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剖宫产腹壁横切与竖切口二次剖宫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展开二次剖宫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腹壁竖切口实施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60例),与选择腹壁横切进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为(12.24±1.92)min、手术时间(45.89±3.52)min,平均通气时间(2.22±1.05)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胎儿娩出时间(8.17±3.86)min、手术时间(35.32±8.08)min,平均通气时间(1.02±0.98)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产妇的盆腔粘连观察组发生33例,占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盆腔粘连发生率12例,占20%,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比较分析,腹壁横切二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较长,且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二次剖宫产竖切口横切好,值得推广实践。

  • 标签: 腹壁横切口 二次剖宫产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横切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疝气患儿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患儿设为基础组,接受横切手术治疗的患儿设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切口长度短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率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复发率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疝气治疗中应用横切手术,其治疗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 标签: 横切口手术 小儿疝气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真皮下全层间断缝合法在横切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168例横切剖宫产产妇作对照实验,将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85例)产妇采用传统缝合方式,观察组(n=83例)产妇采用改良式真皮下全层间断缝合法,对比分析不同缝合方式应用于横切剖宫产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缝合时间与切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横切剖宫产产妇应用改良式真皮下全层间断缝合法,缝合效果显著。

  • 标签: 横切口 改良式真皮下全层间断缝合法 剖宫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对产后康复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腹部横切剖宫产的足月妊娠孕产妇3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150例。观察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对照组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再行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d、3d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较术前高,而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横切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产妇术后康复。

  • 标签: 腹部横切口 产后康复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优缺点,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意义。方法收集17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测量耳后切口的长度,最短的切口为3.3cm。结果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受试者术后平均听力在33dB左右。正确识别率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增加,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聋儿中扬扬格双音节词识别率大于等于90%的占94.7%。语言能力随植入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聋儿中主题对话达到三四级的占89.5%。于正常情况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最大意义便是外形美观,术后听力效果好,极大减轻了聋儿家长的心理压力。

  • 标签: 小切口 感音神经性耳聋 耳蜗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乳晕切口和环状射线切口摘除乳房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乳房纤维瘤患者,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36)及乙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状射线切口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基本对称率、术后满意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对乳房纤维瘤患者,乳晕切口治疗创伤小,出血量少,美观效果好,可减少并发症,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房纤维瘤 乳晕切口 环状射线切口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乳晕切口及放射性切口在乳腺纤维瘤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纤维瘤治疗的6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乳房对称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满意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甲级愈合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纤维瘤患者,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乳晕切口 放射性切口 乳腺纤维瘤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跟骨骨折切口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5月,80例(单侧)跟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两种不同缝合方式切口愈合情况,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改良横褥式间断缝合,B组采用常规间断外翻缝合方式自中间向两端缝合。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在切口的愈合率方面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间断横褥式缝合可提高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率,降低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率。

  • 标签: 跟骨 骨折 顺序 并发症 切口坏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接治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部B超引导下清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组患者行阴道B超引导下抽吸减胎术+局部注射甲氨蝶呤。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切口妊娠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阴道B超引导下抽吸减胎术+局部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子宫切口 妊娠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小切口治疗成人疝气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成人疝气的患者80例,随后将这80例患者进行等量随机分组,分为传统手术组与小切口手术组,每组各40例。其中传统手术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而小切口手术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疝气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小切口治疗 成人疝气 临床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男性阴囊切口更加牢固的包扎方法。方法通过对2015年3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手术室完成的96例阴囊切口手术患者术后一日包扎敷贴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形包扎法(新方法)比传统的“一”形包扎法(传统方法)更加牢固(P<0.05),新包扎法优于传统包扎法。结论双敷贴“V”形包扎法更加牢固,不易脱落,同时减少切口曝露对伤口的污染,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阴囊 切口 敷贴 包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乳腺纤维瘤患者,共10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观察组给予环乳晕切口质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且极大的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乳腺纤维瘤时采用环乳晕切口,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手术和住院用时的缩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传统放射状切口 乳腺纤维瘤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甲状腺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观察并记录切口感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切口表现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其中金黄色葡萄菌感染10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9例,化脓性链球菌感染5例,6例为阳性。治疗后感染伤口均达到Ⅲ甲愈合,但6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超过两周且在患者颈部留下瘢痕。结论切口创面止血不彻底导致淤血没有及时有效引流、术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术中同时切除淋巴结结核、气管切开后创面使用即溶性止血纱布、误切气管导致切口感染、糖尿病患者的多汗因素是甲状腺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因此,严格无菌、准确规范的术中操作,电刀的规范使用,术后有效的引流,适当的加压包扎以及综合护理,能显著减少甲状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 术后 切口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至2017年间的47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病例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和诊断情况。结果(1)47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的超声声像特征主要包括妊娠囊回声(23例,占48.9%)、混合回声(14例,占29.8%)、小无回声(7例,占14.9%)和稍高不均质回声(3例,占6.4%);(2)47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病例超声诊断符合42例,符合率89.4%。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的可靠依据,其超声表现较为多样化。

  • 标签: 剖宫产 疤痕妊娠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其切口愈合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化脓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操作方法,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化脓性阑尾炎术患者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总有效率较高,因而值得我们日后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化脓性阑尾炎术 切口脂肪层下 引流管 切口愈合
  • 简介:(贵州省大方县中医院551600)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后护理工作的提高。方法对128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观察其反应。结果通过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的严密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情绪的安抚,科学的预防,护理的舒适度,合理的饮食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后的重要护理,对减轻病人疼痛、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和术后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 切口 科学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胸外科Ⅰ、Ⅱ类手术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300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我科室病房装有空气消毒机,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手术切口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伤口暴露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切口细菌培养、换药次数、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切口红肿12例、甲级愈合146例、细菌培养阳性10例、换药次数(2.4±0.7)次、住院天数(6.8±1.5)d;对照组切口红肿11例、甲级愈合138例、细菌培养阳性13例、换药次数(6.3±2.1)次、住院天数(8.4±1.9)d;两组患者在切口细菌培养、切口红肿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和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备空气净化条件的心胸外科病房对Ⅰ、Ⅱ类手术切口采取伤口暴露为主的护理方法有利于病人伤口愈合。

  • 标签: 暴露疗法 手术切口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