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柱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6个月,均没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8±1.5)d,患者的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价疗效为优16例,良11例,可1例,差0例。结论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科学有效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术后功能性锻炼对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脊柱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并归为对照组,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并归为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4月—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针对两组Cobb角情况以及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比值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对于其的骨折改善情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能够较好的保持患者的脊柱段生物稳定性,因此值得我们在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

  • 标签: 后路手术 治疗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整体护理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根据手术实施之前、手术实施过程中以及手术结束之后的三个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出现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出现率仅仅为6.25%,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达到26.2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率,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骨折 围手术期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干预治疗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入选患者均接受手术干预治疗,为参照组(43例)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43例)患者开展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观察两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SDS)、焦虑(SAS)、疼痛程度(VAS)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VAS及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与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4.6%11.6%);P<0.05。结论为围手术期脊柱骨折患者实施临床优质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其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程度理想,是围手术期脊柱骨折患者理想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骨折 优质护理 围手术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与术前比较恢复良好。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疼痛轻微,且能有效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脊柱骨折 VAS评分 Cobb角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下的老年人出现的骨折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6年4月—2017年4月由于骨折到医院就诊的老年病人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人出现脊柱骨折的问题主要是在70~85岁之间,占总人数的54.6(273/500);摔伤、跌落伤以及生活伤的总和比例达到77.40%,摔伤的女病人人数多于男病人,且P小于0.05,而跌落伤的男病人人数多于女病人,且P小于0.05;对于上颈椎、下颈椎、胸椎、胸腰段、腰椎以及骶尾椎的损伤来说,其分别占到1.67%、2.5%、18.5%、42.33%、20.83%、14.17%。结论对于老年人需要精细化护理,尤其是需要重视对钙量的补充,以防止出现骨质疏松问题。

  • 标签: 老年人 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对象为我院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76例,选至2015年11月—2018年1月,将其分成两组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38例,基础护理对照组38例,评定两组结果。结果试验组独立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探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从我院选取4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探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的椎体均具有手术耐受性,每个单椎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5分钟,对每个患者注入的骨水泥量为(3.5±2.2)毫升,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介于20毫升到50毫升之间,且手术完成后均无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有所降低。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同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较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行后凸成形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椎体成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脊柱高度均恢复正常,实验组患者疼痛强度、疼痛药使用时间等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脊柱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期间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将60例非脊柱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患者分成了30例对照组患者和3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期间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和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进行了护理方面的工作,进而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93.33%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66.67%更高,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非脊柱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患者使用个性化的护理工作之后,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非脊柱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治疗依从性以及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手术患者6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30例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治疗依从性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率为76.67%、治疗依从性为90.0%,远高于对照组的53.33%、63.33%,χ2=3.590,χ2=5.963,P<0.05。结论脊柱骨折手术患者行系统化健康教育可增强其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脊柱骨折手术 系统化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老年脊柱骨折的治疗中采用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骨折治疗的病患38例,并将病患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病患,给予对照组病患保守治疗,给予实验组病患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后的伤椎中线高度、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以及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脊柱骨折的治疗中采用椎体成形术,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病患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骨折 伤椎影像学指标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一期经伤椎弓根植骨内固定)与研究组(后路钉棒系统)。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钉棒系统 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实施常规术后治疗与常规术后治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并设为参照组和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基本相当,Fug1-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效提升,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明显,Fug1-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可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手术 早期康复治疗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所有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自主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价值突出,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球囊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及转移性肿瘤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国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球囊扩张系统,对16例椎体压缩骨折共25个病椎行PKP治疗。均为椎体后壁较完整的压缩骨折,且无明显的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结果12例术后次日腰背疼痛消失,4例明显减轻,用临床疼痛测定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术前6.77±1.90分,术后2.46±1.47分;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前16.20±3.14mm,术后18.20±3.63ram;手术时间45~6O(M=5O)min;出血量可忽略。出现椎体后缘和前纵韧带旁少许骨水泥外渗各1例,但未引起不适。经3~6(M=5)个月随访止痛效果稳定,椎体高度未丢失。结论PKP手术操作简单,对胸、腰椎压缩骨折局部止痛效果较好,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能阻止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

  • 标签: 脊柱后凸成形术 老年胸腰椎 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螺旋CT扫描对脊柱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运用CT扫描与X线平片,分析其检查效果。结果诊断符合率上,CT组为97.5%,X线组为82.5%,P<0.05。结论临床诊断上,CT检查的准确性更高,有利于对于复杂隐匿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有利于临床确诊、治疗和恢复情况的观察,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X线 体层摄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进行治疗时,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对我院患有该病的病人进行选取,选取的总数量为80名,选取的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分组的方式为平均分配,其中一组为保守组,另外一组为研究组,保守组病人采用保守方法进行诊治,研究组采用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结果研究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97.50%;保守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77.50%,同时研究组病人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仅为7.5%,而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32.50%,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清晰。结论在临床上,通过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可以使疗效得到强化,具有更大的医学价值。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作为样本,分别采用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效果更好。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保守疗法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的53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护理开展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26例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27例接受常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发生率33.33%(χ2=5.2947,P=0.0214);观察组术后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2.45±6.33)分,高于对照组(65.37±5.71)分(t=6.0920,P=0.0000)。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能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脊柱骨折 综合康复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