%)。无肠道损伤、肠梗阻、伤口出血、补片感染和补片膨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切口疝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复杂、巨大腹壁切口疝。

  • 标签: 疝修补术 杂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技术在小儿肾穿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21年6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行肾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小儿肾病患儿65例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经肾穿刺提取病理组织后均分为4份,行冰冻切片制备(传统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室石蜡切片制备(石蜡包埋,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比较两类切片经不同染色处理后的病理诊断结果差异。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处理后石蜡切片肾穿刺病理诊断所得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确诊率,较传统染色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荧光染色处理后冰冻切片肾穿刺病理诊断所得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确诊率,较传统染色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所得小儿肾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较传统染色技术无差异性,且可有效提升染色处理效率,减少病理切片处理步骤,为患儿病情的快速诊断提供基础。

  • 标签: 小儿肾病 肾穿刺刺组织病理诊断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口腔黏膜病病理诊断。方法 于2019年02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口腔黏膜病患者,均接受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诊断,分析其病理结果。结果 经病理诊断结果得出有12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13名口腔黏膜红斑狼疮,9名口腔黏膜白斑,25名口腔黏膜寻常性天胞疮。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诊断结果为12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100.0%),11名口腔黏膜红斑狼疮(84.6%),9名口腔黏膜白斑(100.0%),23名口腔黏膜寻常性天胞疮(92.0%)。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诊断的准确率为93.2%(55/5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口腔黏膜病 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