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妊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妇科急腹症宫外孕患者急诊分诊的准确性。方法通过两例非典型的宫外孕的患者急诊预检,观察,问诊,查体,正确分诊。结果经妇科医生检查确诊行输卵管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输卵管妊娠。结论宫外孕是妇科的急腹症,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通过急诊护士快速正确的预检分诊把可疑异位妊娠破裂的患者从急腹症患者中鉴别出来,配合专科医生尽快确诊,为治疗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为急诊手术争取主动性。

  • 标签: 宫外孕 急诊 分诊 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CT及MRI(核磁共振成像)对非典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扫描方法分为CT组(10例)、MRI组(10例)以及联合组(CT、MRI联合扫描,13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等参数指标。结果(1)CT组、MRI组平扫均呈现密度不均匀和信号不均匀,CT、MRI联合扫描增强后呈现不均匀强化;(2)肿瘤边缘表现为不规则,MRI组检查可见肿瘤内流空血管影特征。结论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但是具有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 标签: MRI CT 非典型脑膜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减少,但是却伴发锥体外系的副作用。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具有较多的优势,比如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势,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本文对我院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叙述。

  • 标签: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阿立哌唑 帕利哌酮 喹硫平
  • 简介:摘要所谓非典型性肺炎,指的是肺炎的另一种类。肺炎有急性肺炎、慢性肺炎和非典型性肺炎几种类别。而传染型非典型性肺炎指的是会传播传染的一种肺炎类型,其病情状况是传染性非常强,发病及时,传染速度极快,危害非常大。其传染方式多种多样,空气飞沫传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等等,所以其传染性能非常强而且非常快。笔者结合该病的这些特点,简单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和护理的方法。

  • 标签: 护理方法 非典型肺炎 传染 产生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适应征,供临床借鉴。方法以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接诊的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病患9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诊断提示腹痛原因待查,并在术后明确诊断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归纳以及总结本组病患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治疗结果、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结果等。结果本组病患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均接受阑尾切除治疗,并获得了治愈的结果。本组术后有9例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10.0%,平均住院时间为(13.21±4.69)d。结论充分了解非典型阑尾的病理特征、手术适应征、诊断依据以及鉴别诊断等,并予以患者早期的正确诊治,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表现 病理结果 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手术适应征
  • 简介:目的为了解非典时期高校隔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SCL-90、社会支持、艾森克个性问卷三量表对122名隔离人群进行评定。结果隔离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除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外,其它各因子明显高于常模且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存在明显正相关、与内外向、说谎存在明显负相关,同时,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抑郁、偏执与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加强对隔离人群的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

  • 标签: “非典” 高等院校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用药方式对病患血脂的影响的程度。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0月住院病人480例患者,从总体水平比较患者用药前后的血脂情况、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单独使用对脂代谢的影响、联合用药时对脂代谢的影响,纵横比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患者脂代谢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治疗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结果均有所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对血脂三项均有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氯氮平以甘油三脂影响最大,利培酮以总胆固醇影响较大。齐拉西酮和阿利哌唑影响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疗效从总体上减小了对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 标签: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血脂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药物治疗,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哌啶醇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PANSS、CGI评分情况,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例数大大减少,治疗有效率提高到93.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克服经典型药物的缺陷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痊愈。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 精神分裂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药物统计中心指定的限定日用剂量对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药物的利用指数与联合用药的情况等。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序列主要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患者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4例,二联或三联用药治疗的患者有36例,药物利用度指数小于等于1。结论本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要用结构的倾向较为合理,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常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并不是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非典型药物 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选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区别(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24发生率及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状具有确切疗效,基本不会对机体代谢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 临床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颅内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teratoid/rhabdoidtumor(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例脑积水、颅内占位患儿行肿瘤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AT/RT,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M患儿手术见脑干肿块,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确诊为(桥小脑角)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结论AT/R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 标签: 儿童 AT/RT 病理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一共(1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1月5日,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分析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CT检查,将两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阴性预测值10.00%和阳性预测值90.00%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X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O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与联合用药情况,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结果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用药结果科学、合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抑郁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的患者11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16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有效率94.74%(54/57),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1.36%(48/59),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51%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0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抑郁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抑郁症 帕罗西汀 小剂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两组入组患者的PANSS得分出现显著下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以经典T1DM和T2DM糖尿病患者为对照,比较ADM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的可能原因,及自发DK或DKA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共261例,分为T1DM组、T2DM组、ADM组。分析三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发DK或DK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是发生DK或DKA最常见的诱因,其次为停用降糖药物。结论感染及依从性的低下为DK或DKA的重要诱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或更易有自发酮症倾向;此外,脂代谢的紊乱可能是T1ADM中DK或DKA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ADM临床特点与T2DM更为相似。

  • 标签: 自发酮症 特发性1型糖尿病 非典型糖尿病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