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纳米粒,研究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水平。方法用界面聚合法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纳米粒,单因素初选及正交设计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比色法测定氯氮平的包封率、载药量。结果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纳米粒质量的因素有:氯氮平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溶液pH值、α-氰基丙烯单体用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结论氯氮平用量、α-氰基丙烯单体用量、介质的pH值、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是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纳米粒质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氯氮平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影响因素 正交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α-氰基丙烯医用粘合剂运用在普通外科手术Ⅰ、Ⅱ类皮肤切口闭合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为我院 2018年 9月— 2019年 11月收治且行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 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0例,逐层行常规缝合术)、实验组( 40例,逐层缝合,皮下层用 4-0可吸收线联合 α-氰基丙烯医用粘合剂), 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切口愈合时间( 2.03±0.98) d、住院时间( 3.51±0.48) d均少于对照组( 4.29±1.21) d、( 3.98±1.41) d,且疼痛评分( 2.14±1.36)分低于对照组( 3.98±1.41)分, P<0.05;( 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0%,低于对照组( 25.00%), P<0.05。结论:在普通外科手术Ⅰ、Ⅱ类皮肤切口闭合中使用 4-0可吸收线联合 α-氰基丙烯医用粘合剂 ,可加速切口愈合,缓解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 普通外科手术 Ⅱ类皮肤切口
  • 简介: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对脊柱转移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对脊柱转移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脊柱转移瘤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药物处理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通过SYBR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肿瘤细胞Bax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甲基丙烯骨水泥有促进脊柱转移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80±1.09)%,(43.46±8.55)%,(28.77±9.39)%,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作用更明显(P〈0.05).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P〈0.05).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组作用于脊柱转移瘤细胞后Bax、Caspase-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聚甲基丙烯骨水泥可在体外细胞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骨水泥作用更加显著.

  • 标签: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聚丙烯酞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聚丙烯胺水凝胶注射隆乳者,采用显露抽吸、刮除、部分腺体及肌肉切除等方法,清除其注射物,消除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症状较术前有明显好转,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切开是处理聚丙烯胺水凝胶并发症较合理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取出注射物。

  • 标签: 聚丙烯酞胺水凝胶 隆乳术 并发症
  • 简介:背景:经皮聚甲基丙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效果良好.目的:验证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骨水泥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渗漏率为4.5%;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为9.1%.随访2年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骨水泥位偏左侧5例,位于中部9例,偏右侧8例,疼痛改善程度与骨水泥位置无相关性(P=0.192);治疗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注入骨水泥的量1~5mL,注入骨水泥量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无相关性.表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的位置、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相关性.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椎体后凸成形 椎体压缩骨折 目测类比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湿疹皮炎患者经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软膏联合治疗后所取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9例湿疹皮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糠莫米松乳膏治疗。实验组34例患者采用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软膏联合治疗。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而治疗一个月后实验组复发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8.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软膏联合用于治疗湿疹皮炎,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并使疗效长时间保持,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复发,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 标签: 糠酸莫米松乳膏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湿疹皮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患者应用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氟芬那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氟芬那软膏治疗,观察组予以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氟芬那软膏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vs68.0%),差异明显(P<0.05)。两组复发率(8.0%vs12.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患者应用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氟芬那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复发率更低,可在临床治疗中全面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神经性皮炎 卡泊三醇软膏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麦考酚脂(霉酚酸,MMF)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方法对麦考酚脂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结果麦考酚脂预防和治疗肾、肝、心脏及骨髓移植的排异反应。亦试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某些肾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炎症性眼病及Crohn病等疾病的治疗。霉酚酸不良反应大多数可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减轻或痊愈。结论麦考酚是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的经典合成途径。对淋巴细胞具有高度选择作用,预防同种肾移植病人的排斥反应及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可与环孢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应用。

  • 标签: 麦考酚酸酯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优化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酶基因纳米粒,采用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酰胆碱酶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酰胆碱酶.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酰胆碱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纳米粒 丁酰胆碱酯酶 酶基因 透射电镜 壳聚糖 质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α-亚麻鱼油软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9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0.17,0.33,1.00 g·kg-1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给予大豆油,连续灌胃30 天,然后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检测以下项目: 24小时足跖肿胀度、脏器/体质量比值、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半数溶血值、溶血空斑数,碳廓清能力、NK细胞活性及鸡红细胞吞噬率与吞噬指数。结果: 0.33,1.00 g·kg-1剂量α-亚麻鱼油软胶囊可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使NK细胞活性增加,0.17,0.33,1.00 g·kg-1剂量均使BALB/C小鼠24小时足跖肿胀度增加,促进抗体和血清凝血素的生成(P0.05)。结论: α-亚麻鱼油软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功能。

  • 标签: α-亚麻酸乙酯 鱼油 免疫调节 小鼠
  • 简介:聚羟基脂肪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材料,可用于制备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多孔支架运用于组织工程。本文用碳酸氢铵为气体致孔剂,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多孔的聚羟基脂肪膜和微球,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两种多孔材料的表面和剖面结构进行观察,探讨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多孔材料的影响。

  • 标签: 生物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 多孔微球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对阿昔洛韦前药物即阿昔韦棕榈所制得的脂质体凝胶剂的透皮效果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了体鼠皮的透皮实验方法,并以阿昔洛韦脂质体凝胶、阿昔洛韦凝胶、阿昔洛韦水溶液、阿昔洛韦软膏剂作比较。结果:阿昔洛韦药脂质体凝胶在皮肤内的滞留多(74.82%),透皮率小(15.62%)。结论:阿昔洛韦棕榈质体凝胶有望成为高效、安全的新制剂。

  • 标签: 凝胶剂 局部透皮试验 阿昔洛韦棕榈酸酯 脂质体凝胶 透皮试验 皮肤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酮咯三醇用于无痛肠镜麻醉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为单位,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间,选取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 72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B组 35例单纯采用丙泊酚, A组 37例在此基础上,复合酮咯三醇,对比两组清醒时间,另比较两组术中肢动、呼吸抑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呼吸抑制、术中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 P< 0.05)。 A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 B组( P< 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在无痛肠镜麻醉中应用酮咯三醇,能减少呼吸抑制与术中体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酮咯酸氨丁三醇 丙泊酚 无痛肠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丙酮(EP)对脓毒症休克犬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20只,内毒素(LPS)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症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EP组(12只)。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液复苏。EP组另外给予丙酮首剂0.05g/kg.然后按0.05g·kg^-1·h^-1持续泵入。脓毒症休克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8、12和24h取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含量,试验24h处死动物后取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炎性损伤病理学评分。结果EP组犬的肠黏膜炎性损伤程度病理学评分为2.33±0.25,明显轻于模型组的3.39±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犬在休克后血浆D-乳酸含量和DAO活性逐渐升高,对照组较EP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EP能显著改善肠组织灌流及功能指标,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损害,对脓毒症休克时小肠有保护作用。

  • 标签: 休克 脓毒性 丙酮酸乙酯 肠黏膜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联合苯酞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效果。方法  以2021.7-2022.7本院收治的120例MIS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达比加群治疗,观察组:联合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88.33%,P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丁苯酞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HPLC法测定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片的体外溶出。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溶出度测定第二法,以pH1.0的盐酸溶液9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50r/min,溶出时间为60min。使用HPLC法对溶出样品检测,采用XBridgePhenyl色谱柱(150×4.6mm,3.5um);流动相0.05mol/L乙酸铵缓冲液(pH4.6)-乙腈(80︰20,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0nm;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本方法平均回收率99.70%(n=9);在33~5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片溶出度的检测。

  • 标签: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维生素 A棕榈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眼表面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 112例眼表面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56例;研究组应用维生素 A棕榈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生素 A棕榈眼用凝胶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入选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结论:眼表面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维生素 A棕榈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将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提高。

  • 标签: 眼表面损伤 维生素 A棕榈酸酯 玻璃酸钠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