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表神经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脊髓损伤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训练法治疗,研究组采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体表神经刺激。观察患者尿颜色、体温、尿道口分泌物情况,诊断尿路感染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况,研究组尿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表神经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可明显减少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表神经电刺激 间歇导尿训练 脊髓损伤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肉低频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产后尿潴留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盆底肌肉低频刺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56例,观察两组产妇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相对更高(P<0.05),而泌尿感染发生率、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中,盆底肌肉低频刺激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 标签: 盆底肌肉低频电刺激 产后尿潴留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15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刺激手术的术前护理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5例帕金森病患者均接受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手术,植入电极数目均为30,术后仅有1例发生单纯颅内积气,术后无颅内血肿、皮肤损伤、排异反应和导线外漏、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术前护理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DB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术前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对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76.67%)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效果较好。

  • 标签: 神经肌肉 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脑梗死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间我院治疗的患者170例,均诊断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应用神经肌肉刺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测试吞咽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38例痊愈,无效8例,总有效77例,对照组患者24例治愈,无效19例,总有效66例,组间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4%,数据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好转并且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应广泛推广。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频刺激结合乳房按摩点穴对剖宫产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50例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50例产妇实施低频刺激结合乳房按摩点穴,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产妇术后乳汁开始分泌时间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2)两组新生儿完全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频刺激结合乳房按摩点穴提高剖宫产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更是缩短乳汁分泌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乳房按摩点穴 剖宫产 乳汁分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吞咽障碍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口腔传递时间、咽传递时间、腭咽关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1),但治疗组降低的程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O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且治疗组增加的程度更大(P<0.001)。结论低频刺激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还增加低频脉冲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透视吞咽检查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OIS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咽传递以及腭咽部关闭等时间较同期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功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更佳。

  • 标签: 低频脉冲电刺激 吞咽障碍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在肌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肌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肌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方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肌电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手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经皮穴位刺激干预乳腺癌化疗期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20例来我院进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将第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化疗期护理,将第二组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刺激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通过观察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者为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便秘的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刺激对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便秘具有较好的干扰效果,有效缓解了便秘,降低了便秘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乳腺癌 便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接肌肉刺激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生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120例,将其按照111比例平均分为精神源性疾病组、肌源性疾病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将其检测定量肌电图与直接肌肉刺激法先后进行治疗,现对于直接肌肉刺激法进行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肌肉刺激、神经刺激、神经与肌肉刺激三种波幅对比。结果肌肉刺激法下波幅参数肌源性疾病组患者与神经源性疾病组患者,以及肌源性疾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剩下三个参数在三组患者之间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肌肉刺激法能够有效区分肌肉的肌源性或神经源改变,为神经肌肉疾病生理诊断中技术的相对有益性补充。

  • 标签: 直接肌肉刺激法 神经肌肉 电生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采用经尿道治疗,观察组采用尿道汽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及治疗后残余尿量、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较为显著,且并发症少,较为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 前列腺增生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颅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脑外科2013年以来34例颅脑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治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脑外科只接受其他物理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二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经颅磁刺激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疗效优于一般物理治疗。

  • 标签: 经颅磁 电刺激 小脑顶核 颅脑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扁桃体剥离与高频凝扁桃体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单号行传统扁桃体剥离患者共58例为对照组,双号行高频凝扁桃体切除患者60例为观察组,比较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及术后正常进食时间、切口疼痛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切口疼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扁桃体剥离,对患者实施现代高频凝切除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且并发症发生率少,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 标签: 扁桃体剥离术 扁桃体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临床研究,探讨和分析前列腺等离子的护理,总结护理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及借鉴其他医院2008年9月份到2012年9月份收治的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治疗的3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研究结果为参考,通过对患者实施完善的术前护理的术后护理,同时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完善处理。总结和分析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盆底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我院妇产科于2016年1月-2016年6月之间收治的40例因压力性尿失禁而运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尿垫实验的结果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排尿量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有效率达70%,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达87.5%。结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在治疗时采用盆底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妇科临床工作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电刺激 生物反馈 尿垫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刺激对肛周脓肿术后患者β-内啡肽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肛周脓肿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刺激干预,比较两组血β-内啡肽浓度水平。结果术后3d,两组的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实验组的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刺激治疗可升高血β-内啡肽的浓度。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肛周脓肿 &beta -内啡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应用经尿道前列腺实施治疗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中低体温情形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应用经尿道前列腺实施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恒温静脉滴注液及恒温灌洗液。结果两组患者的体温在初入手术室时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处理过程中及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均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数值(P<0.05)。结论对应用经尿道前列腺实施治疗的患者采取常规保温护理联合恒温静脉滴注液及恒温灌洗液模式开展护理工作,护理结果显著,对患者在围期保持体温恒定具有积极作用及重要意义。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低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分析个体化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0例,年龄20~50岁,均为I度压力性尿失禁妇女,使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分为3组,即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化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1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2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前三组问卷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问卷评分均有降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1、对照组2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盆底肌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均有增加,但实验组较对照组1、对照组2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明显,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个体化电刺激 尿垫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中神经促进技术配合功能刺激对其影响效果。方法在2013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100例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患者,随机性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功能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促进技术配合功能刺激,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神经促进技术配合功能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促进技术 功能电刺激 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