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早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流出道室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QRS波时限、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波振幅指数等指标。结果心电图诊断出左室流出道18例,右室流出道16例。左室流出道组患者的V2导联QRS波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及R波振幅指数均高于右室流出道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电图对定位流出道室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左室流出道的定位效果更好。

  • 标签: 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 流出道室早 定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性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起源右心室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腔心和流出道切面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3212例孕24周~30周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四腔心和流出道切面检查。结果本组婴儿经产前诊断CHD病例42例,其中简单型18例,复杂型24例四腔心+流出道切面对复杂型CHD诊断的敏感度及总敏感度分别为91.67%、66.67%,显著高于单纯四腔心切面诊断的62.50%、45.24%(P<0.05);但二者对于简单型CHD的诊断敏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腔心和流出道切面是胎儿CHD筛查中的重要工具,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四腔心切面 流出道切面 胎儿 先天性心脏畸形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完全心内膜垫缺损(TEC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PS)的不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TECD合并PS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类型包括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疗、姑息手术,进行定期复诊、电话随访方式对近远期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20例为双心室矫治,占62.5%,8例单心室矫治,4例姑息治疗,2月内共死亡12例,死亡率37.5%,双心室矫治20例患者有8例死亡,均为双片法,死因4例感染、4例低心排,单心室矫治3例死亡,均死于感染,姑息治疗1例死亡,死因为低心排;12例双心室矫治患者随访1年均存活,经NYHA分级均处于Ⅰ-Ⅱ级,房室瓣未见明显返流。5例单心室矫治患者1年后随访1例死亡,2例2年房室瓣发生轻-中度返流,但心功能Ⅱ级,剩余2例心功能Ⅰ、Ⅱ级各1例,房室瓣未见中度以上返流。姑息疗法患者3例术后1年有中度以上房室瓣返流,2例重新入院矫正心功能,另1例经2年随访仍有中-重度返流。结论TECD合并PS病情复杂,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众多,尽管近期死亡率较高,但远期预后良好,在情况一致时,建议将双心室矫治手术作为优选方案。

  • 标签: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右室流出道狭窄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炎症发病原因、炎症模型的分类和应用进行概述,为炎症模型的探讨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结果研究抗炎药物的关键是正确选择炎症的模型。结论尽量完善炎症模型的制作方法,为抗炎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实验技术支持。

  • 标签: 炎症 模型 应用
  • 简介:摘要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综合征,临床的误诊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回顾性分析研究,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肺栓塞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血栓形成法和体外血栓形成法两种。

  • 标签: 肺栓塞 疾病动物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复制Feeney's自由落体模型并对实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对14只雄性SD大鼠进行麻醉、开颅,用自制打击装置打击大鼠的皮层,模型复制后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大鼠有2只因失血过多而死亡,7只无明显表现,5只肌张力下降,运动时拖行对侧肢体行走。结论Feeney's自由落体模型可实现局部脑区不同强度的打击,动物死亡率低,但该模型的复制过程中颅骨钻容易损伤皮层,动物易因出血过多而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院药品采购是医院药剂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品质量好坏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着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要确保医疗活动正常进行,药品是医院不可或缺的储备物品。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准确、安全的药品供应,规范药品采购流程,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实现药品的效益最大化是医院药品采购的根本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医院药品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医院药品采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医院药品采购计划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药品采购 计划模型 建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期
  • 机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类器官”(Organoid)的新技术,能把人类细胞作为生物“积木”,搭建出更精确的人体组织微模型。这些微型组织可用于筛选药物,研究组织结构特征对器官生长或癌变的影响,还有助于将来培养出完整的人体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现已成为导致肝癌和肝硬化的重要原因,对丙肝的治疗与研究刻不容缓,稳定而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将有助于治疗丙肝的研究。而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研究工作,也一直受阻于缺少一种有关这种疾病的小型动物模型,其原因可能是灵长类动物具有选择易感染性的特点。当前针对此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丙肝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并进行繁殖与传播,尤其是对丙肝病毒的感染机理进行研究。其中有关黑猩猩、小鼠、大鼠的丙肝病毒感染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此项研究难度大,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 动物感染 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分析急诊护理管理的难点和原因,制定具体的管理对策模型,减少不可控因素,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和护理缺陷,达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 标签: 急诊 护理管理 难点 对策
  • 简介: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乳腺癌 小鼠模型 基因工程型 中医乳腺癌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大鼠慢性持续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建立慢性脑缺血研究模型。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通过优化麻醉方式、手术方法等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结果术后动物死亡率为24%,手术组动物在28d,60d,28w,50w时段处死,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8w多数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脑萎缩,50w时全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全脑萎缩的现象。镜下观察手术组大鼠神经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出现噬神经细胞现象,胶质细胞增生及大量胶质纤维形成。结论改进的手术方式可以建立形态学上出现慢性脑缺血病理学变化的大鼠模型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抗抑郁药的新药开发都离不开有效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本文阐述了应激抑郁模动物型的常见类型,以期为深入研究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抑郁症 动物模型 评价
  • 简介: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数学模型在中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这里面包括单味中药的提取,复方中药成分的提取。

  • 标签: 中药提取 数学模型 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实验条件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寻找适合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的实验条件。方法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干酵母配制条件下观察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情况。结果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0℃~4℃)配制方法时大鼠总淘汰率为2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均衡上升,达峰时间约为注射干酵母后8-10h;环境温度为24℃~25℃、干酵母采用室温水(20℃~25℃)时大鼠总淘汰率为3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上升呈双峰状,波峰分别位于注射干酵母后约7h和9h,达峰体温比前者约低0.3℃-0.5℃。结论在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配制的方法的条件下复制的大鼠发热模型更稳定、大鼠的淘汰相对较低。

  • 标签: 干酵母 大鼠 发热模型 实验条件到达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