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对我院制剂室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从原辅料,生产过程,输液的使用过程中来说明不溶性微粒已成为控制输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输液 微粒 控制 注射液质量 制剂
  • 简介:1997年Asahara等发现人出生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根据其与胚胎发育中血管母细胞的延续关系,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EPC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呈现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脂肪组织 研究进展 组织来源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脐血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低温冻存前后的生物学特性,探讨imDC的保存方法。方法取新鲜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诱导产生imDC后,加入二甲亚砜(DMSO)作为保护剂,-80℃降温,-196℃保存,40℃水浴复温,获得冻存imD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冻存的imDC与新鲜imDC形态,计算其锥虫蓝拒染回收率(TB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成熟标志;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细胞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脐血MNC在rhGM-CSF和rhIL-4诱导下可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相差显微镜显示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呈树枝样突起;扫描电镜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树枝样突起和不规则皱褶。冻存imDC复苏后TBR为(86.8±1.3)%,冻存imDC在形态上与新鲜imDC无明显差异。MNC体外经rhGM—CSF和rhIL-4诱导生成的imDC表面CD1a阳性率为(62±8)%、CD14为(18±7)%、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为(67±5)%、CD80为(13±7)%、CD86为(12±5)%;反映DC成熟的表面标志物CD83为(4.6±2.0)%,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冻存imDC的CD80、CD86、CD83分别为(15±5)%、(17±5)%、(7、4±3.3)%,较新鲜imDC有所增高(P〈0.05),但仍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对照组MLR的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为(488±197)min^-1;新鲜imDC组为(463±104)min^-1,与冻存imDC组的cpm值(512±78)min^-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刺激指数(SI)均〈2。新鲜imDC和冻存imDC均不能有效刺激同种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冻存imDC具有足够的细胞活力,其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功能具有不成熟特征,说明利用DMSO低温保存imDC的方法可行。

  • 标签: 树突细胞 低温保存 胎血
  • 简介: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cell)体外分化2.5-3.5天形成的拟胚体(embryoidbody,EB)中可产生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blastcolony-formingcell,BL-CFC),后者具有造血和内皮细胞双向分化潜能,是目前体外实验可检测到的最早期的定向造血分化的细胞.本研究建立BL-CFC培养体系,并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巢式RT-PCR鉴定单个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贴壁细胞和非贴壁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表明:部分贴壁细胞吞噬DiI-Ac-LDL,并表达CD31,UEA-I,VE-cadherin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非贴壁细胞具有原始造血(primitivehematopoiesis)和(或)永久造血(definitivehematopoiesis)活性,其中20%的原始细胞集落含有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ighproliferativepotentialcolony-formingcell,HPP-CFC),后者能形成次级造血集落.结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CFC可产生高增殖潜能造血祖细胞,但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HPP-CFC是否具有体内造血活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原始集落形成细胞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造血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EB病毒(EBV)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hu-PBL/SCID)体内诱发肿瘤的病理形态,检测诱发瘤的免疫标志和人特异性Alu序列,确定EBV诱发肿瘤的性质、类型和来源。方法从无偿义务献血员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PBL)并将人PBL移植到SCID小鼠体内,再经腹腔注射EBV悬液进行实验感染。观察4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解剖,取小鼠体内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原位分子杂交。结果在34只存活的hu-PBL/SCID嵌合体小鼠中,有24只小鼠诱发出肿瘤。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呈结节状实体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大,弥漫排列,为大裂一无裂混合细胞,伴有浆样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细胞核为圆形或不规则状,核内可见成群或散在的EB病毒颗粒。诱发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L26)阳性,T细胞标记CD3(PSI)和CD45RO(UCHL-1)全为阴性。以人Alu序列为探针标记地高辛进行原位分子杂交,肿瘤细胞核显阳性信号。结论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建立了EBV诱发性肿瘤模型,病理分类是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大裂-无裂混合细胞型),肿瘤起源于移植的人B淋巴细胞。

  • 标签: 肿瘤 诱发 EBV 小鼠 观察 SCID
  • 简介:本研究比较AD5/F35腺病毒载体对不同来源的血液系统恶性细胞系感染效率的差异和细胞毒性反应.用AD5/F35-EGFP以不同MOI(感染复数)感染不同来源的血液恶性细胞系并用AD5-EGFP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进行荧光显微镜照相并用MTT法检测病毒对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对于髓系来源的细胞在MOI为30时,AD5/F35载体的感染效率大于99%,AD5载体在MOI为1000时感染效率为26.4%;对于B系来源的细胞在MOI为1000时,AD5/F35载体感染效率为11.7%,AD5载体为5.7%;AD5/F35和AD5载体都不能有效地感染T系来源细胞,在MOI达到1000也未检测到荧光阳性细胞.在MOI为1000的情况下AD5/F35载体对感染靶细胞也无明显杀伤作用.结论:AD5/F35载体对不同来源的血液恶性细胞的感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髓系来源细胞感染能力强,对B系来源细胞有一定感染能力,而且对感染靶细胞毒性小.AD5/F35载体优于常用的5型腺病毒载体,在以髓系细胞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AD5/F35型腺病毒载体 AD5型腺病毒载体 感染效率 细胞毒作用 造血系统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