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急性脑梗死造成的偏瘫患者施以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后出现偏瘫症状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余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给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5.18±0.85),观察组为(2.15±0.70),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生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偏瘫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中西医综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9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n=48),基本痊愈23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5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n=48),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9例,无效7例,愈显率为66.67%;经比较(X2=8.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BI、ESS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脑梗死偏瘫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脑梗死出血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取我院接收并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列入实验组、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出血病人采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脑梗死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癫痫发作时间、类型以及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脑梗死癫痫的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发作,其时间多为早发癫痫,发作部位主要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其中脑梗死癫痫发作时间、类型以及部位差异比较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掌握脑梗死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 脑梗死 癫痫发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同时机体可伴发各个系统的异常变化,其中心脏功能紊乱和心肌损害是最常见的。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可伴发血清肌钙蛋白T及心肌酶谱的升高和心电图的变化,临床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并尝试其作为观察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及评价脑梗死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就心功能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进行阐述。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肌钙蛋白T 心肌酶谱 心电图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发病后部分脑组织的坏死,使脊髓运动细胞失去上级中枢的控制,发生偏瘫,肌张力及反射的改变,低级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性运动模式,偏瘫就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自理能力,给身心带来极大的烦恼。近年来,针灸以及体位疗法对于偏瘫的康复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其效果的研究与分析意义深远。

  • 标签: 偏瘫 针灸 脑梗死 体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气压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及康复指导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均有所改善,神经缺损评分也有较好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治疗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缺损状况,同时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气压治疗 急性脑梗死偏瘫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非溶栓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的42例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出现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尤其房颤患者引起的脑栓塞;自发性HT出血量较少,经积极调整治疗,一般不会加重神经功能缺损,但高龄、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塞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应注意定期、及时复查头颅CT/MRI,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实施强化步行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的3月-2017年的04月送至我院就诊的8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施术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增加强化步行训练,对比效果。结果接受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BL评分、上下肢F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实施步行强化训练,能够促进康复效果提高,改善患者机体与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保障其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 强化步行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衡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急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平衡针刺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平衡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急性偏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中风病 急性期偏瘫 平衡针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塞后伴有抑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心理护理和中医特色疗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周期为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2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r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前HAMD和Bartherl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Barther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可减少急性脑梗塞后抑郁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中医特色疗法 急性脑梗塞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肽对脑梗死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抑郁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肽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治疗,0.2g,3次/日。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8周评价临床疗效。通过NIHSS和HAMD量表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症状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丁苯肽治疗能降低患者的NIHSS和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肽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症状。

  • 标签: 丁苯肽 脑梗死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神经康复护理。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共50人,并将全部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两组,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观察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神经康复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后,观察两组的FMA评分与Barthd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与Barthd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脑梗死偏瘫 早期神经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50例患者经过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痊愈5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和无效2例。发生误吸12例、吸入性肺炎5例、营养不良2例和脱水2例。结论加强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和饮食护理是重点,同时要做好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困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Bobath治疗+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每组18例。比较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电刺激组,P<0.05。结论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Bobath疗法 电刺激疗法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梗死尿失禁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脑梗死尿失禁的患者41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患者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与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21例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刺、艾灸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失禁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尿失禁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尿失禁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针灸 脑梗死 尿失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温岭市中医院于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和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眼针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54例,占比91.52%。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4例,占比74.57%。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总有效例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眼针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方法选用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2~7天是主要发作期。结论运用胸片或超声心动图可以有效地诊断急性心暗暗肌梗死,通过及时的诊断及预后,能有效的降低其病死率,在临床上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综合征 临床分析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针刺技术与康复治疗对于脑梗死偏瘫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针对本院入住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主要的因素是(A)针刺时机、(B)选穴、(C)疗程、(D)康复,以及3个治疗水平,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变化等。结果各项观察及评分都有所改善,并且在选穴及康复因素中效果明显(P<0.05).最终结果表明采用针灸与康复治疗,并且配合运动再学习的方法,能够在60天作为一个最佳治疗方案。结论在患者出现在14天以内时,采用针灸结合抗痉挛针法,再配合运动学习,60天,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偏瘫 针灸 康复 优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被动与主动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实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利用Brunnserorn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以及BaItnel指数评定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系统康复护理训练,改善了肢体的运动功能,并且ADL能力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