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面瘫病症与多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受损关系密切,疾病症状以面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可划分为中枢性、周围性面瘫2类;其中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指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本身炎症、面神经受压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与面神经核损害,发病因素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与年龄,通常只发生在一侧。

  • 标签: 面瘫 针灸 穴位 疼痛
  • 简介:骨质增生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但近年来亦有年轻化趋势。骨质增生好发于颈、腰椎部位。其主要症状为头颈部疼痛麻木、头晕头昏、四肢麻木、关节活动受限、转侧困难、腰腿疼痛麻木、腰部活动受限等。骨质增生症在中医属于痹症的范畴。作者在临床中采用中医辨证法治疗颈、腰部骨质增生症,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骨质增生病 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 取穴治疗 关节活动受限 骨质增生症
  • 简介:摘要近视,本病以视近清楚,远视模糊为特征的眼病,故名近视,又称能近怯远症。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高,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如王海藏谓“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审视瑶函》。除继承前人之说外,关于病因还有,“膀胱不足肾经病,禀受生成,久视伤睛”等记载,病因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穴位针灸治疗颈性颈椎病效果,总结规律。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2月,医院门诊收治的颈型颈椎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入选对象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4例、25例,艾灸治疗,对照组百会、风池、太溪、足三里、颈4-颈6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天柱、肩颈、长强、肾盂、气海俞穴,1周1个疗程,每隔疗程间隔1日,合计4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头痛、肩颈痛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旋颈实验、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完全控制45.83%(11/24)高于对照组8.00%(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不仅需要颈周围穴位,还应据患者整体证候表现,循经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针灸 腧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腧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示法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采用主配合五腧辩证法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按主治疗。治疗10天,参照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结果两组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主配合五腧辩证组疗效优于单纯主组。结论五腧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五腧穴 辩证取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健侧面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本院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4月收治的 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0例,对照组采用患侧面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采用同时选取患侧面部穴位辅以健侧面部穴位并用进行针灸治疗,从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的看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患侧面部穴位辅以健侧面部穴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眼外肌麻痹指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受损,导致眼位偏斜、视物重影的一种临床常见眼科疾病 ,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尤其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更常见。脑神经损伤是其主要病因,针对于此, 高维滨教授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提出太阳多点沿皮透刺法并在临床应用,经临床观察治疗眼外肌麻痹效果显著。高维滨教授认为贵在少而精,而要达到用精当的效果,除了最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解剖学知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辨证对生理产产妇产后宫缩痛的临床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 2019年 6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生产的产妇 8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 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和常规产后宫缩痛处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在生产后 2h、 12h、 24h、 48h和 72h的腹部疼痛状况、子宫收缩状况以及阴道出血状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腹部疼痛状况、子宫收缩状况以及阴道出血状况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辨证基础上延伸出的耳穴埋豆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减轻生理产产妇产后宫缩痛对于产妇生活质量的影响,该方式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辨证取穴 生理产产妇 产后宫缩痛 影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传统的西医疗法如手术、药物治疗等往往受到一定限制,且可能存在较大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针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针灸的疗效及与腰痛强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我们采用了腰痛强度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象学改变作为评估标准,通过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采用针灸治疗的群体和未采用针灸治疗的群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的疼痛改善程度、功能改善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具有明显的疗效。其次,我们还探讨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发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大小。综上,本研究证实了针灸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优越性,同时也揭示了正确辨证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医针灸 辨证取穴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评估 腰痛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焦虑症患者采取药物的基本治疗基础之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0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焦虑症的患者共120人,根据每一名纳入研究患者的个人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接受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以及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各60人,并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为43.37±2.74分、SDS评分为44.27±3.27分、治疗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的差异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为34.03±3.46分、SDS评分为34.20±3.17分、治疗有效率为9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焦虑症 针灸治疗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焦虑症患者采取药物的基本治疗基础之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0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焦虑症的患者共120人,根据每一名纳入研究患者的个人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接受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以及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各60人,并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为43.37±2.74分、SDS评分为44.27±3.27分、治疗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的差异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为34.03±3.46分、SDS评分为34.20±3.17分、治疗有效率为9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焦虑症 针灸治疗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科学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方法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应用局部,观察组41例应用局部联合远道,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两组数据差异明显(X2=12.24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局部和远道结合治疗效果优良;值得采纳应用。

  • 标签: 颈椎病 局部取穴 远道取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本院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摸球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研究组给予常规针灸联用合谷、太冲。比较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0);②治疗后,两组TMFV(P=0.000),PI(P=0.000),RI(P=0.000),均差异显著。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针灸中常规基础上联用合谷、太冲,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及颈椎功能。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 取穴 合谷穴 太冲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较对照组70.00%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头五”配合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满意,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头五穴 辨证取穴 血液流变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 简介:目的:探讨“扳机点”结合“循经”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局部经络行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组(对照组)16例,发散式冲击波结合“扳机点”治疗组(治疗组)17例,首次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末次治疗后及末次治疗后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采取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近期与远期疗效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扳机点”结合“循经”与单纯“循经”均能够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前者较后者疗效更佳。

  • 标签: 扳机点 循经取穴 体外冲击波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