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对ICU重症病患人工进行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患者4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重症病患人工进行综合护理,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ICU重症病患 人工气道 护理
  • 简介:摘要人工是危重症患者的常用治疗措施,在构建人工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湿化护理,以避免各种感染、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以一例高龄呼吸衰竭患者的人工湿化护理为例,分析具体的护理方法与护理体会。

  • 标签: 人工气道 湿化护理 呼吸衰竭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人工冷冻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87例在支气管镜下行冷冻治疗的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改良人工检查治疗组42例(改良组),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组45例(常规组),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检测术前、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体动次数及术后感受、反应;1周后评估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气促评分、患者生活质量ECOG评分,1月后复查肺功能FEV1。结果改良组术中体动及术后不良感受小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较常规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常规组气促评分、生活质量ECOG评分、肺功能检查FEV1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镜复查狭窄提示改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常规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人工在高频电切和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所致狭窄与常规支气管下治疗相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患者术中感受、反应优于常规支气管治疗组,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改良气道 晚期阻塞型肺癌 支气管镜 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患者因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合并颅底骨折致出血、脑脊液漏等原因,一般都需要建立人工人工建立是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措施之一,对处于昏迷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建立人工可便于他们的呼吸管理。人工的建立在保持通畅、消除呼吸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人工建立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保持呼吸通畅是保证成功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因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应有效建立人工并做好人工建立后的护理。

  • 标签: 颅脑外伤 人工气道 建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患者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ICU建立人工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生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人工气道 重症监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人工机械通气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人工机械通气且意识清醒患者列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49例/组),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情绪焦虑、精神抑郁评分及脱机成功率。结果经统计显示,观察组焦虑情绪、精神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87.76%(43/49)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P<0.05。结论人工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脱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建立人工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抽取的51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护理模式为循证护理,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4%,此外观察组患者留置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数据经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患者经循证护理后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 标签: 循证护理 人工气道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的研究方法。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救治的危重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人工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处皮肤感染,口腔和鼻腔粘膜完好,未出现管道阻塞、脱落等情况。结论对人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加温加湿、清除分泌物等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障呼吸通畅,降低医源性气感染。

  • 标签: 神经外科 危重病人 人工气道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吸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总结其处理与护理对策。方法对外科2010年至2015年39例人工病人的吸痰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因吸痰管与气管插管之间发生摩擦阻力、导管内口斜面与气管壁相贴、导管扭曲、痰痂堵塞、导管套囊滑脱等因素而致人工吸痰管插入困难。结论必须重视患者的人工护理,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人工气道 吸痰
  • 简介:摘要目的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管理小组,探析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实施管理小组的28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未实施管理小组的28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生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以及黏膜出血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得到显著性降低,气管切开湿化效果满意率得到显著性提升,差异性均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均存在。结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管理小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气道护理质量管理 气道管理小组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人工的集束化管理对防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机械通气患者均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集束化人工管理,对照组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比较医治效果。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5.91%,低于对照组34.09%,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结论人工的集束化管理对防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推行。

  • 标签: 人工气道 集束化管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重症医学科人工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引入并应用插管标识所具有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8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31例经口行气管插管术的人工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加以收集和整理,气管插管标识粘贴于气管插管气囊延长线这一位置上,记录的内容为气囊压力以及气管插管的距离门齿深度、留置时间和名称等。结果气囊压力为25~30cmH2O、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和距离门齿深度分别为(4.2±1.8)d和19.4~23.4cm。结论护理工作人员因为清晰记录的气管插管标识,日常工作更具条理性。因为查找和翻阅而占用的工作时间大大减少,使日常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更加快速和便捷。另外,还使临床医师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有助于分别达成医生和护理记录工作上和人工管理工作上的一致性和同质性这两大目标。经规范化管理气插管标识工作,不但有助于提升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执行力,而且在使医护工作更加连贯的基础上,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 标签: 气道插管标识 重症医学科人工气道患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吸痰专项护理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伴黏液高分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6月到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并伴有气黏液高分泌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对照组2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患者,行吸痰专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就护理效果而言,研究组为95%,对照组为70%;就气血分析结果而言,护理后研究组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肺部感染性疾病伴黏液高分泌患者应用吸痰专项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气血状况,实现有效的护理干预。

  • 标签: 肺部感染性疾病 气道黏液高分泌 气道吸痰 专项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咳嗽炎症变化状况。方法选择亚急性咳嗽患者36例为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血清IL-17、FeNO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症状积分、IL-17及Fe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IL-17及FeNO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17与FeNO呈正相关关系(r=0.626,P<0.05),与症状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452,P<0.05)。结论亚急性咳嗽存在明显的炎症和气反应性升高,IL-17表达水平能体现亚急性咳嗽炎症严重程度。

  • 标签: 亚急性咳嗽 气道炎症 白细胞介素-17 一氧化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护理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4例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2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急诊呼吸衰竭的患者,为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之上进行护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呼吸衰竭 气道护理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过程中,经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迅速人工,保证呼吸始终有效通气,是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维持的有力保障,同时为下一步治疗做好基础。因此,保障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维持人工顺畅,气体交换充分需要优质护理。优质护理可有效规避呼吸系统感染、保证呼吸通畅、缓解临床症状。

  • 标签: 气道切开 机械通气 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固体光气中毒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11例性固体光气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双相正压通气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对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及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对症治疗和护理后病情稳定且趋于好转;使用BiPAP通气治疗5~7d后待呼吸系统症状全部消失并停止BiPAP;治疗10~21d后,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完全恢复正常,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正常,给予出院。结论对于双相正压通气治疗治疗急性固体光气中毒的患者实施护理时,通过心理干预、呼吸机使用以及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鉴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急性固体光气中毒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