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急诊科“危急”报告制度的实施体会,观察实施效果。方法分别于检验科、放射科、心电科以及超声科四大科室,实施“危急”报告制度,确定各科室的“危急”指标,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将“危急”报告制度应用到了急诊科中。制度实施期间,通过对患者“危急”报告情况的观察发现,2018年第一季度,急诊科“危急”报告数量为434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无患者投诉,且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将“危急”报告制度应用到急诊科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及时明确患者的病情,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方案予以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护理与抢救,对医疗纠纷的减少,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危急值报告 护士 实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凝血检验危急在重症新生儿病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将其中60例健康新生儿分为A组,另外60例重症新生儿分为B组,检验两组新生儿的凝血结果,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B组新生儿的凝血检验危急发生率38.33%显著高于A组新生儿3.33%,危急、高同样高于A组新生儿;B组重症新生儿凝血危急分布类型以凝血危急Fg低为主,为34.78%;B组新生儿重症新生儿的各项疾病以新生儿肺炎为主,占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危急能够判断重症新生儿的危急情况,及时救治,从而降低重症新生儿的死亡率。该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肿瘤 结节性硬化症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治疗床摆位技术应用在胸腹部肿瘤IMRT当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所调查的患者均为我院所收治的胸腹部肿瘤患者,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2018年4月,本研究选择其中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进行治疗,对于所有患者首次治疗之前进行CBCT扫描,同时和计划系统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在获取首次摆位以后,获取百威误差纠正后的X、Y、Z三个象限的误差值,其数值为旋转容积的强调照射的精准。在所有患者进行10次治疗以后,再一次对患者进行CBCT扫描,同时定位CT图像匹配,对于患者第10次在摆位误差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所选择的35例患者从X、Y、Z三个象限在角度进行分析,平均误差分别为(2.35±1.28)mm、(3.05±1.45)mm、(2.46±0.98)mm。结论通过对于固定床摆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X象限和Z象限的误差值,而且对于治疗床进行摆放的时候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能够对于摆位的过程进行简化,缩短了摆位的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固定床值摆位技术 胸腹部肿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酶促化学发光法(CLIA)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低浓度的灵敏度。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门诊与住院患者CLIA法乙肝检测中HBsAg结果≥0.05IU/ml(判断为阳性)的标本1018例,同时用ELISA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记录S/CO,以S/CO≥1判断为阳性。结果各年龄组HBsAg在CLIA法检测低浓度(0.05-0.20IU/ml)时总例数为135例,约占总阳性例数的13.3%。这135例用ELISA法检测S/CO≥1(即判断为阳性)例数仅为44例。显示CLIA法和ELISA法两者的检测灵敏度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灵敏度高于ELISA法,HBsAg作为术前和献血、输血前检查应将CLIA作为首选方法;但由于ELISA法方便操作,适用于大量筛查,因此在大量体检时,HBsAg将ELISA作为首选方法。CLIA法和ELISA法只是HBsAg筛查方法,若要确诊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应做乙肝DNA或中和试验来确诊。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促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