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提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要求,并探究分析其成效与进展。方法:我院从 2018年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对于 2017年度急诊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加强了急诊意识与护理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急诊风险流程与规范手段,将取得的成效以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风险发生几率进行对比总结,并对比前后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与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汇总数据分数进行比对。结果: 2018年度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后,相应的风险发生几率降低,同时风险管理施行后整体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展开急诊的护理风险分析,可结合具体的原因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效,提升整体急诊护理的效率。

  • 标签: 急诊护理风险 原因 护理风险管理 实践 成效
  • 简介:   摘要: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

  • 标签: 急诊 护理 风险 措施
  • 简介:  【摘要】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在我国心内科属于高风险专科,其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认知和防范风险已成为心内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要求护理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护理人员应该从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这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心内科医疗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心内科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病房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降低,使医患纠纷减少。方法:对呼吸科的患者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科中氧中毒、压疮、跌倒或坠床等都属于常见的护理风险。结论:对呼吸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只要有效地管理风险,就可以使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得到保证,使患者与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呼吸科;护理风险;处理方法    在我国,使人民健康受到危害的一种常见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最近几年,由于环境污染与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呼吸科疾病的病发率增高 [1]。所有可能在护理过程中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不安全事件都属于护理风险。呼吸科患者具有的特点一般包括病情反复且多变、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年龄大等,一些会危害患者的意外伤害很可能在住院期间发生,在全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承担的风险与责任都十分重大。分析呼吸科病房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并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处理,能够预防护理风险出现。使医患纠纷减少。     1 呼吸科中常见的护理风险     1.1 氧中毒    肺炎可能会引起肺不张、肺水肿与实变,进而造成肺内动脉分流性缺氧与血流或通气比例失调,由于分流静脉血的氧合不会因氧流而增加,例如氧流量低于 20%时,为纠正缺氧可吸入超过 50%的高浓度氧;但是如果大于 50%,就可能疗效不佳,这种高浓度氧被长期吸入时就会导致氧中毒。如果患者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吸氧时需要给予其氧流量大于 35%的高浓度氧,但需要控制吸入的氧浓度不大于 50%,避免氧中毒 [2]。     1.2 压疮    呼吸科的患者经常保持端坐卧位、半坐卧位或坐位等强迫体位,身体会下滑,当髋骨移动时,其相邻组织也会移动,因床单与皮肤之间存在摩擦力,会无法移动皮肤与皮下组织,出现的剪力会拉开组织,损伤深层皮肤组织,造成压疮。 部分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衰竭,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与大量出汗,皮肤经常有潮湿的表现,出现压疮。作为慢性病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具有反复性,患者长期卧床,营养情况不佳,个别肿瘤患者甚至全身水肿,皮肤弹性下降,有低蛋白症状,受压时很可能导致压疮。     1.3 跌倒或坠床    导致呼吸科住院患者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年龄,因为其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特别是老年人,其跌倒致死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患者各脏器的功能也会因其年龄增长而减退,其感觉反应能力、认知能力、体力与心肺功能等都会下降,很可能发生跌倒事件。另外患者在 COPD急性加重期会经常出现气促明显、心累、低氯血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而且会因活动而加重。因此患者必须谨遵医嘱,坚持卧床休息,习惯大小便在床上进行,但一些患者可能不习惯如此,或因高估自己的活动能力,且不愿麻烦家属和护理人员,经常自己下床解便,从而跌倒。若患者已经超过 2周在卧床休息,其体质下降,眩晕很可能在起床后出现,从而跌倒。除了这些症状,一些患者还会明显咯痰和咳嗽。同时为了协助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止血,镇定剂就是常用药物,增加患者跌倒的频率。最后,风险因素还包括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因为老年人在呼吸科的患者中占大多数,为避免跌倒或坠床,年龄超过 65岁的患者必须使用危险因子评估表做评估,且新入院的患者应完成压疮评估、入院首页评估,并签订吸氧告知书与离院责任书,并且有许多输液、发放药物类的工作,但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详细告知患者评估单内容,只是让其填写,造成患者与家属的不重视。     2 处理呼吸科常见护理风险的方法     2.1 氧中毒风险处理    对于氧疗原则应严格掌握,尤其当患者伴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且缺氧,在氧疗时需要持续低流量( 2L/分)、低浓度( 25-29%)的给氧。护理人员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告知入院患者氧疗注意事项,且签字确认,经常巡视病房,保证以准确的流量与浓度供氧。     2.2 压疮风险处理    评估新收患者可能压疮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危重患者,采用 Braden量表评估病情危重患者每天的病情变化,以防发生压疮。床单需保持干燥、蒸汽、清洁,若衣裤汗湿需及时更换,皮肤要勤擦洗,保持干燥、清洁;使患者 1-2h翻一次身,若患者病情危重,不宜翻身,需用纱布或棉质秋衣自制软枕每隔 1h垫在足跟、腰或肩部,使局部受压情况得到缓解,减少患者承受的压力;患者的饮食以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为主,加强营养,不免发生压疮。若已有压疮,需勤交接班,积极有效护理,促进愈合 [3]。     3 结语    作为护理行业的一种,护理行业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都很高,因为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疾病的不可预见性与复杂性,以及护理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风险率居高不下。目前医院的呼吸科中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医患纠纷很容易出现在该科室,对呼吸科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使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得到保证。护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而连续的,尤其在现代医疗中应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也逐渐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与风险,所以必须建设风险文化。护理人员应有效评估风险,并以其结果为依据控制好各个环节,采取积极措施对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实现减少或避免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赉畅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J].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24( 9): 711-714.     [2] 金丽霞,汤淑芳,施丽华,等畅骨科患者眩晕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J].畅中华护理杂志, 2013, 35( 3): 157.     [3] 牛文忠,李江,翟庆燕,等畅军队实行防制急性高原病工作标准化 15成绩回顾 [J].畅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2, 24( 3): 157-159.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分析护理风险的因素,制定应急措施与方案,降低纠纷、投诉率。结果:经过防范措施的执行,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改善了护患关系,降低了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结论: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改善护理质量,可使患者享受满意、规范、可靠、安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方法对策    在医护护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护理风险,属于一种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不安全因素。医院急诊科属于危重症疾病抢救的重要环节,因急诊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抢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 [1] ,所以,急诊科的整个护理过程均伴有护理风险。本文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护士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 )技术方面。因护士的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较低,在 10min 内不能完成静脉穿刺、呼吸机连接、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延缓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 )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贯穿理论知识,无法预见性实施护理措施,停滞于机械执行、医嘱执行的层面。( 3 )责任心。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时,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流程随意性较大,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4 )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因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实施告知程序,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深刻,甚至模糊,具有较高的护理期望值,极易引发护理纠纷 [2] 。    其次,急救设备。因急救药物使用不合理、数量短缺,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对急救抢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    第三,护理文书。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乱涂、不规范现象,不能确切描述病情,不合理使用医学术语,不能及时监测患者病情、用药效果,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    第四,转运。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于烦躁患者,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坠床。各种管道未妥善固定,引起管道移位、滑脱。未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准备好急救设备,未做好相关科室协作,不能及时治疗、监护患者,耽误治疗时机。在衔接过程中,接收科室、急诊科室护士未仔细做好交接,存在护理缝隙。     2 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首先,建立防范意识,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护理。严格交接班,确保急救药品与仪器的完好率,以便于抢救时能正常使用。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强化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由于急救科室的抢救患者较多,在抢救时医生有过多的口头医嘱,因此为保证护士医嘱的可靠性、准确性,应专门设计医嘱记录表,护士与医师核对正确后方可执行医嘱护理 [3] 。    其次,加强护士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重视落实、执行。流程化、系统化各项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流程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培训,掌握检查标准,提高护士护理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护士提供相互沟通、自我表现的平台。相关科室进行写作,共同分析、总结急诊科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隐患,以使质量护理贯穿于每个护士的心里,提高护士的护理积极性。    第三,加强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由于护士能力属于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专业知识向能力转化,才可实现主导作用。因此,为加强护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应强化护理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配合、技能操作等培训。每周组织护士进修理论学习,主要关于急救护理流程、护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药物知识,鼓励护士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 [4] 。    第四,加强管理急救仪器与设备。对于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检查、负责,在抢救前,严格监测仪器的交接,禁止仪器带病应用,确保仪器、设备无无故障使用。根据规定基数配置药品,确保药品无过期、变质、短缺等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登记、保管、使用特殊药品,及时补充一次性急救器材,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护理文书层面。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观察病情变化,完整、及时、客观记录好病情动态。针对急诊抢救患者,入科室后,急诊护士应仔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护理措施等。    第六,转运。若患者病情平稳,方可实行转运。若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护士必须仔细评估病情,主要包含患者生命体征、管道衔接与固定情况、肢体与皮肤静脉穿刺情况、运送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仔细准备好药品与仪器。在转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时,仔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转运检查、治疗患者,必须由医生监护。对于出现病情变化者,必须给予抢救措施。急诊科护士必须与接收科做好交接工作后,并待患者护理到位后,方可离开 [5] 。    第七,风险处理、上报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不管是否发生,应鼓励护士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改进不安全隐患与差错。使患者损害最大限度的减小,分享风险事故经验,经过分析与讨论后,改善护理不良环节、不合理流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与联系的,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 1 】 冀琨 .34 例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下旬版 ),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收治的 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 2016年 6月至 2017年 12月,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50例患者接受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 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0.00%远远高于对照组 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普外科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7年 8月 ~2018年 8月收治的 8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改善了护理质量,另外还改善了护理满意度,缓和了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 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本院妇产科就诊的患者 3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n=150)及观察组( n=150),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分析组间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 P< 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风险管理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效果。

  • 标签: 风险管理 妇产科 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内科患者 104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时间为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n=52)和观察组( n=52)。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00.0%)高于对照组( 86.5%), 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通过对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我院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科 护理风险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险控制以及人性化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2016年 3月至 2018年 7月之间我中心收治的产科患者 92例,并按照随机数字性原则将这 92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 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风险控制以及人性化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产科来说,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加以风险控制以及人性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产科护理 风险控制 人性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普外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后,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普外科收治的 102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时间为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51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 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的相关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抑郁自评分数和焦虑自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另外在入院当天两组的各项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对普外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自身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提升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护理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普外科患者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 ICU护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任意抽选 60名于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10月接收的相关科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看护模式划分为考察组、对照组。对考察组病人施加看护风险管理。对对照组病人施加基本看护。对二组病人的住院时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看护满意程度进行考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接受看护风险管理的考察组病人在所考察项目中表现更优。相关指标的组间比较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别( P< 0.05)。结论 风险管理看护对病人恢复产生积极效果。因而,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看护模式。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ICU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的方法。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到 2019年 1月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 11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的伤口感染低于对照组,且对比之后发现 P值 <0.05,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后的患者采取手术是护理干预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感染情况,还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方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检中心集体静脉血采集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体检中心 2018年 1月至 12月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通过归因分析和风险识别,采用一系列风险管理方法。观察比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体检对象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体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健康检查中心 静脉采血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系列相关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策略,并分析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针对所分析的护理风险因素而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取精神科科内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整个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策略,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精神科患者 护理风险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诊科 ICU 病房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方法 : 在 2018 年 2 月到 2019 年 2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诊患者中选取 54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7 例。对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对实验组行风险管理。分析 2 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结果: 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 p < 0.05 );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 7.41% ( 2/27 )明显低于参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 29.63% ( 8/27 ),经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 p < 0.05 )。 结 论 : 在急诊科 ICU 病房中应用风险管理,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予以降低,护理质量明显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科 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