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在MHL混合细胞中的增殖情况。方法利用LLC、MDCK以及HEP-2混合细胞培养瓶与MDCK单一细胞培养瓶对甲3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标准毒株进行接种,同时设置对照组。分析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毒株在MDCK细胞瓶以及混合细胞瓶中的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情况、细胞病变效应以及血凝滴度。结果病毒的血凝滴度为116,通过15稀释的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接种MDCK细胞瓶以及MHL混合细胞瓶在37℃的环境下进行48h的培养之后,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的细胞发生了脱落以及细胞固缩的现象,而感染甲3型病毒的细胞则出现了细胞团聚以及拉网现象。结论经MDCK、LLC以及HEP-2混合细胞瓶进行分离和培养,能够有效监测甲型流感的暴发趋势,并有助于对其它呼吸道病毒进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可为临床诊断以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混合细胞培养 MHL 甲3型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流感病毒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实施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和实时荧光RT-PCR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流感病毒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RT-PCR检测法阳性患者有78例,阳性率为48.75%;GICA检测法阳性患者有73例,阳性率为45.63%。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发现结果一致的患者数为61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CA检测方法操作便捷,检验快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流感病毒疫情及临床检验中有价值的筛选方法。

  • 标签: 流感病毒 检验方法 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8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口服中药、静脉滴注喜炎平及化痰散外敷的方法进行,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白细胞、影像学差异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结果胸部X线检查发现对照组炎性面积更大,阴性结果占比更大。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易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肺炎 小儿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导致假阳性原因的分析。方法用ELISA法检测42份离心与不离心标本的HBeAg。结果不离心标本的HBeAg单独阳性很高,离心标本无此情况。结论假阳性与不离心有关,因全血中红细胞内有许多与HBeAg有共同抗原颗粒物质及过氧化酶,在用ELISA法检测过程中出现非特异性结合,即与底物发生反应,而造成假阳性,洗板不清,可能也是造成假阳性原因之一。故要求在做两对半时,单独HBeAg阳性标本重进行离心,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ELISA HBeAg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措施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2000年5月-2014年5月出生并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新生儿2100名(观察组)进行调查,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为标志物,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指标,并与1985-1999年以前未接受乙肝免疫接种的1900例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以及HBV流行率。结果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2.33%),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11.89%)(P<0.05);观察组抗-HBs总阳性率为(52.95%),而对照组抗-HBs总阳性率为(24.36%)(P<0.05);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5.2%),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免疫后<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大规模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可明显降低HBV感染率和流行率,增加抗-HBs水平,从而有效控制HBV的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流行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选择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标本中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肝病毒基因组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分析测定结果。结果检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测获得感染模式共有8种,乙肝病毒基因组阳性率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0%、72.0%。结论和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相比较,乙肝病毒前S1抗原、乙肝病毒基因组的敏感性更高,是诊断乙型肝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标志物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管理对患者质量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总结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县进行治疗的1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给予经专家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设计的健康教育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健康教育管理有助于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具有主动配合治疗的意识,增强其治疗的信心,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康教育 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乙肝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发的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国家,输血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是血液筛查的主要的工作之一,我国自1993年颁布《血站基本标准》后,血站即对所有的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避免因输血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检验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患者的护理管理。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携带HBV的孕妇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60例。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给予治疗组孕妇在妊娠28周时服用替比夫定,连续服用至患者分娩后1月后停止服用,对照组患者不服用任何药物。并对治疗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进行新生儿HBsAg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期抗病毒宫内阻断的方式对携带HBV的孕妇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乙型肝炎 孕期 抗病毒宫内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丁型肝炎(HDV)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用相关的试剂盒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217例体检人员HbsAg的阳性率为8.3%,抗-HBs阳性率为57.6%,抗-HCV阳性率为1.8%,抗-HDV(IgM,IgG)阳性率为0.99%。结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同时也存在丙型、丁型肝炎的感染,提示我们要以预防为主。

  • 标签: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药物服用剂量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我院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观察组,并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入院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参照组,参照组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HBV和DNA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转换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BV和DNA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且患者的血清转换水平也有了显著优化,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在抵抗乙型肝炎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在服用的过程中要把握患者的服用剂量。

  • 标签: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 剂量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时光分辨荧光免疫对乙型肝炎检测效果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从我院选取自2014年10月~2015年4月共收治的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使用时光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进行测试,时光分辨荧光免疫法为研究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则为对比组。检测后对比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率达到98%(17人),对比组检测率达到64%(10人)。采用TRFIA检测法的研究组乙肝病毒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比组。结论由此可见TRFIA检测法可以更加有效检测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FRFIA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法进行比较。方法对50例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采取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方法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率为44.0%,阴性率为56.0%;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阳性率40.0%,阴性率60.0%。ELISA阳性率高于GICA法的阳性率。结论GICA法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初筛,ELISA技术是我国各层医疗单位抗原抗体检测的重要应用技术。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与其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有63.2%患者的基因型为B基因型,36.8%患者为C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2±9.4)岁,远小于C基因型患者(36.7±10.1)岁;C基因型在肝硬化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中的比例;B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为55.7%,显著低于C基因型的72.8%;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患者的临床表型有很大的相关性,C基因型患者更容易发展成为严重的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在临床诊断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表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产科100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与100例健康孕妇(2017年1月—2018年6月),分别设置为HBV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根据妊娠结局将HBV组孕妇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妊娠结局不良组,分析影响HB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HBV组的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ALT、AST、TBIL、白蛋白是影响HB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HBV感染会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影响,而HB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受到肝功能、白蛋白等危险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 标签: 产科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的2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给予替比夫定600mg,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结果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下降3logcopies者占84.63%、血清转换率28.90%、ALT复常率91.41%,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肝降酶治疗,(P<0.O1);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方面,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HA、PCⅢ、LN、IV-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护肝降酶,(P<0.01);结论替比夫定不仅具有抑制HBV病毒复制的功效,也有改善血清肝纤维化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抗病毒 肝纤维化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78-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管理)与观察组(展开优质护理管理)各60例,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依从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管理可显著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验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我院传染科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63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PreS1阳性率为61.9%,HBV-DNA阳性率为73.02%,HBeAg阳性率为63.49。组间对比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清中HBV-DNA含量的提高,PreS1阳性率会随之增长,且同等情况下高于HBeAg阳性率。对比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表示乙肝病毒较为活跃,并开始复制,而且其阳性率与病毒量呈正增长,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肝损伤的重点标志,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虎驹乙肝胶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采用单纯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联合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1.70%及93.62%,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且其乏力、纳差、腹胀及肝区不适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优于联合组(P<0.05),同时,经治疗后,联合组患者ALT、AST、TBIL及TBA水平分别为(56.61±11.68)U/L、(51.73±9.65)U/L、(23.41±3.65)U/L及(5.71±1.24)U/L,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0.05)。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虎驹乙肝胶囊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相应症状,并提高其肝功能水平,对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虎驹乙肝胶囊 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