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D-聚体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经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对照组为50例本院健康体检人群。所有对象均行CT扫描和D-聚体浓度定量检测。以CT扫描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计算AUC面积,并据此评价D-聚体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准确性和阴阳性预测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栓塞组的D-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7ug/ml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临界值,此时的AUC面积为0.882。结论D-聚体检测诊断肺动脉栓塞理想临界值为0.57ug/ml;以此为临界值诊断肺栓塞时的准确性达到88.2%。因此我们认为,D-聚体检测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的较理想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肺动脉栓塞ROC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其血浆D-D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D-聚体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D-聚体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其作用重大。通过对D-D的检测,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 标签: 肝硬化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水平与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ELISA)检测30例糖尿病足患者和30例无糖尿病足患者的D-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足组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足组。(P<0.001)。结论D-聚体水平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足的重要指标。抑制患者凝血活性有可能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

  • 标签: D-二聚体水平 糖尿病足 酶联荧光分析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2型糖尿病血浆D-聚体水平,其中并发有血管病变39例,无血管病变31例,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对照,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组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D-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 标签: 2型糖尿病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以及D-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84例CHF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组血浆BNP及D-聚体水平。结果CHF患者的血浆BNP及D-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I级到Ⅳ级血浆BNP及D-聚体含量逐渐升高,NYHAI级、Ⅱ级、Ⅲ级、Ⅳ级之间各自的BNP、D-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分级与血浆BNP及D-聚体含量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BNP,r=0.797,P<0.05;与D-聚体,r=0.539,P<0.05)。结论CHF患者血浆BNP及D-聚体含量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者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评价心功能,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CHF的客观指标。

  • 标签: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诊断明确、发病在3天以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血浆D-聚体水平分为2组血浆D-聚体升高组(>0.5mg/L,38耳)和血浆D-聚体正常组(<0.5mg/L,22耳),比较两组应用巴曲酶溶栓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急诊溶栓后有效率为81.58%(31/38),血浆D-聚体水平正常组患者急诊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7.27%(6/22),血浆D-聚体升高组疗效明显高于血浆D-聚体正常组(P<0.05)。结论伴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3天内可采用降纤溶栓治疗,且效果较好。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血浆D-二聚体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聚体(D-D)、以及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对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评判。孕妇凝血功能表现为一种高凝状态,并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不同妊娠期可选择不同的单项检测指标观察体内高凝状态,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敏感度更高,更利于临床发现血栓形成,有助于病理妊娠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贝克曼ACL-ELITE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196例妊娠晚期孕妇(测定组)及126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聚体D-Di),并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D-Di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妊娠期可选择不同的单项检测指标观察体内高凝状态,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敏感度更高,更利于临床发现血栓形成,并对DIC的发生和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妊娠 高凝状态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ACS患者D-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15例确诊的ACS患者,根据糖代谢状况分为三组,单纯ACS组,糖尿病(DM)+ACS组,IGT+ACS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DD水平。结果IGT+ACS组及DM+ACS组的血浆DD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单纯ACS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对ACS患者DD水平有影响。

  • 标签: 糖代谢异常 急性冠脉综合征 DD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β-GT、AT-III、D-聚体的临床意义,就三者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高脂、低容、感染、及使用激素等因素处于高凝状态,研究β-GT、AT-III、D-聚体的水平变化,为临床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提供依据。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beta - GT AT-III D-二聚体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入本科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UA患者80例与NSTEMI患者60例),同期选择正常对照组140例。所有入选者都进行D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检测。结果观察组、UA组和NSTEMI组在症状发作24小时内N-TproBNP、hsCRP、D聚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组和NSTEMI组内部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应用敏感性效果都比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D 二聚体 N-TPROBNP 高敏CRP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血浆D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和D聚体的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D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s—CRP和D聚体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7.8%和100%。结论hs—CRP和D聚体含量测定可作为ACS预测和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高敏c一反应蛋白D二聚体浓度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血清精子抗体对不孕不育患者的临床应用,探析血清精子抗体(AsAb)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到我院进行检查的不孕不育症患者60例,利用金标免疫斑点法监测其精子抗体(AsAb),并与60例正常育龄精子抗体(AsAb)进行对比。结果不孕不育患者的血清精子抗体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出至少8倍。结论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精子抗体起到免疫性作用,检测不孕不育患者的血清精子抗体有助于治疗。

  • 标签: 血清抗精子抗体 不孕不育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本地区2800例农村已婚计划怀孕妇女血清风疹病毒IgG(RvIgG)抗体检测,筛查风疹病毒易感人群,降低出生缺陷风险。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2478例,阳性率88.5%;RvIgG抗体阴性322例,阴性率11.5%。讨论人体感染风疹病毒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获终生免疫力。RvIgG抗体阳性表明机体对风疹病毒有免疫力;RvIgG阴性表明机体对风疹病毒无免疫力,在孕期易感染风疹病毒。因此在孕前开展风疹病毒IgG抗体检测对计划怀孕妇女风疹病毒感染风险进行评估,降低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风疹病毒IgG抗体 ELISA 孕前 出生缺陷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子抗体(AsAb)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245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血清精子抗体检测,同时与健康组作对比研究。结果不孕不育组血清AsAb阳性率为24.94%,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3.8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P<0.05);女性不育组血清AsAb阳性率为27.78%,男性不育组阳性率为13.1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0.09,P<0.05)。结论AsAb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对不育夫妇进行病因初筛时有必要检测血清AsAb。

  • 标签: 不孕不育 抗精子抗体 ELISA
  • 简介:摘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是谷氨酸受体中重要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而NMDA受体过度激活引起的神经毒性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NMDA受体不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外周组织中比如肺组织,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能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谷氨酸 NMDA受体 支气管哮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罗汉果甜苷(Mog)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延缓衰老作用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Mog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采用D-半乳糖(0.05g/kg)造模。各给药组连续给药6周后测定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醛(MDA)和脑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SOD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Mog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中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罗汉果甜苷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有延缓其衰老的作用。

  • 标签: 罗汉果甜苷 D-半乳糖 抗衰老 SOD 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