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可扩展性差、可重用性低、局限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开发、单机等是常见的ECT/CT软件的缺点。本文介绍一种基于InternetCommunicationsEngine(ICE)的分布ECT/CT仿真平台的软件设计和实现方法。这一基于ICE的软件设计使其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与重用性、支持多编程语言开发和分布部署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常规平台的一些局限。分布计算的高性能优势也优化了系统对计算机资源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系统算法的运算效率。

  • 标签: ECT CT ICE 分布式 多语言平台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2008~2009年常见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居总数前8位的细菌菌株,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少数细菌药敏实验采用K-B法。结果2年共分离病原菌1667株。其中2008年共检出825株,2009年检出842株。常见细菌在本院检出总数及比例变化不明显。革兰阴性杆菌在各年度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约占总菌株数的50%~60%。假铜绿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高,阿米卡星对前4种细菌敏感性较高,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大肠、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较高,但这5种常见阴性杆菌对头孢类耐药率均超过50%。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均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敏感性很高。其中,万古霉素对这三种细菌中极个别细菌耐药,对青霉素几乎均耐药。结论本院细菌耐药性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防止细菌耐药的蔓延。

  • 标签: 菌群分布 药敏实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4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2012株病原菌的种类、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茼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美洛培南敏感性较好,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红霉素敏感性稳定,对其余14种抗生素敏感性呈下降趋势。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应首选去甲万古霉素。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 标签: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医院 病原菌分布
  • 简介:摘要云南苗族多居高寒地区,生活习惯喜欢接近自然。劳作牛耕、人驮,男性喜欢狩猎,头发顺发旋梳成锅盖头;苗族女性喜欢载歌载舞,头发顺发旋结在头后方。采用头背带物,头部在劳动中负荷大,头发在负重中起到衬垫、缓冲等作用。头背劳作对他们的发旋形成、存在、生长、大小有影响。发旋有显蓍的种族特性,遗传特点明显。气候、海拔、生活习惯、劳动方式,尤且是头负重劳作对发旋的分布、形成、大小有明显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淄博市张店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淄博市张店区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自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登记的符合标准的首次发病的687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按年龄分段,对各年龄段组发病率,各年龄段脑卒中TOAST分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873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1132例(16.5%),缺血性脑卒中5192例(75.5%),未分类脑卒中549例(8.0%)。(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且以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其他分型明显高。(2)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均增加,且55~85岁为脑卒中的高峰年龄段。结论脑卒中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55~85岁,且尤为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且分析病患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并分析50例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近两年时间里入住本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患,并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病患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16人;B组病患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34人。其次,对A组病患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措施;对B组病患采取前瞻性分析的措施。结果A、B两组老年病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MDRO感染病患的检测分析中,前瞻性的检测方式相对于回顾性的检测手段来说,发现病患的时间更加提前更加及时,因此能够进行尽早的药物性治疗,对疾病病菌的传播以及感染的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n)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肺炎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方法对临床分离出来的28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标本,科室分布的统计及耐药性分析,并对其中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作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等试验。结果286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占79.72%(228/286),其次为尿液及伤口分泌物,分别占8.74%(25/286),5.59%(16/286);主要分布于ICU,呼吸内科,分别占56.29%(161/286),27.62%(79/286),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62株,检出率为56.64%(162/286),产AmpC酶检出39株,检出率为13.64%(39/286),产KPC酶28株,检出率为9.79%(28/286),产NDM-1检出2株,检出率为0.70%(2/286)。结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以ICU感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呼吸内科,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比较高,且耐药表型多样,对多重耐药株检测耐药机制非常重要,以便控制医院的感染。

  • 标签: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药敏试验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咸阳市渭城区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9年国标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成蚊密度调查采用灯诱法,蝇类密度调查采用笼诱法,鼠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蜚蠊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结果蚊类有3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4.23%;蝇类有7种,家蝇和棕尾別麻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2.52%和47.78%;鼠类有小家鼠、褐家鼠2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00%,47.80%;蜚蠊有1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100%。蚊类总密度为9.09只/灯·小时,以牲畜棚和公园较多;蝇类总密度为13.17只/笼,以绿化带最高;鼠类总密度为0.21%,以城乡结合部最高;蜚蠊总密度为0.85只/张,以餐饮行业和居民区较高。鼠类活动2高峰,分别在在4月和11月;蚊类也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7月和10月;蝇类8月份最高;蜚蠊的活动高峰期不明显。结论相关部门在病媒生物活动高峰期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相关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蚊虫控制的重点在公园和牲畜棚,苍蝇在绿化带,鼠类在城乡结合部,蟑螂在餐饮业和居民区。

  • 标签: 病媒生物 监测 防治措施
  • 简介:目的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ABA)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控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ABA进行菌株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的显著性比较用Y。检验。结果353株ABA主要来自痰液(占93.7%),科室分布以ICU和呼吸内科最多(分别占34.8%和35.4%),3月及7~9月为感染高峰期(共占48.7%)。除多黏菌素E耐药率较低外,AB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在IcU为60.98%~93.5%,非ICU为69.57%~82.17%。ABA在ICU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的分离率(分别为91.1%和86.2%),高于非ICU病房(分别为81.7%和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A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以IcU为著;应采取综合措施,延缓和减少耐药ABA的产生和传播。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重症监护病房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PKP术后骨水泥形态分布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从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集56例患者共67个椎体进行PK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骨水泥形态及分布,将其划分为点支撑组(A组,15个)、平面支撑组(B组,25个)和立体支撑组(C组,27个),比较术前、术后7天、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临近节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椎体骨密度变化。使用多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检验效能α=0.05。结果:A组、B组、C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87±0.32、6.78±0.22、7.110.23(F=0.542,P=0.58);术后7天VAS评分为2.67±0.33、3.2±0.30、3.13±0.26(F=0.764,P=0.47);术后12个月为4.20±0.23、2.54±0.21、2.31±0.21(F=96.4,P=0.003),通过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3,A组与C组比较P=0.002,B组与C组比较P=0.181。术后12个月三组的椎体高度变化分别为0.24±12、0.14±0.1、0.13±0.08(F=66.4,P=0.013),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1,A组与C组比较P=0.001,B组与C组比较P=0.211。术后12个月临近椎体平均骨密度T值变化A组为1.22±0.11,B组为1.32±0.12,C组为1.65±0.21(F=55A,P=0.021),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171,A组与C组比较P=0.023,B组与C组比较P=0.031。结论:PKP手术的骨水泥充填形态会影响术后病椎椎体高度的维持以及临近椎体的骨密度,平面支撑的骨水泥形态具有较好的应力分配特性,术后椎体高度丢失以及临近节段的骨质疏松程度相对较轻。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球囊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特点及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医院感染分离的102株PA对12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PA的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占62.7%,伤口感染次之占19.6%,感染重点对象为老年人,肿瘤及烧伤患者。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抗菌作用最强的是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81.4%,抗菌作用最差是氨苄青霉素(0%),磺胺甲唑次之(30.3%)。结论PA为医院内感染的代表菌株,其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

  • 标签: 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MIC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了解乐至县人民医院2022年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及分布情况,以期控制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送检至我科的病原微生物学标本中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763例病原标本中共检测出513株多重耐药菌,其中来自普通外科(20.08%)、呼吸内科(10.14%)、肝胆胰外科(9.55%)、胃肠外科(7.41%)、泌尿外科(7.21%)等。结论:医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其形势严峻,在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强化手卫生等措施,来更好的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也能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蔓延。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科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100份为研究样本,分析送检样本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情况。结果:100份送检样本中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42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8株(42.86%)、鲍曼不动杆菌10株(23.81%)、MRSA 8株(19.05%)、肺炎克雷伯菌4株(9.52%)、屎肠球菌2株(4.76%)。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为23.81%,革兰阴性菌占比为76.19%。临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多数对阿米卡星较敏感。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于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比较耐药。结论:通过对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分析,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住院患者 革兰阴性杆菌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的献血场所进行全血献血人群的分布特征情况。方法:汇总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市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全血献血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结果: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的全血献血人群在年龄、性别、学历、献血量选择、职业、初次献血、多次献血以及血液复检淘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P

  • 标签: 全血献血 不同献血场所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800例阴道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800例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00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共检出506株病原菌,病原菌检出率为63.25%,且检出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最高,另外以阴道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菌种,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道炎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最高,而菌株中又以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应针对此种情况给予针对性处理。

  • 标签: 阴道炎 病原菌 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2017-2019年度4152株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7-2019年度从医院患者的非痰标本中分离鉴定的4152株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度分离到4152株大肠埃希菌,其中30.5%来自尿标本,72.2%来自外科,43.8%来自60岁及以上人群,60.6%来自女性。在4152株大肠埃希菌中,敏感性最高的是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曲松。 结论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院感防控,科学应对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大肠埃希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临床分布 耐药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CTA检查后,根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61例)和非高血压组(19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均较高,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颅外血管病变与多支病变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年龄(r=1.551,P〈0.05)、高血压病(r=2.106,P〈0.05)、糖尿病(r=1.834,P〈0.05)、高血脂(r=1.996,P〈0.05)等均为脑血管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为脑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血管病变,且血管狭窄重度狭窄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临床干预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

  • 标签: 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形象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用kirby-Bauer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56株非发酵菌中分离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51.6%,不动杆菌属占18.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0.2%,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6.8%~70.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不动杆菌属的耐药率和铜绿假单胞相似;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率为19.2%~84.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低,其他均存在较高耐药率。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主要的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高耐药率,应加强临床病原学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非发酵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