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我院质子泵抑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住院使用质子泵抑制患者的病例683份,根据用药指导原则进行评价分析,对存在不合理的处方开展讨论。结果683份病例中有128份不合理处方,占18.74%;不合理原因主要有给药途径、无指征用药、疗程过长、药物用量不适、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其中给药途径不合理发生率最高,为37.50%,其次为无指征用药。结论我院质子泵抑制总体上使用尚可,但是在药物使用指征和用药途径中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医生还要加强对药物使用方式的了解,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合理的使用质子泵抑制药物。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给药途径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住院病人质子泵抑制应用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应用质子泵抑制治疗住院病人420例,总结420例住院病人质子泵抑制使用不合理情况。结果420例使用质子泵抑制病历中,不合理用药病历45份,用药合理率为89.29%。45份不合理使用质子泵抑制病例具体表现为用药指征不适宜、药物选择不适宜、重复用药、疗程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以及溶媒使用不适宜。结论住院病人接受质子泵抑制治疗期间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临床应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以提高用药合理率。

  • 标签: 住院病人 质子泵抑制剂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注射质子泵抑制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采用质子泵抑制注射治疗的326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质子泵抑制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结果本次326例采用质子泵抑制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26例,占到7.98%,其中外科系统14例(9.03),内科系统12例(7.02%),不合理用药原因中有6例属于联合用药不合理(1.84%),8例属于药物使用过量(2.45%),3例属于用药疗程偏长(0.92%),9例属于用药指征不明确(2.76%)。结论我院住院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注射用药存在不合理情况,应针对不同科室用药情况制定严格规范的质子泵抑制用药标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住院患者 不合理用药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抑制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免疫抑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参照组(75.00%),其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抑制可有效缓解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急性间质性肾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下围手术期质子泵抑制使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合理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12月间使用质子泵抑制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1-12月间在临床药师干预下使用质子泵抑制的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价预防使用质子泵抑制的合理性。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质子泵抑制使用疗程≥6天的使用率、不合理使用率分别为64.33%、9.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9.33%、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质子泵抑制预防应激性溃疡时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通过临床药师在围术期对质子泵抑制的干预后可显著降低无指证用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质子泵抑制的不合理使用。

  • 标签: 临床药师干预 质子泵抑制剂 应激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肝性脑病(HE)的发生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的主要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质子泵抑制(PPI)治疗是否与TIPS术后HE的发生相关。方法分析本中心接受的TIPS197例肝硬化患者的数据。评估PPI药物和其他特征是否是TIPS术后HE发展的因素。结果TIPS术前使用PPI治疗的患者,TIPS术后H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使用PPI的患者(P<0.05)。TIPS术前、术后PPI治疗不影响无移植存活(TFS)。结论PPI治疗可能是TIPS后H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肝硬化患者TIPS术前,应仔细评估PPI治疗的适应症。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服五维葡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疗效。方法收治不同年龄段感冒患者86例、口腔溃疡患者49例,采用口服五维葡萄搭配用药治疗,观察不同年龄组的治愈和好转情况。结果治疗完成后,感冒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84%,口腔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96%。结论口服五维葡萄可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感冒及口腔溃疡愈合速度,提高治愈率。但本文因缺失对照组,有待进一步继续观察。

  • 标签: 维生素 葡萄糖 免疫力 感冒 口腔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葡萄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为分对照组(36例,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葡萄酸锌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和病症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显著较对照组(77.78%)高,实验组脱水纠正时间、止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中,葡萄酸锌可促进病情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葡萄糖酸锌 脱水纠正 腹泻
  • 简介:摘要利用SiemensFDG4化学合成模块合成核医学肿瘤示踪剂18F-2-脱氧-β-D-葡萄(18F-FDG);以三氟甘露糖为前体,在反应瓶中经过亲核氟化、盐酸水解两步反应,然后用各类萃取柱纯化所制备的18F-FDG注射液。同时还研究了亲核取代氟化反应体系中的含水量和前体三氟甘露糖的用量对合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8F-FDG总合成时间约50min,未校正18F衰变情况下,放射化学产率约55%,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

  • 标签: 肿瘤示踪剂 化学合成 18F-FDG PET/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使用。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中心静脉导管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根据敷料不同进行分组,分别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3M透明敷料,给予干预组葡萄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置管维护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置管维护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实施葡萄酸氯己定抗菌敷料,有效降低感染等置管维护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 3M透明敷料 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服五维葡萄在多科室临床治疗低血压和过敏性皮炎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70例低血压、过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五维葡萄,观察各组患者的治愈和好转情况。结果治疗完成后,治疗组患者低血压总有效率为94.28%,过敏性皮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患者低血压治疗总有效率54.28%,治疗过敏性皮炎总有效率为68.57%。结论口服五维葡萄在多科室治疗低血压和过敏性皮炎效果好,副作用少,能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维生素 葡萄糖 低血压 过敏性皮炎
  • 简介:摘要中药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中药制剂在制作过程中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于此,本文从现代科技对药物制剂技术的影响出发,并分析中药制剂现代化技术在流化床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以及透皮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我国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帮助。

  • 标签: 药物制剂 新技术 中药制剂 固体分散 微型包囊
  • 简介:摘要中医在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性诊断后,利用传统中医理论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患者自身或专业操作人员根据中药处方,通过煎煮等方式制成的汤剂为中药汤剂。中药颗粒制剂属于国家批准的处方类药物,在溶解后患者可以直接服用。中药颗粒制剂是通过对中药饮片进行科学的提取和加工形成的药物,中药汤剂是患者直接通过熬制中药饮片制成。中药颗粒由于服用方便,同时能够保证中药材的应有效果,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但传统汤剂能否完全被中药颗粒取代,中医学者尚存在争论。

  • 标签: 中药颗粒 传统汤剂 应用比较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环境及医疗水平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药物制剂稳定性问题开始受到医药行业相关人员的重点关注。药物制剂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稳定性难以保障或维持,进而影响药物质量,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中毒情况,因而加强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此着重对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药物制剂稳定性提出几点措施。

  • 标签: 药物制剂 稳定性 影响因素 提升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栓塞患者在尿激酶融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在对比阿替普融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县某社区卫生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结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阿替普结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实验组患者差,然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情况较严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肺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结合瑞替普溶栓方法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缓解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价值。

  • 标签: 尿激酶 阿替普酶 瑞替普酶溶栓 肺栓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栓塞患者在尿激酶融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在对比阿替普融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县某社区卫生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结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阿替普结合瑞替普溶栓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实验组患者差,然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情况较严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肺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结合瑞替普溶栓方法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缓解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价值。

  • 标签: 尿激酶 阿替普酶 瑞替普酶溶栓 肺栓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外敷防治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作用,以及对静脉局部血清中bFGF及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8组,兔双耳均造模后药物外用干预,A组模型组,B组硫酸镁湿敷,C组新鲜马铃薯泥外敷,D1、D2组分别用0.5g浓度为100mg/kg及200mg/kgα-茄碱霜膏外涂,E1、E2组用0.5g浓度为100mg/kg及200mg/kgα-卡茄碱霜膏外涂,F组空白组。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取静脉穿刺点周围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标本血清中的bFGF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A组静脉炎症状严重,F组无静脉炎症状。与F组相比,A组血清中bFGF及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药物外用干预组血清中bFGF、TNF-α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2组和E2组效果接近,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外敷能明显改善长春新碱致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局部症状,有效控制局部血清中bFGF和TNF-α表达水平。

  • 标签: 静脉炎 马铃薯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 外敷 预防
  • 简介:摘要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手段,长期以来依靠经验传承,缺乏科学的研究记录,而中药制剂的质量问题是中医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实际上我国对于中药制作的各项标准形同虚设,对于中药质量的控制效果远低于预期效果。本文从目前我国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现状入手,探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 标签: 中药制剂 质量控制 现状分析 改进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促化学发光法(CLIA)与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低浓度值的灵敏度。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门诊与住院患者CLIA法乙肝检测中HBsAg结果≥0.05IU/ml(判断为阳性)的标本1018例,同时用ELISA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记录S/CO值,以S/CO值≥1判断为阳性。结果各年龄组HBsAg在CLIA法检测低浓度值(0.05-0.20IU/ml)时总例数为135例,约占总阳性例数的13.3%。这135例用ELISA法检测S/CO值≥1(即判断为阳性)例数仅为44例。显示CLIA法和ELISA法两者的检测灵敏度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灵敏度高于ELISA法,HBsAg作为术前和献血、输血前检查应将CLIA作为首选方法;但由于ELISA法方便操作,适用于大量筛查,因此在大量体检时,HBsAg将ELISA作为首选方法。CLIA法和ELISA法只是HBsAg筛查方法,若要确诊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应做乙肝DNA或中和试验来确诊。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促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的价值。方法2018年7月—2019年2月,从我院挑选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A组,选50例非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B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组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比较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A组高于B组和对照组,且B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实施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价值显著,可通过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反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血清淀粉酶 脂肪酶 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 早期诊断