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青春期正是心理、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亲子关系、同学交往、学习压力、性的萌动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致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有报告约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胆小、话少、敏感、孤僻、好空想、消极、冷漠等性格特征。病前性格有明显缺陷的预后差。而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其个性特征与其阳性症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其阳性症状会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尚未有定论。本研究采用常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阳性症状量表对在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青春期 精神分裂 个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精神疾病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仅出现3例不良心理状态,少于对照组的11例;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2.9%,高于对照组的76.2%;SDS和SAS心理状态评分的护理干预前后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精神分裂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优于对照组的69.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防止不良情绪的出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个性化护理干预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康复的效果。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以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24周的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心理状况。结果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两组PANS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利于改善精神症状,促进其心理康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个性化护理 心理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康复中的个性化护理方式。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月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试验组施行个性化护理方式。比较效果。结果试验组满意值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医院住院接受治疗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总分、生活技能训练量表总分、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接近,P>0.05;护理后试验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总分、生活技能训练量表总分、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方式效果好,可改善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总分、生活技能训练量表总分、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减少护理纠纷。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 心理康复 个性化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住院病人满意度量表(IPSQ)对2017年5月—11月(对照组)和2017年12月—2018年5月(实验组)我院精神科恢复期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后我科住院患者的专业人员技术和行为、专业人员服务效能、干预、知情权、整体满意评分都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可提高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值得精神科护理人员推广使用。

  • 标签: 个性化护患沟通 精神病患者 满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联合急救措施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病区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联合急救措施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SDSS评分为(8.6±2.9分),低于对照组(9.3±3.1分)(P<0.05);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MRSS评分为(62.5±ll.4分),低于对照组(67.5±12.3分)(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个性化护理联合急救措施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急救措施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联合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给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的积极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联合康复疗法应用于精神疾病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焦虑、抑郁心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康复疗法 精神疾病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延续性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评价其对患者康复造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3月—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0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纳入51例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精神障碍改善状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并且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 延续性护理 护理干预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80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和平均动脉压等各项身体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个性化护理 无抽搐电休克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高校癌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同卷评定北京某一高校83例癌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并与常摸封照。结果(1)高校癌症患者在精神质、掩饰性上与常模存在颓著差异,男性内外倾性、神经质分量也显著低于常模;(2)乳腺癌患者神经质分量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顾著差异。结论高校癌症患者可能具有较高的情绪稳定性,癌症患者需要必要的心理干预。

  • 标签: 癌症 个性特征 高校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发育迟滞并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精神发育迟滞并精神障碍患者,全体患者均为男性,所有患者均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另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酌情给予抗癫痫药物、情感稳定剂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均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的全程护理,护理内容主要涵盖专科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技能训练等。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对症治疗,精神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并发癫痫的患者癫痫发作已得到良好控制,病情基本稳定。经全程护理后,全体患者的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可适应集体生活。结论科学的护理在精神发育迟滞并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鉴于患者的特殊性,临床务必要对此予以足够重视,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以保障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阐述浸色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三个概念,分析现代人的人之确定与不确定。

  • 标签: 现代视听 个性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精神疾病之一,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种,其病因不明,主要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卫生服务 临床综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精神残疾与家庭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采取数字抽签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兴趣小组模式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兴趣小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以及家庭关怀度指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家庭关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家庭关怀度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P<0.05),其家庭关怀度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阶段施行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精神残疾,有效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症状 精神残疾 家庭关系 社交技能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江苏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5)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者的涉案特征,有效预防犯罪。方法对近三年以来有关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鉴定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45岁者共72例,占67.94%;小学文化及文盲95例,占89,62%;农民及无业者93例,占87.74%;涉案人员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女性涉案者以被性侵害及盗窃居多,被性侵害有40例(占总案例的37.74%)、盗窃4例;男性涉案者以盗窃及强奸居多。盗窃案男性27例(占总案例的25.47%),强奸7例。结论显示农村人口、低文化、无业的青壮年精神发育迟滞者构成了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主体,其中以被性侵害案占首位,盗窃案居第二位。提示全社会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要齐抓共管,加强道德教育和监管,以减少违法犯罪及防止性侵害行为的发生。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司法精神病学 预防犯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噎食的原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制定预防噎食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案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噎食受智力,自理能力,精神症状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且年龄越大发生噎食的风险越高。结论引发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噎食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护士应做好饮食观察和指导,做好家属饮食宣教,制定落实相关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护理风险,杜绝噎食的发生。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 噎食 原因分析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统计我院患者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品种、用量以及联合使用等情况。结果(1)我院二类精神药品共涉及9个品种,均为口服剂型,其中,278人使用佐匹克隆,149人使用右佐匹克隆,137人使用氯硝西泮,135人使用阿普唑仑,69人使用奥沙西泮,64人使用劳拉西泮,23人使用艾司唑仑,19人使用唑吡坦,8人使用苯巴比妥。(2)分析二类精神药品联合使用情况发现,84.53%单用1种,14.28%联合使用2种,1.19%联合使用3种。结论总体分析,本院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在二类精神药品中,新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占主导地位,使用相对广泛。

  • 标签: 精神专科医院 二类精神药品 使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逃的特点及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诊治的1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且发生外逃现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总结其外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找寻有效的处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有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均为非法类物质,其中9例患者为2~3种物质滥用;多数患者为首次入院者;患者外逃时间多为晚上7~9点医院非正常工作时间,方式多为破窗而逃;外逃时患者精神症状消失;外逃多是因为苦闷、无聊等原因;10例患者出逃后均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非法类新型物资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外逃发生率较高,出逃原因复杂,时间多是医院非正常工作时段,因此应结合其特点采取综合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防止患者外逃,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 标签: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外逃特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