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检验结果出现危急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因此若危急出现,就必须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否则将会出现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对危急的项目及报告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检验结果 危急值 管理流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危急定义,报告流程,项目设置,临床事例分析,体现危急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一些认识,希望危急报告制度得到很好的落实,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对危急报告制度的认识。不断改进和坚持危急报告,使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 标签: 危急值 流程 临床应用 体会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数学抽象,直观地显示出基因决定性状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出(1)不宜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表述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2)多基因性状与基因型之间是线性关系;(3)“正态分布表示性状的连续”是一种误导。

  • 标签: 数量遗传 单基因性状 多基因性状 正态分布
  • 简介:摘要高医用耗材是医疗耗材的特殊种类,不管是在医院管理,还是在科室管理工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高医用耗材大部分直接进入人体,且价格比较昂贵,因此,高医用耗材的管理一直是医院、科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高值医用耗材 医用耗材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检验假性危急产生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的住院患者血常规检测标本中选取1320例进行危急的临床检验研究,对血小板的真假危急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在1320例血常规检测标本中,共检出血小板危急62例,其中有真实危急16例,比例为25.8%,假性危急46例,比例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检验假性危急的产生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我们采用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假性危急值 临床检验 产生因素
  • 简介:摘要正常血压高是从正常血压到高血压的过渡阶段。正常血压高人群最终发展成为高血压及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比例较正常血压人群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内外从西医角度对其研究正不断深入,而中医方面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内对正常血压高关于中医辨证分型、干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正常血压高值 中医认识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干预治疗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危急血标本的护理质控的方法以及质控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所有患者展开调查,分析危急血标本的采集以及送检过程中发生血标本的溶血、血标本的稀释、抗凝血凝固、标本成分的变化、在患者进食后进行采集血液等问题,找出原因,并对这两个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质控,比较护理质控前后危急血标本的错误率。结果在进行护理质控前,危急血标本送检1864例,其中错误的有24例,错误率为1.2%,护理质控后,危急血标本送检2130例,其中错误的有6例,错误率为0.2%,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急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过程进行质控,可以降低危急血标本的错误率,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 标签: 危急值 血标本 护理质控
  • 简介:摘要目的在医学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高新技术的治疗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医疗器械的安全和管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手术室高耗材作为医疗耗材中的特殊种类,大多直接的进入人体,其安全性显的至关重要,而且价格昂贵。那么高耗材的管理更应得到高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高耗材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的必行之路。

  • 标签: 手术室 高值耗材 科学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疹流行的季节性规律,为制定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对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涟水县1956~2012年的麻疹季节性分布的M为0.4997,r为0.5480。结论麻疹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特征,疫苗干预可使麻疹发病高峰日后移,但不会改变麻疹发病的季节性流行规律。

  • 标签: 集中度法 圆形分布 麻疹 季节性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CO中毒患者血清内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中毒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人临床资料,按照0-12.5μg/l,12.5ug/l-25.0ug/l,>25.0ug/l将病人分为NSE正常组和NSE轻度升高组及NSE重度升高组。观察各组急性内脏器官受损的情况及迟发性脑病情况。结果NSE正常组、NSE轻度升高组和NSE重度升高组的急性内脏器官受损发生率分别为11.11%、32.0%、62.86%,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0%、16.0%、40.0%。结论急性CO中毒患者6h内的NSE可预测中毒程度的急性内脏器官受损的情况及迟发性脑病情况。

  • 标签: 急性CO中毒 NSE 中毒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更加科学的危急项目和危急界限。方法分析统计各危急项目发生率、构成比及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临床医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危急发生率在前5位的依次是K+、PLT、GLU、WBC、CREA;危急分布情况与基层医院就治疾病谱相一致,并且危急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的百分率也与本院目前发展状态相合;通过对危急临床评估,在执行过程中讨论修改了部分危急项目,删除了CO2-CP作为危急项目,同时对WBC等部分危急项目的界限进行了修改。结论应密切联系临床,对危急项目及其界限进行调查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危急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危急报告制度,提高危急报告效率,可以减少错误发生,做到持续改进。

  • 标签: 危急值 发生率 评估 分析
  • 简介:摘要危急的概念危急被称为“panicvalue”,当这种实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此时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 标签: 危急值 临床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癫痫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是否与人体生物钟节律以及人体激素分泌的规律有关,需进一步探讨。癫痫发作有24小时节律性,主要决定于病灶起源定位。婴儿痉挛症,其痉挛发作多发生在觉醒状态和白天,时间主要集中在600-900,900-1200及1500-1800;局灶性癫痫发作,如颞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100-900,额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400-600,顶叶癫痫发作于600-900,枕叶癫痫发作于900-1200及1500-1800;痴笑性、失张力、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多发生在觉醒期或白天,而自动症及过度运动癫痫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或夜间。全面性癫痫发作,如强直发作和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失神癫痫多发作于清醒期,而其它全面性症状性发作类型多发生在觉醒期。机制与体内深部体温、褪黑激素及皮质醇分泌有关。

  • 标签: 癫痫 婴儿痉挛症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病人来源的分析,了解医院服务范围和病人来源特点,为医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11年辖区内、辖区外、苍梧、藤山、蒙山、岑溪和外地住院病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1年,各区域病人逐步递增,尤其辖区外和广东病人来源比较多,可以看出患者有就近就医的特点。结论应该根据病人的来源方向确定医院服务的重心和以后所要拓展的方向,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病人来源 发展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危急患者中选取50例为研究对象,检验其血清电解质水平,并且建立起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对其临床应用效果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危急患者中,有5例患者死亡,患者死亡率为10%,女性死亡患者有2例,男性死亡患者有3例;60岁以上死亡患者有3例,50岁~60岁死亡患者有1例,50岁以下死亡患者有1例。结论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为了将患者的具体病情更好的反映出来,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危急前、中、后加强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证。

  • 标签: 血清电解质 检验危急值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急诊科“危急”报告制度的实施体会,观察实施效果。方法分别于检验科、放射科、心电科以及超声科四大科室,实施“危急”报告制度,确定各科室的“危急”指标,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将“危急”报告制度应用到了急诊科中。制度实施期间,通过对患者“危急”报告情况的观察发现,2018年第一季度,急诊科“危急”报告数量为434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无患者投诉,且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将“危急”报告制度应用到急诊科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及时明确患者的病情,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方案予以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护理与抢救,对医疗纠纷的减少,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危急值报告 护士 实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对肝硬度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间隔1-33周分别检测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FS)肝硬度,及血清ALT、AST、GGT、ALB、GLO和TBIL等。分析患者肝硬度变化与年龄、肝功能变化幅度间的相关性,以及年龄、初始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度变化速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ST、GGT、GLO、TBIL、DBIL的变化幅度,以及年龄均与肝硬度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初始ALB、TBIL和DBIL水平,与肝硬度变化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661,0.5225,0.5746;P<0.05)。结论炎症程度对肝脏硬度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初始ALB越低,TBIL和DBIL水平越高,肝硬度变化越快。

  • 标签: 瞬时弹性探测仪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