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TAM)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进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明显促进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本文就TAM的来源、TAM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TAM相关肿瘤靶向治疗进行综述,相信通过对TAM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1TAM与肿瘤微环境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仅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调控,还依赖于肿瘤间质等构成的肿瘤微

  • 标签: 巨噬细胞活化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 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生长 重要组成部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用pH值敏感荧光探针Snaflcalcein-AM标记体外培养48小时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570型粘附式细胞仪观察巨噬细胞在对刀豆素A进行受体介导内吞过程中细胞内pH值的变化,结果显示,开始内吞后细胞内pH值即降低,内吞进行到第5分钟细胞内pH值降到最低,在此后的6分钟内均维持于这一较低水平。本法灵敏度高,简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无损伤观察活细胞细胞器pH值的变化。

  • 标签: 粘附式细胞仪 测定 培养 巨噬细胞 PH值
  • 简介: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导致感染和中毒性休克乃至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既能杀菌又能中和LPS的有效手段[1].因此加强对LPS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中毒性休克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双荧光抗体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胞膜上Toll样受体(TLR)2和TLR4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致病机制.

  • 标签: TOLL样受体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内毒素 脂多糖 巨噬细胞膜 中毒性休克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Mφ)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存在于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有很多功能,除了趋化、抗原递呈、吞噬、分泌、杀菌、抗肿瘤功能,还具有参与识别和处理抗原,传递免疫信息等功能。运动对吞噬细胞的的功能有密切的影响,据查证,中、小强度的运动可以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而大强度运动则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本文就运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文献查找,综述。

  • 标签: 运动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巨噬细胞 ( Mφ) 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存在于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有很多功能,除了趋化、抗原递呈、吞噬、分泌、杀菌、抗肿瘤功能,还具有参与识别和处理抗原,传递免疫信息等功能。运动对吞噬细胞的的功能有密切的影响,据查证,中、小强度的运动可以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 , 而大强度运动则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本文就运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文献查找,综述。

  • 标签: 运动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活性
  • 简介: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部分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糖蛋白,根据不同的分化阶段和造血祖细胞,可以将其分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多潜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及干细胞因子(SCF)等。重组人GM-CSF(rhGM-CSF)是一种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22×10^3的糖蛋白,

  • 标签: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烧伤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增殖分化 造血祖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是CC趋化因子家族亚群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合成在炎症激活后由几个细胞(如T和B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成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下呼吸道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诱导产生。趋化因子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来执行其生物活性,在急性和慢性炎症中起重要作用,能够诱导单核细胞谱系细胞和淋巴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性动员。研究表明,MIP-1α在肺部疾病如肺结核、哮喘、矽肺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alpha 肺结核 哮喘 矽肺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单核细胞通过血管壁从而进入到肿瘤组织,这些单核细胞能够分化形成具有独特表型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侵袭、生长和转移过程,其中,向肿瘤组织的转移是作为肿瘤恶性发展的重要步骤。为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本文将TAMs在肿瘤微环境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据研究显示,TAMs能够为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提供一个有利的微环境;且经临床病理实验表明,TAMs在肿瘤内的累积和较差的临床疗效有关。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沉默小鼠RANK基因RNA干扰表达体系,并观察其对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沉默小鼠RANK基因短发夹RNA(shRNA)片段重组到pSuper-Retro质粒中,构建沉默小鼠RANK基因RNA干扰逆转录病毒载体pSUPER-shRANK,与PIK包装质粒经293FT细胞包装后,产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并用嘌呤霉素筛选产生稳定的细胞克隆,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RANK蛋白表达的变化.对病毒感染的小鼠BMM和未经感染的小鼠BMM分别用100ng/mlRANKL和30ng/mlM-CSF诱导,9d后TRAP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情况.结果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经测序鉴定正确;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后用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的细胞克隆;对经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RANK蛋白检测发现,RANK表达较未感染BMMRANK下降了80.7%(P<0.01);与未感染BMM相比较,感染BMM在培养9d后,TRAP染色发现核≥3个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分别为(82.00±4.64)和(6.80±1.64)(P<0.05);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骨陷窝面积明显减小,分别为(16.60±2.70)%和(2.80±0.84)%(P<0.05).结论携带沉默小鼠RAN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能明显抑制RANK蛋白表达,沉默RANK抑制小鼠BMM向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其活性.

  • 标签: RANK基因 RNA干扰 骨髓 巨噬细胞 逆转录病毒科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烟雾吸人性损伤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54只Wistar大鼠,取其中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制成烟雾吸人伤模型,作为吸人伤组。吸人伤组分别于致伤后2、6、12、24h及2、3、4、5d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观察(1)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对鸡红细胞吞噬功能的动态变化;(2)利用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法观察肺泡巨噬细胞的染色阳性率;(3)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1)烟雾吸人伤早期(2~6h)肺泡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受损,吞噬率下降,12h后逐渐恢复正常。(2)肺泡巨噬细胞MPO染色阳性率在吸人伤后逐渐升高,24h达峰值,2~5d逐渐下降。(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凋亡率在3.02%~12.95%之间,以伤后24h凋亡率最高。结论文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细胞凋亡增加,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细胞参与了烟雾吸人伤大鼠恢复期肺内炎症消散的过程。

  • 标签: 烟雾吸人性损伤 大鼠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炎细胞凋亡 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 RNA Hotair 是否在胃癌细胞当中产生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由此形成更多的癌症支持细胞,加速胃癌的增殖、侵袭。方法:纳入胃癌患者的时间段为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纳入胃癌患者总例数100例。所有患者病变组织切除后,将其存储在恒温-80℃的环境下。本次研究按照实验内容的差异对组别进行划分, 其中共培养实验的组别包括AGS 细胞组、参照组,转染实验的组别包括参照组、Hotair 过表达组和 RNA 干扰组。通过开展共培养实验,对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进行检测。通过原位杂交实验,对 M2 型巨噬细胞与 lncRNA Hotair 进行共定位处理;在 RT- PCR 实验的支持下,实现对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 lncRNA检测、筛选;在 RNA 干扰技术的支持下,将胃癌细胞 lncRNA 水平敲低,敲低完成后组织共培养实验。为进一步检测癌症巨噬细胞转型后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产生的实际影响,将研究数据代入统计学软件,并将输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P<0.05说明结果具有突出的差异性。结果:巨噬细胞不同表型数量,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巨噬细胞lncRNA水平,流式细胞不同表型细胞比例、450 nm 吸光度、侵袭细胞数量组间对比结果差异突出(P<0.05)。结论:在巨噬细胞的作用下,胃癌细胞当中的lncRNA Hotair被吞噬,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

  • 标签: 胃癌细胞 巨噬细胞 lncRNA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60例深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胶基质治疗,观察组给予0.2g/cm2的rhGM-CSF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征及创面溶痂愈合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经过rhGM-CSF治疗的观察组无论是临床一般表征,还是创面溶痂愈合效果都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rhGM-CSF凝胶可用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与愈合。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深II度烧伤 创面溶痂 创面愈合
  • 简介:目的观察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生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GM^lowDC)对异体抗原的摄取能力,以及负载异体抗原后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对处于增殖期的C57BL/6小鼠单个核细胞(MNC)作氚标记亮氨酸(^3H·Leu)掺入处理,制备^3H—Leu标记的抗原上清液。将此抗原上清液分别与昆明小鼠GM^low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DC)孵育30、60、90min,检测细胞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负载异体抗原前后GM^lowDC表面I^A/I^E、CD80分子的表达情况。分离C57BL/6小鼠的T淋巴细胞,根据加入的刺激因素分组并进行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照组(不加刺激因素)、GM^lowDC组、GM^lowDC+异体抗原组、GM^lowDC+异体抗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1g(CTLA-4Ig)组。检测各组细胞cpm值,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加入异体抗原上清液后30、60、90min,GM^lowDC的cpm值均明显高于同时相点的成熟DC(P〈0.05或0.01)。负载异体抗原前,GM^lowDC细胞表面I^A/I^B的表达率为(32±8)%.CD80的表达率为(25±10)%;负载后两者分别为(54±10)%、(7l±18)%.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MLR:GM^lowDC+异体抗原组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2.0;GM^lowDC组以及GM^lowDC+异体抗原+CTLA-4Ig组细胞cpm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均〈2.0。结论GM^low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能力,负载抗原后,细胞在表型及功能上渐趋成熟。应用CTLA-4Ig可阻断其免疫应答效应,建立免疫耐受。

  • 标签: 树突细胞 抗原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免疫耐受 细胞毒性T淋 巴细胞相关抗原4
  • 简介:腹膜和骨髓巨噬细胞培养中含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刺激因子,它不但能提高红系祖细胞的产率,而且还可增加每个集落中细胞数。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提高巨噬细胞产生红系增殖刺激因子的能力。经过LPS激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对晚期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表现出双向调控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其中LPS激活腹膜贴壁巨噬细胞的活性高于骨髓巨噬细胞

  • 标签: 大肠杆菌脂多糖 巨噬细胞 红系造血
  • 简介:例1男,23岁,因右下腹疼痛6h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查体:T36.7℃,P76次/min,Bp100/70mmHg(1mmHg=0.133kPa)。腹部平坦,腹软,右下腹部偏下局部压痛,略有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当时急诊医师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全面体格检查时发现右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右侧腹股沟区未查及睾丸,超声提示右侧腹内型隐睾。转入我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隐睾约4.0cm×5.0cm,表面光滑,与周围无粘连,睾丸扭转,

  • 标签: 腹腔内隐睾 精原细胞瘤 右侧隐睾 睾丸缺如 右下腹疼痛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GM-CSF)。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4月贵阳东大肛肠医院收治的进行混合痔微创术患者216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伤口的愈合时间为9-13d,平均12d。有效率为96%;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0-16d,平均14d。有效率为78%;(P<0.01)。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好,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 混合痔微创术 创面愈合
  • 简介:背景:Ilizarov生物学理论——张力-应力法则技术通过生物组织缓慢牵拉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目的:探究巨噬细胞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促进重度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0例重度糖尿病足(Wagner3级及以上)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求患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取其创面边缘处组织制成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CD86单抗标记M1型巨噬细胞,CD163单抗标记M2型巨噬细胞,染色后在高倍镜视野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并应用Imageproplus6.0软件对图像中的象素点进行采集分析,计算出M1/M2比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1个月患者M1/M2比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②治疗后CD86、CD163阳性细胞分布和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③结果表明,胫骨横向骨搬移可以使巨噬细胞趋向转化为M2巨噬细胞,从而减轻巨噬细胞介导的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炎症,促进愈合。

  • 标签: 巨噬细胞 重度糖尿病足 胫骨横向骨搬移 创面愈合 组织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