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培养小鼠质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分析其免疫功能和分化潜能。分离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反复冲洗,取出骨髓细胞,用胶原酶消化骨碎片,分离有核细胞并接种于6孔板。对第3代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免疫抑制功能分析及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3周内可自小鼠质骨分离高纯度的MSC,后者具有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BALB/cT细胞经C57BL/6T细胞刺激后对照组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每分钟计数(CPM)值为(2.56±0.31)×104,而与细胞比例为100∶1和10∶1的C57BL/6第3代质骨MSC共孵育组的CPM值分别为(0.47±0.12)×104和(0.28±0.09)×104,MSC处理组CPM值与对照组CPM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C抑制功能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质骨富含MSC,原代培养MSC造血细胞污染程度低,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功能,具有更广泛的实验研究应用价值。

  • 标签: 密质骨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MSCT诊断胸食管异物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2例胸食管异物损伤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其中13例接受增强薄层扫描及后处理成像。依据MS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决定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MSCT平扫及后处理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8.18%(15/22)和76.92%(10/13),结合临床特征均确诊。22例中,痊愈20例,死亡2例。结论MSCT是诊断胸食管异物损伤的最具临床价值的影像学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可确诊,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食管 异物 主动脉食管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层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ICCF共16例,所有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结果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患侧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利用高级血管处理软件显示直接型瘘10例,间接型瘘6例。结论64层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征象的显示并不满意的弱点,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MSCT在右叶活体肝移植(LDLT)术前供体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名拟行肝右叶捐献的志愿者于LDLT术前行MSCT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2名医师观察肝脏血管系统的显影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解剖结构及变异,并对最终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名医师对肝动脉(HA)、门静脉(PV)、肝静脉(HV)分支及副肝静脉(AHV)显影情况的评分均为3~4分,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4、1.00、1.00和1.00)。40名志愿者中,HA正常19名,变异21名;PV正常28名,变异12名。10名志愿者因HA变异影响肝右叶捐献而被排除,包括7名肝右动脉(RHA)纤细和3名S4段肝动脉(S4A)变异;7名志愿者因PV变异被排除,包括2名PV右前支起自门静脉左支(LPV)、3名三叉型PV和2名门静脉右支(RPV)短干。最终包括2名RPV短干、1名PV右后支起自PV主干及2名三叉型PV在内的共15名志愿者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LDLT术中所见15名供体的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均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相符。结论MSCT是LDLT术前评价供肝血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肝移植 活体供体 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的X线摄片和16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立位腹部X线平片诊断胃肠道穿孔14例(73.7%),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螺旋CT扫描诊断胃肠道穿孔18例(94.7%),其中胃穿孔11例、十二指肠穿孔5例、回肠穿孔1例,结肠穿孔1例,表现为腹腔内游离气体。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较X线片检查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胃肠道穿孔,并能为其定位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胃肠道穿孔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泪囊造影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间进行CT泪囊造影检查的33例泪溢患者之影像资料。结果本组33例45眼泪囊造影均获得了成功,根据泪道阻塞的有无及阻塞部位的不同,CT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泪道无阻塞(9眼),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及同侧鼻腔显影;Ⅱ型鼻泪管下段阻塞(11眼),泪小管、泪囊及部分鼻泪管显影;Ⅲ型鼻泪管上段阻塞(19眼),泪小管、泪囊显影;Ⅳ型泪囊及以上阻塞(6眼),仅泪小管显影。结论CT泪囊造影可直观显示泪道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 标签: 泪囊阻塞 泪囊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变化,从而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行双侧髋关节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健侧髋关节设为自身对照组。观察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支持带动脉,测量双侧上述血管的管径和长度,计算比较血管容积。结果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以及头下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旋股内侧动脉t=-2.379,P〈0.05;GardenⅢ型旋股外侧动脉t=-3.052,P〈0.05;头下型旋股外侧动脉t=-2.578,P〈0.05;基底型旋股外侧动脉t=-7.908,P〈0.05)。GardenⅠ型、GardenⅡ型以及经颈型骨折双侧血管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denⅠ型、GardenⅡ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带动脉因CT分辨率不足未能完全显示。结论股骨颈骨折可改变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从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状态,是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之一。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直接、实时、无创的观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方法,对评价股骨头血运,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T分辨率不足,不能清晰显示及测量支持带动脉的血管容积,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伴有椎体内裂隙的疼痛性OVCFs患者,是PVP治疗的独特且可能具有优势的指征。然而,很少见到对照研究,结果常常相反。在识别椎体内裂隙方面观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多大目前尚不明确。方法:197名长期疼痛的OVCFs患者中102人接受了PVP治疗,运用疼痛强度数字表表示背痛程度,观察36项调查表及常规的脊柱摄片。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性 治疗 疼痛强度 PVP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瘤(CBT)的有效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联合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经过2周以上Matas训练。结果6例均接受手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其中2例因肿物大,颈内动脉末端难以显露,需行下颌骨旁正中劈开术显露。无病例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0.5~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能提高CBT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术前检查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胃黏膜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及其高毒力亚型感染间的相关性。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real-timePCR)检测H.pylori的保守基因ure以判断H.pylori的感染,高毒力亚型基因vacAs1用real-timePCR检测,用PCR扩增另一高毒力基因cagA羧基端EPIYA基序所在区,然后测序确定其亚型。IL-1βmRNA使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比较循环CT法分析。结果患儿中无论是低毒力还是高毒力的H.pylori感染都与胃黏膜IL-1βm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H.pylori对儿童胃黏膜IL-1β表达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环境、遗传因素如IL-1基因簇多态性与H.pylori共同作用调节胃黏膜IL-1β的表达。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幽门螺旋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检测
  • 简介: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专业组玻璃切除手术助手培训内容及培训后体会。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前期工作;手术开始前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术后工作。旨在为初作玻璃切除术助手的年轻医师提供学习方案并分享学习心得。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手术助手 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临床拟诊HIE行CT检查的新生儿200例,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使用120kV,200mAs及120kV,75mAs各扫描100例。分别比较2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总剂量(TDV)数值。两种扫描参数所得图像,由2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CT图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将优、良和合格归入符合诊断要求病例,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低剂量组扫描的辐射剂量为常规组扫描辐射剂量的37.5%,两组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kV,75mAs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检查,这也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倡导的将辐射照射减至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原则。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64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 辐射防护最优化
  • 简介:目的观察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听力下降患儿的腺样、扁桃肥大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多导睡眠监测、听力学测试的OSAHS听力下降患儿81例(162耳),根据OSAHS诊疗指南分为AHI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采用鼻咽部腺样x线、鼻内窥镜检查测定腺样及扁桃大小,分析腺样、扁桃与AHI的关系。结果AH15-组的腺样(Ⅰ~Ⅲ级)分布:轻度组分别为50.00%、36-36%、13.64%;中度组分别为18.75%、43.75%、37.50%;重度组分别为18.52%、14.81%、66.67%;腺样大小与AHI呈正相关(r=0.40,P〈0.05)。AH15-组的扁桃(Ⅰ~Ⅲ度)分布:轻度组分别为50.00%、22.73%、27.27%;中度组分别为31.25%、40.63%、28.13%:重度组分别为18.52%、44.44%、37.04%。扁桃大小与AHI呈弱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0,P〉0.05)。结论OSAHS听力下降患儿与腺样肥大疾病之间具有中度的相关性,与扁桃肥大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儿童 腺样体 扁桃体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在治疗椎转移瘤疼痛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介入微创技术对8例椎转移瘤引起剧烈疼痛患者经腰动脉、肋间动脉等肿瘤供养血管插管行TACE治疗。随访术后病情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生长得以抑制,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应用视觉模拟评分及止痛药用量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达87.50%(7/8)和75.00%(6/8)。结论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等供血血管TACE能有效缓解椎转移瘤引起的剧烈疼痛,控制肿瘤发展,可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椎转移瘤的方法。

  • 标签: 肿瘤转移 骨肿瘤 疼痛 化疗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尾切除术(laparoscopicdistalpancreatectomy,LDP)中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共为12例患者行LDP,术中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术前8例诊断囊腺瘤,不排除恶变可能;4例胰尾部局限性癌变。结果:11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210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187ml;术后住院6~20天,平均9.6天。术后均未发生脾血管出血,2例发生胰漏,经充分引流后痊愈。结论: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安全、可靠,LDP是治疗胰尾低度恶性肿瘤及局限性癌变的可行术式。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体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保留股骨侧假、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2012年间采用保留股骨侧假、单纯行髋臼侧假翻修的19例19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77岁,平均(63.4±9.8)岁。其中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14例,髋关节胼付3例。骼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5例,

  • 标签: 髋关节翻修术 股骨侧假体 疗效评析 髋臼侧假体翻修 临床 无菌性松动
  • 简介: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组织量进行性减少,骨结构异常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老年人多见;骨质疏松导致老年人骨质变薄,股脆性增高,在较小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1];脊柱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2],常导致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标签: 脊柱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 椎体后凸成形 骨质疏松患者 脊柱压缩性骨折 治疗
  • 简介:随着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关节置换术后假感染的患者数量不在少数,而关节置换术后假周围感染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场灾难,如何能对关节置换术后假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被认为是早期诊断假周围感染的重要血清学手段,本文汇总分析国内外文献,通过C反应蛋白,血沉与白介素-6(IL-6)的对比,发现白介素-6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假周围感染血清学检查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通过对关节置换术后假周围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早期诊断 血清学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低位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段椎结核11例,手术包括病灶清除、白体髂骨植骨及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倒;

  • 标签: 椎体结核 病灶清除 颈前入路 固定治疗 颈胸段 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