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置换患者术后护理及其重要性。方法:对 2018年 7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 11名因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晚期,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影响生活的患者膝关置换后各时间段观察和护理的内容。结果:通过对这 11名患者的护理,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护理对提高膝关置换患者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膝关节 置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老年重度膝关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纳额老年重度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置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膝关HSS评分、疼痛评分(VAS)等差异。结果治疗后膝关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AS疼痛评分发现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度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置换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改善膝关功能,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老年重度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膝关单髁置换开展治疗,对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2018年进入我院开展膝关单髁置换治疗的39例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入选人员皆采用膝关单髁置换开展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最大活动性、胫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膝关单髁置换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治疗效果优秀,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情况。

  • 标签: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效果 关节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人工全膝关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人工膝关置换治疗的患者40名,将随机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0名及观察组20名,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实施普通的术后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护理人员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运用于术后护理中,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可有效的促进人工膝关置换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快速康复理念 疼痛 人工膝关节置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人工膝关置换患者中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人工膝关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式差异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实施基础护理的38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38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总结护理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膝关功能评分,研究组改善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比对判定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与参照组比对判定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人工膝关置换患者中应用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不仅使患者的膝关功能得以改善,同时可以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背景:为了提高关节置换后患者满意度、功能评分及快速康复,切口缝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探讨美容缝合法与传统缝合法在全膝关置换(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收治的100例初次TKA患者,男35例,女65例;年龄51~74岁,平均(63.3±10.5)岁。根据缝合方式分为:美容缝合组50例(采用皮内缝合+皮肤粘合剂关闭切口);传统缝合组50例(采用皮肤吻合器+引流)。使用Hollander切口愈合评分(HWES)及患者-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切口并发症(红肿、渗出、裂开、皮下血肿、感染等)、术后膝关活动度、缝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等作为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2周、12周评价两种缝合方式在TKA中的临床效果。结果:美容缝合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缝合组(P=0.049),HWES及POSAS较高(P<0.001,P=0.01)、平均住院日较少(P=0.045);而两组的术后膝关活动度、缝合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缝合法,美容缝合法应用于TKA安全有效、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美容缝合 全膝关节置换术 切口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膝关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以此评价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有效率影响。方法:选择膝关关节炎患者,共计 100例,选择时间于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关节镜手术治疗、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研究组。经 SPSS21.0系统分析和对比组间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 VAS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8.00%)、生活质量评分( 85.55±3.22 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对膝关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有其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 临床效果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以此评价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有效率影响。方法选择膝关关节炎患者,共计100例,选择时间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关节镜手术治疗、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研究组。经SPSS21.0系统分析和对比组间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VAS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生活质量评分(85.55±3.22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对膝关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有其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 临床效果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置换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内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两组均行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中胫骨假体定位A组解剖标志为胫骨结节中内l/3线,B组解剖标志膝内翻≥20°为胫骨结节中内1/3线、10-1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0-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两组术后均测量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结果A组内旋(5.5±2.9)°,其中膝内翻≥20°为(0±2.4)°,10-19°为(3.4±2.8)°,0-9°为(8.3±3.9)°;而B内旋(0±1.8)°,其中膝内翻≥20°为(0±1.6)°,10-19°为(0±1.9)°,0-9°为(0±2.0)°,两组间对比、A组内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B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置换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较为理想的方法即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且需根据膝内翻畸形程度选择线性定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假体 旋转定位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置换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全膝关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1天、2天、3天、5天、7天的疼痛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并且对比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指标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地时间以及膝关屈曲90°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全膝关置换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疼痛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减少全膝关置换失血的影响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全膝关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仅行全膝关置换,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氨甲环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全膝关置换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其中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减少全膝关置换失血的影响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 98例行全膝关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9例,其中对照组仅行全膝关置换,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氨甲环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针对全膝关置换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其中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膝关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从本院膝关置换中选取样本,总例数为100例,研究时间始于2018年2月,止于2019年2月,依据护理方案的异同进行分组,实验组予以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差异值合理(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评分、ROM评分等数据较优,两组统计差异值合理(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得知,对膝关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患者护理满意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膝关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引发腿部功能障碍和膝关疼痛,然而单纯的用药治疗并不能缓解症状,就需要通过手术解决这种病症,由于病人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手术技术的需求提高,人工膝关置换可完美解决这个难题。此手术推广和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患者群体,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术前、术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文章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 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 术后该如何预防
  • 简介: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膝关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引发腿部功能障碍和膝关疼痛,然而单纯的用药治疗并不能缓解症状,就需要通过手术解决这种病症,由于病人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手术技术的需求提高,人工膝关置换可完美解决这个难题。此手术推广和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患者群体,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术前、术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文章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 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 术后该如何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置换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多模式预防。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人工膝关置换治疗的患者共62人,2018年2月以前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预防;2018年2月以后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模式预防的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预防。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将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经过入院后及术后一周行体格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6.5%),未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25.8%),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0.05。结论多模式预防可降低膝关置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将多模式预防应用于人工膝关置换患者中,巩固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膝关节置换 多模式预防
  • 简介:摘要膝关置换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减低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冰敷在膝关置换后减轻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临床中使用的冰袋各不相同,膝关术后冰敷开始的时间、频率及疗程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为临床冰敷提供参考。

  • 标签: 冰敷 冷疗 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经 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 2 年内收治的 46例类 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接受 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17%。术后 6个月,患者 HHS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及总分均高于术前( t=48.680、 34.072、 40.374、 22.634、 20.470、 25.081、 27.823,均 P=0.000),膝关功能优良率为 93.48%;术后 6个月,患者膝关活动度高于术前( t=17.500, P=0.000), VAS评分低于术前( t=24.581, P=0.000)。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 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 可减轻疼痛程度,提升膝关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 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