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肉及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盆底支撑结构功能障碍的一组妇科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慢性病。本文对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PFD 病因 诊断方法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系统性疾病,其原因多种多样。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PF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使她们面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目前,手术仍是中、重度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的首选。PFD手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以多种方式进行。随着新的医疗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手术概念的更新,PFD手术新方法的不断改进,从经阴道手术到腹腔镜手术,从自体组织修复到利用生物网片的盆底重建。虽然手术多样化给病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不同的手术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病人各有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性需求和一般情况进行充分沟通,努力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妇科外科手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系因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而引发的盆腔器官位置和或功能异常,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eprses,POP),以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粪失禁,性功能异常、盆腹不协调、便秘以及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征候群,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脱垂 尿失禁 盆底肌 收缩力
  • 简介: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女性疾病,其的出现与妊娠、分娩时盆底损伤有直接关系,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后,患者会表现出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造成患者生理与心理负担。因此,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来讲,尽早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非常有必要。目前,临床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康复治疗 最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盆底超声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2年7月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女性人员88例作为对照组,为患者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盆底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等指标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的变化,对比有极大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静息状态下,两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容积、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指标存在很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超声检查,可见相关指标出现异常,完全符合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因此盆底超声检查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确诊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超声检查 超声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我院对产后42天随访及健康体检中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474例已育妇女检查,以提高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结果:474例已育妇女经盆底筛查出功能障碍性疾病共258例,其中病因分类中占比最高的盆底肌力≤2级为21.94%,次之阴道前壁膨出为11.60%,其次合并陈旧性会阴裂伤为11.18%、子宫脱垂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为4.64%、阴道后壁膨出为2.95%、子宫脱垂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均为1.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为预防疾病发生,加强妇女防范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病因分类 筛查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在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 2015 年 5 月 --2017 年 10 月产后 60 天内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 124 例,取膀胱截石位,经会阴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膀胱颈、子宫、直肠壶腹部的移动度,测量尿道倾斜角、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逼尿肌厚度及膀胱残余尿量,采集图像,记录盆腔脏器在静息及 Valsalva 动作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24 例产妇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 96 例,阳性检出率 77.4% ( 96/124 );前盆腔病变 75 例,其中 39 例在孕期就有尿失禁发生, 88 例经阴道分娩产妇有 67 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占 76.1% , 36 例剖宫产产妇 10 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占 27.8% ; 124 例病例中胎儿体重 3500 克以上者 55 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32 例 , 占 58.2% , 3500 克以下者 69 ,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43 例 , 占 29.7% ; 96 例阳性病例中,经产妇 52 例 , 占 54.2% ,初产妇 43 例 , 占 44.8% 。 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 28 例。 结论: 妊娠、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期压力性尿失禁与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超声检查能发现早期功能障碍性疾病,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 妊娠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筛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产妇约480例,于产后42天开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病变的检查,并针对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在四百八十例产妇中,有二百零一例产妇检测出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病变,整体的检测准确率为百分之四十一点九。检出病例依次是:阴道过松120例、子宫脱垂59例、尿失禁18例、盆腔剧痛3例、性功能障碍一例,检测准确性依次为:百分之四十五、22%、6.8%、1.1%、0.03%。结论妇女产后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应加强护理和对产妇的健康教育。若发现存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则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尽量减轻疾病对产妇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筛查 产后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400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出现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200例产妇为观察组,未出现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20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结果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产妇年龄、孕前体重、新生儿体重、母乳喂养等因素都能够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在分娩方式方面,阴道分娩使用产钳助产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最高;第二产程时间在45min以上的产妇发生率高于第二产程时间在45min及以下的产妇;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产妇发生率高于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产妇;体重偏肥胖的产妇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或偏瘦的产妇;新生儿体重在4000g以上的产妇发生率高于新生儿体重在4000g以下的产妇;非母乳喂养的产妇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的产妇,并且P<0.0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目前尚未界定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生理性改变还是病理性损伤,所以依旧需要对妊娠和围产期妇女进行观察和研究。

  • 标签: 产科因素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会阴超声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经过对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女性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以31例自然分娩患者为A组、31例剖宫产患者为B组、38例健康未孕女性为C组,三组均接受经会阴超声检查。结果静息状态下,A组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低于其他两组、尿道旋转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膀胱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小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用力呼吸时,A组膀胱下降距离、肛提肌最大面积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宫颈下降距离大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直肠膨出、尿道漏斗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会阴 超声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会阴超声在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疑似或初诊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受检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会阴超声检查,分别于患者静息及增加腹压情况下观察其膀胱颈位置及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开放情况,计算尿道倾斜角及旋转角大小。结果20例疑似患者经会阴超声检查,结合膀胱颈位置、移动度及尿道后角及旋转角等指标最终诊断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7例,临床确诊率85.00%,其中膀胱脱垂9例,Ⅰ型患者5例,Ⅱ型患者2例,Ⅲ型患者2例膀胱颈移动度增大6例;尿道漏斗状开放2例,有3例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表现。结论经会阴超声在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 标签: 经会阴 超声 前盆腔功能障碍 应用价值 观察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对比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9月我院接受的5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的是健康指导以及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方式,治疗后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以及随访后三个月观察组的I类肌恢复评分是3.05±0.14分和3.89±0.11分,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的优势明显。观察组出现尿失禁的患者是2例,尿失禁比例是7.1%,对照组出现尿失禁的患者是5例,比例是17.9%,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的优势明显。结论: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治疗,其优势显著,能最大程度的缓解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盆底康复治疗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